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俗語是其中最精華的一部分,有些俗語以最直白的方式傳遞著古人的智慧;而有些俗語則深奧些,粗一看有些不懂,這就要族里的長者解釋,所以俗語就是這么奇妙,在幾千年的文明發(fā)展中經(jīng)久不衰。 比如我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話:“肩挑四兩為客,幫人一日為奴”,“幫人一日為奴”很好理解,而“肩挑四兩為客”就有些納悶了,這“肩挑四兩”是貨物?是禮品?還是雜物?沒有明說,大家就不懂了,就要找長者解釋了! 俗話“肩挑四兩為客”,其實也好理解,就是你去親戚朋友家去拜訪時,或者親戚朋友家有喜事了你去做客時,你肯定要準(zhǔn)備一些禮品,無論你的禮品是多是少,即便你的禮品是四兩,但你的人親自來了,就是尊貴的客人! 比如:女婿、姑爺去丈母娘家做客,那是要擔(dān)著禮物去的,但以前的時候大家都是比較貧窮,既沒有車子,又沒有寬闊的道路,所以就用扁擔(dān)挑著禮物;到了丈母娘就會被以禮相待,中午說不定就有七個盤子八個碗的酒菜。 我記得很小時候,一聽到父母說要走親戚時,我就高興極了!因為走親戚就意味著可以吃到好吃的,無論有多遠或多難走的路,大人們都在埋怨走路的艱辛的時候,我們依舊保持著那股子高興勁兒,美滋滋地向親戚家走去。 那時遠沒有現(xiàn)在這么好的條件,每個村里只有一條不到一米寬的小路連著,用于土輪子行走和人行走。所以我們每次去奶奶的親戚家時,只能徒步翻越幾座山,走崎嶇不平的山路,歷經(jīng)一個多小時,一家人才能到達親戚家。 好不容易到了后,我們把手上的禮物一給,親戚手忙腳亂把禮物放到一旁,拿出自己早已備好的零食出來,并擺上飲料,接著又是給我們倒茶水,真是熱情得有些過份,享受這么盛情的款得,我們路上的疲累已煙消云散了。 這就是“肩挑四兩為客”的待遇,那個時候的人很窮,但對人都很真誠,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是全部拿出來給你吃,親戚之間走的也比較勤,一家有什么困難,大家就都來相幫,就這么簡單,遠沒有現(xiàn)在這么復(fù)雜,真是留戀! “幫人一日為奴”比“肩挑四兩為客”好理解些,你去給人幫忙,或給人做事有工資,都是不要帶禮品去的;但你就要有做工人的覺悟,無論天氣是炎熱還是寒冷,一天八小時,都得盡職盡責(zé)做好,讓主人高興,就如是為奴! 現(xiàn)在的打工者或農(nóng)民工給人去做工,做一日的是打零工,就相當(dāng)于以前地主雇傭的短工。俗語說:“拿人錢財替人消災(zāi)”,“端人家的飯碗,就要受人家的管理”,這些話說的就是做事的人不自由,就相當(dāng)于是做奴隸一樣。 當(dāng)然,這樣說是有些夸張,當(dāng)奴隸還不至于,但幫人做事拿人工資,你做多少事得對待起拿的這份工資,不然你出工不出力,又要主人給你工資,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反之,如果別人也這樣做,你會心甘情愿給他工資嗎? 你記得魯迅筆下“祥林嫂”嗎?在那一個年代土地制度還不十分完善,如果想靠土地生存的話,那就必須租借地主家的地,吃人嘴軟,拿人手短,雖說你租用土地也交了租糧,但以前的租賃關(guān)系并不像如今那么有人情味兒。 你一旦租用了地主家的地,那么地主就會一年又一年剝削你,就好比現(xiàn)如今的高利貸,雖然沒有這么夸張,但地主不是榨取你高昂的利息,但卻會不斷榨干你的勞力,讓你不斷地替他干活,成為他謀取利益的一顆免費的棋子。 那時人們不敢反抗,因為他們怕地主不給地租,那樣就會讓一家人生活沒有著落,生存都成了問題,還敢反抗嗎?祥林嫂就是被地主剝削的典型例子,她是落魄的底層階級的代表人物,她從來沒有真正地為自己活過一次。 其實“祥林嫂”的例子就是變相給地主幫工,在那個社會“祥林嫂”就如奴隸一樣,無論收成是多是少,每年的地租不能少!而“祥林嫂”在地里工作一年后,除開交地主的租金,所剩的還不夠一家人生活,所以有了反抗! 俗話“肩挑四兩為客,幫人一日為奴”,一句是客,一句是奴,天差地別的待遇,所以大家都想做客,不想為奴!以至現(xiàn)在到處是老板,打工的人很少,不想自己被老板固定的錢所束縛,爭取在有限的時間里創(chuàng)造更多的錢! 思想決定了行動,在三年疫情之下,各行各業(yè)從興旺到不景氣,很多實體店不得不關(guān)門,打工的也找不到地方了!怎么辦?自己去當(dāng)老板,拿出以前辛苦工作的血汗錢,盲目投資,不想所從事的行業(yè)競爭太激烈,血本無歸! 是做客還是當(dāng)奴,其實有時候還得認真想想,你有多大的實力,就做多大的事,不要以為自己有存款,就以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人了!適當(dāng)?shù)仂o下心來,反復(fù)對照一下,分析一下自己的實力,其實打工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寫于湘南千年水鄉(xiāng)古鎮(zhèn)大浦 2022.7.23.19: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