![]() 放晴公園,數(shù)字世界里的光明角落。 ![]() ![]() ![]() ![]() ![]() ?? 點擊上方音頻收聽本文的聲音版 ![]() 大家早上好,這里是看理想聯(lián)合放晴公園制作播出的《放晴早安》,我是崴崴。 今天是2022年8月3日,星期三, 今天你的心情放晴了嗎? ?? 不久前,可能很多人都看到了一個讓人難過的消息——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在今年7月21日,把中國長江特有的物種白鱘評定為滅絕物種。 ![]() 中科院水生所博物館收藏的白鱘標本 按照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分類標準,“滅絕”意味著一個生物分類單元的最后一個個體已經(jīng)死亡,地球上已經(jīng)再也找不到一條長江白鱘了。 “滅絕”也是這個分類標準里的最高級別,再往下是“野外滅絕”,代表著一個生物分類單元的個體只是生活在人工栽培和人工圈養(yǎng)的狀態(tài)下。之后才是“極?!焙汀盀l危”。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聊一聊長江白鱘的故事。以及,滅絕了的生物還能不能“死而復(fù)生”? ![]() 長江白鱘也被叫做“中國淡水魚之王”, 它一般有2到3米那么長,體重是200到300斤之間,有記錄顯示最大的白鱘,長度可以有7米。 它們過去主要生活在宜賓以下的長江干支流,性格兇猛,主要吃各種魚類,也會吃各類蝦和螃蟹,一直處于長江水域里食物鏈的頂端。 或許你還不知道,長江白鱘還是1.5億年前,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shù)的遠古魚類之一。他們的祖先和恐龍生活在同一個年代。 只不過恐龍沒能夠挨過白堊紀,在白堊紀末期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里滅絕了。 事實上,在6500萬年前的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也叫“白堊紀大滅絕”事件里,有大概75%-80%的物種滅絕,但是白鱘們存活了下來。 我們曾經(jīng)在2003年的宜賓長江涪溪口救助了一條雌性的長江白鱘。 現(xiàn)在回頭看,那竟然是人類最后一次見到長江白鱘了。 ![]() 長江白鱘 ?? 長江白鱘為什么滅絕? 為什么經(jīng)歷過極度惡劣自然環(huán)境的白鱘,最終還是滅絕了? 專家給出的判斷是:過度的捕撈和棲息地的退化,是白鱘滅絕的兩大因素。 尤其是水壩的修建,阻斷了成年白鱘往長江上游溯游產(chǎn)卵的通道。 從2021年1月開始的長江流域十年禁漁期就是為了解決過度捕撈的問題。不過,洄游通道阻斷和棲息地退化是中國洄游魚類面臨的共同困境,這是全流域禁捕等手段不能解決的。 說到這里我們先來了解下魚類們洄游的習性。 洄游,是魚類經(jīng)過千萬年的進化,適應(yīng)外界環(huán)境變化而產(chǎn)生的一種周期性的、群體性的移動。他們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會對生活的水域有不同的需求,洄游就是為了滿足他們的這種需求。 其實,長江里的大部分魚類,都會周期性地在上游和下游之間來回游動。 比如,每年到一定時期,長江下游的魚類就會進行一次集體大遷徙,從下游游到上游進行產(chǎn)卵,在產(chǎn)卵結(jié)束后又回到下游,這也被叫做生殖洄游。 魚類為了尋求適宜的產(chǎn)卵條件來保證魚卵和幼魚能夠茁壯成長,常常從遠海游向近岸,從江河的下游向上游進行洄游。而且洄游路線和方向都十分固定,一般不會輕易改變。 除了生殖洄游之外,還有越冬洄游,或者也叫季節(jié)洄游。通常是在寒冷的冬天要來的時候,朝著水溫更高的地方洄游,由淺水游向深水,由北部游向南部。 了解到洄游的習性,對于長江流域魚群種族和繁衍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影響,也就不難理解當洄游的通道被水壩切段后,他們的生存環(huán)境就受到了嚴重的破壞。 ![]() 在千萬年進化中,魚類形成了洄游的習性 ?? 如何緩解人類對魚類洄游的影響? 在意識到人類的生產(chǎn)活動給魚類造成的影響之后,研究人員都在紛紛尋找著補救的方法。 除了禁止捕撈的禁漁令之外,研究人員們還在積極研究,如何在水利工程上修建魚道等設(shè)施來幫助魚類的洄游。 中國修建的第一座大型魚道,是2009年開始運營的廣西長洲水利樞紐工程魚道。 長1423米、上下游水位落差15米,可以讓中華鱘、鰣魚等魚類靠自力抵達上游。 不過根據(jù)監(jiān)測結(jié)果,通過的魚類還主要以鰱魚為主。 長江干流上的第一座過魚通道,也在2021年投入運營,平均每個月過魚量達到了3600尾。 ![]() 位于長江干流上的過魚通道 除了是長江干流上的第一座魚通道之外,它本身還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 當然有。 ?? 第一,這條位于金沙江中游金沙水電站大壩上的魚道考慮到了魚類生活的很多特性。 比如他們通過水力學(xué)模型的模擬,找到最適合魚類移動的水流速度,大概是0.3到1米每秒,再結(jié)合河流地勢和大壩阻水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大壩左岸的下游設(shè)計了三個魚道入口,引導(dǎo)魚類游動。 ?? 第二,目前國際和國內(nèi)的同類設(shè)計里,魚道一般都是一條沒有光線的暗道,這樣會讓很多趨光的魚類停滯不前。 但是這個魚道設(shè)計出繞著水壩開槽的方式,可以更好利用自然光線,滿足不同魚類的趨光特性。 ?? 第三,將近1500米的魚道,魚類是沒有辦法一口氣游過去的。 所以魚道每隔3.5米就有一道隔板,隔板附近水流比較緩,游累了了的魚類可以在這里休息下,再去沖擊下一個激流。通過監(jiān)測,目前魚道入口和出口的過魚量已經(jīng)接近1:1。 ![]() 魚道中的隔板設(shè)計 雖然新的研究和技術(shù)沒有能夠救到白鱘,但是希望它們可以幫助到其他的魚類,進一步提高長江水域的生物多樣性。 而且僅僅在大壩上修建魚道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有更多的行動去保護魚類的棲息地。 我們?nèi)祟愒趶氖挛磥砩a(chǎn)活動的時候,也必須要更多考慮到自己可能對其他物種所帶來的影響。 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既然我們有改造自然的能力,當然也要承擔起維護自然環(huán)境健康的重任。 ?? “死而復(fù)生”的滅絕物種 下面我們要一起來看看,宣布滅絕的物種又被重新發(fā)現(xiàn),算得上是“死而復(fù)生”的故事吧。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說,地球上每年有大約1萬個動物物種滅絕,瀕危動物的物種數(shù)量翻倍。 但是物種滅絕的精確數(shù)字很難被統(tǒng)計,因為判斷一個物種的滅絕,是純粹依靠人工或者是借助安置的監(jiān)控儀器實現(xiàn)的,或多或少帶有一定偏差。 有些物種在一個地區(qū)一度絕跡,被認為滅絕,但在其他地區(qū)不為人知地存活著,后來又被發(fā)現(xiàn)。 最近比較有名的一個例子,是銀背鼷鹿。 1990年被宣布野外滅絕的銀背鼷鹿,也叫越南鼷鹿。 目前所知只是生活在越南,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小的有蹄類動物。它相當于一只兔子或者是貓的大小。它有紅棕色的大耳朵,喉嚨上有白色和暗紅棕色的痕跡,有一條突出的銀線從背部向下延伸到臀部。 ![]() 銀背鼷鹿 因為大量的非法狩獵,1990年之后就再也沒有人在野外見到過銀背鼷鹿的身影,所以被認定為已經(jīng)滅絕。 它是全球野生動物保護計劃——《尋找失落物種》里一直被尋找的生物。 讓人高興的是,2019年3月的時候,一臺架設(shè)在越南森林里的相機拍攝到了一小群銀背鼷鹿。 在這之后,攝像機還很多次記錄到了它們出來找尋水果的瞬間。 ![]() 2019年 再次被攝像機捕捉到的銀背鼷鹿 銀背鼷鹿的再次出現(xiàn),背后有著越南的環(huán)境保護組織的不停努力。 在2012年的時候,越南還是全球涉及野生動物犯罪問題最嚴重的國家。 2020的時候,在當?shù)丨h(huán)保組織的倡議下,越南政府取締了野生動物市場和交易點,嚴格處理非法狩獵和買賣野生動物的行為。 人類只有約束自己行為,積極投入到環(huán)境保護的工作中,才能實現(xiàn)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 ?? 另一個非常有名的“死而復(fù)生”的物種,是百慕大海燕。 它們原本在百慕大群島數(shù)量很多,是夜晚出行,在陸地上筑巢的海鳥,以小魚、烏賊和甲殼動物等無脊椎動物為食。 很不幸的是,百慕大海燕的叫聲特別詭異,最早航行世界的西班牙航海家們經(jīng)常被嚇到,以為島上住著惡魔。航海家們不僅不敢在島上長住,還開始了對百慕大海燕的屠殺。 在百慕大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后,殖民者帶來了貓、狗和老鼠等動物,它們都會攻擊海燕。再加上人類的獵殺,到1620 年時,這種鳥已經(jīng)被認為滅絕了。 ![]() 百慕大海燕,是百慕大的國鳥 不過,二十世紀初,科學(xué)家們陸續(xù)采集到了一些這種鳥的樣本,顯示它們還沒有滅絕。 1951年,美國的鳥類學(xué)家Robert Cushman Murphy和Louis L. Mowbray在百慕大群島的城堡灣的小島發(fā)現(xiàn)了18對百慕大海燕。 當時跟隨兩位鳥類學(xué)家在船上的,還有一位15歲的小男孩David B. Wingate。他之后一直都努力從事著百慕大海燕的復(fù)育工作,而且在1966年成為百慕大的第一位保育官員。 在人類的努力下,目前百慕大海燕數(shù)量在250只左右,當然還沒能夠擺脫屬于瀕危物種的分類。 如果你對百慕大海燕的保育工作有興趣,不妨看看一個叫作Cahow Cam的網(wǎng)站,這是一個發(fā)起于2011年的項目,他們會現(xiàn)場直播被保育的小海燕們實時的情況。http://www./live-cahow-cam ?? 另外,在我們第一季第49期的節(jié)目講到了人類是如何通過人工保育波多黎各鸚鵡避免它滅絕的故事; 就在同一期里,還介紹了荷蘭在運河水閘上給有洄游需要的魚群們建立了魚門鈴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