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一名, 最早見載于《詩經·鄭風》:“維士與女, 伊其相謔, 贈之以芍藥。”《神農本草經》將芍藥列為中品, 謂:“芍藥, 味苦, 平。主邪氣腹痛, 除血痹, 破堅積, 寒熱疝瘕, 止痛, 利小便, 益氣。生于川谷及丘陵”,,南北朝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 中以根、花的顏色分赤白:“白芍, 其花莼白, 大而美麗, 根亦白色, 故名。” “芍藥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 白而長大, 余處亦有而多赤, 赤者小利?!彼未鯌央[《太平圣惠方》將芍藥獨立成了白芍和赤芍兩種藥物, 其代表方有白芍藥散治產后崩漏, 淋漓不斷, 虛損黃瘦;赤芍藥湯治赤痢多, 腹痛不可忍。
白芍
“赤芍長于瀉實, 白芍長于補虛”。
《本草求真》曰:“赤芍藥與白芍藥主治略同, 但白則有斂陰益營之力, 赤則只有散邪血之意;白則能于土中瀉木, 赤則能于血中活滯。”《本草備要》曰:“赤芍主治略同白芍, 尤能瀉肝火, 散惡血, 治腹痛堅積, 血痹疝瘕, 經閉腸風, 癰腫目赤, 能行血中之滯。”成無己《注解傷寒論》謂:“芍藥, 白補而赤瀉, 白收而赤散也。”
赤芍
赤芍長于涼血逐瘀,歸為清熱涼血藥;白芍長于補血、養(yǎng)陰, 歸為補虛藥。
白芍、赤芍同是寒性藥, 具有清熱的共性, 但白芍屬補虛藥, 長于補血平抑肝陽。赤芍屬清熱藥, 功偏清熱涼血祛瘀。白芍苦、酸、甘, 微寒, 入肝、脾經。具有養(yǎng)血調經, 平肝止痛, 斂陰止汗之功。常用于治療血虛或陰虛有熱的月經不調, 陰虛盜汗, 肝陰不足所致之頭痛眩暈、脅肋疼痛等。赤芍苦, 微寒, 主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 散瘀止痛之功。主要用于治療溫病熱入營血, 血熱吐衄以及目赤翳障等癥。
白芍和赤芍中均含有芍藥總苷和植物多酚, 這些共同的化學成分, 使兩種藥材表現(xiàn)出了基本相同的藥理活性。然而二味藥材所含化學物質種類和含量比例的不同, 又使它們呈現(xiàn)出明顯的差別, 如:二者共同藥理活性的作用強度并不相同, 通常認為白芍具有較強的抗炎和免疫調節(jié)活性, 而赤芍則因含有大量的多元酚而表現(xiàn)出較強的抗血小板凝集、抗血栓及改善微循環(huán)等藥理活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