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1 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陽洪河屯發(fā)掘了一座北齊武平六年的范粹墓。 這是一座具有重大文化價值的墓葬。 ![]() 范粹為北齊重臣,位列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涼州剌史。 墓志如下: “齊故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涼州刺史范公墓志公諱粹,字景純,邊城郡邊城縣人也。自溯跡陶唐啟邑,隨范士多以矜蕙見美,文子巨知人取譽,仍滋厥后,世祿相承,舊德前基,風猷彌郁。公資靈川岳,稟氣辰昂,方逞龍骨,已振鳳毛,爰自千里,超擬三事,將許比德鍾繇,倫功鄧禹,共羊祜以連鑣,與衛(wèi)青而并鶩。旻天不吊,人之云亡,以武平六年四月廿日薨于鄴都之天宮坊。春秋廿有七。以五月一日遷厝于豹祠之西南十有五里。庶傳不朽,用鐫玄石。乃為銘曰:新除東雍州刺史太傅卿。 既資帝嚳,又蔡唐堯,御龍夏世,知人晉朝。承囗建國,立社笙茅,雄圖謇謇,德音昭昭。公侯載誕,神儀允穆,節(jié)比貞松,才侔勁竹,殲我良人,如何不淑。方都往域,懸生拱木,人路飛泡,世事難希。涂車菊馬,器魂衣,云起朱蓋,風拂素旗,埏門忽掩,何日言歸?!?/span> ![]() 范粹墓內(nèi)首先引人注目的是4 件黃釉瓷扁壺。 黃釉扁壺4件,形制相同,其中兩件已破碎。模制,高20厘米,頸與肩連接處,施聯(lián)珠一周,兩肩各有一孔作穿帶用,壺身全施菊黃色釉,底部并有凝脂狀醬色釉珠。 壺兩面均飾有胡騰舞圖案,即在杏仁狀邊框內(nèi)刻畫出5 人一組的樂舞場面,形象生動。 中央一人婆娑起舞于蓮座上,右手前伸,左手下垂,雙足騰跳,反首回顧,動態(tài)盎然,左邊二人有髭須者雙手持笛吹奏,另一人側(cè)身注視舞者,雙手仰起作打拍狀,右邊二人一人手執(zhí)五弦琵琶作彈奏狀,另一人面向舞者,雙手擊鈸。5 人均高鼻深目,身穿窄袖長衫,腰間系帶著靴的胡裝,屬當時西域人形象。 按文獻記載,西域的樂舞,自北魏北齊以至隋唐,傳播內(nèi)陸者,至為廣泛,其中所謂“龜茲樂”尤其盛行一時。 北齊神武帝高歡是鮮卑化了的漢人,除重用大量胡人外,還竭力提倡漢人鮮卑化,故在范粹墓出土的陶俑中及瓷扁壺的樂舞圖案上,出現(xiàn)了不少胡人的形象。該墓出土有武士俑、儀仗俑、仆侍俑等,從服裝相貌上看,既有鮮卑人,也有漢人。從這些俑及瓷器上的鮮卑人形象反映出當時的民族融合已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 黃釉扁壺塑造了一幅完美的西域樂舞圖,不但樂器和舞蹈為西域的,人物的體貌特征和服飾,均為典型的西域地區(qū)人種特征。說明此時民間的樂舞表演已普遍流行西域或安國音樂的成分,反映了西域胡人大量進入并于內(nèi)陸聚居的事實,中亞粟特人只是他們中的一部分。 范粹墓出土的黃釉扁壺是絲綢之路東西交流的重要物證。 ![]() 范粹墓另一個重大文化意義,是墓中發(fā)現(xiàn)了一批北朝的白瓷,從發(fā)現(xiàn)之初到現(xiàn)在,一直為學界津津樂道。 這批白瓷無論是胎釉的白度,燒成的硬度以及吸水率,均與青瓷不同而比較接近于白瓷。 范粹墓出土的這批白瓷,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有可靠紀年的最早白瓷,對研究白瓷的起源具有特別的意義。 ![]() 白瓷的創(chuàng)制、發(fā)展與成熟是中國古代成熟瓷器創(chuàng)燒以來最重要的一項技術革命和進步。 為什么說是重要的技術革命呢? 我們所討論的白瓷,是中國學者所界定的瓷器,即用瓷土制胎,經(jīng)過1250°C以上的高溫燒成,在器表施釉的器物。 白瓷的制作要解決三大難題:首先,要選擇含鐵量較少的瓷土或瓷石,否則胎土含鐵量高,燒成顏色就深;其次,釉料中的鐵元素含量一般要小于1%,這是要保證釉色的純凈;最后,要有能夠燒成1250°C以上高溫的窯爐。 所以,想要燒出一件純凈無暇的白瓷,對于古人來說,是一道高難度的化學題。 ![]() 考古發(fā)掘資料證明,北方地區(qū)大約在北魏后期開始生產(chǎn)瓷器,最初生產(chǎn)的是青瓷和一種棕褐色的瓷器。 到了公元575年的北齊范粹墓,我們可以看到追求白,但尚未成熟的初期白瓷出現(xiàn)了。 ![]() 范粹墓出土的白釉掛綠彩長頸瓶有3件,皆侈口長頸,頸腰內(nèi)束,腹部橢圓,下為實足平底。其中一件較小。就釉色看,一件全身施透明白釉,有小冰裂紋,素面無飾。 另一件口及腹部稍有殘缺,腹部自肩垂至底施翠綠色彩釉,足部并留有凝脂狀滴痕,色澤晶澗。 ![]() 除了白瓷,范粹墓內(nèi)還出土陶俑67 件,用紅、灰兩色陶土合模制成,腹中空成筒狀,接縫處尚留有明顯痕跡。陶質(zhì)堅實,上皆涂粉,并施彩繪。衣、帽及所執(zhí)器物上還分別施赭紅、黑、桔黃等彩色,面部及胸部多施白粉。 ![]() 有武士俑,有頭戴尖頂或圓頂風帽、外披套衣的鮮卑侍從俑,還有儀仗俑、仆侍俑、女侍俑、騎馬俑等以及陶動物模型和鎮(zhèn)墓獸等。陶器、陶俑等具有典型北朝時期器物的特點,特別是墓葬紀年明確,器物組合完整,可起到考古上斷代標尺的作用。 ![]() 陶器組合的形式不僅代表了北朝時期,特別是北齊時期最基本的墓葬隨葬器物的組合形式,也為后期的隋代墓葬文化所繼承,開創(chuàng)了地域性墓葬文化的先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