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是元末明初道人洪應(yīng)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yǎng)、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文字簡煉明雋,兼采雅俗,言辭中流露出山林意趣、道家風(fēng)骨,滲透著萬物一體的世界觀。從中你可以讀到處世的智慧和玄機,了悟人生的意義,讀后心情豁然開朗。 淡中知真味 常里識英奇 去掉繁花亂眼,便能明了人生底色。追根尋底,樸素才是最恒常、最持久、最動人的顏色。曾經(jīng)在幽幽暗暗反反復(fù)復(fù)中追問,才知道從從容容平平淡淡是最真。 無過便是功 無怨便是德 很多事情,一旦刻意,就已經(jīng)在心里種下不好的種子。所以,如果心中覺得對,就去做;既然去做,就全身心付出,不瞻前顧后、患得患失,不計算結(jié)果和回報。否則,還是別做。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至清者常無魚 所謂“和光同塵”,真的是一項很大的修行。能夠接納這世界中眾多的同與不同,眾多的潔與不潔,安然處之。其實與此同時也給了自己一個寬松的容身之所。 不著色相 不留聲影 很多時候,我們身心疲憊或者意志渙散,并不是因為工作太多、勞累不堪,而是因為心中的雜念太多,無用甚至負(fù)向的信息太多,以至于還沒干正事的時候,就已經(jīng)過度損耗了自己的元氣和精力。 攝影 | 安楓 直躬不畏人忌 無惡不懼人毀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最好的狀態(tài)是,不必為了王冠曲意逢迎,只需要不卑不亢、坦坦然然走自己的路;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惡不可即就 善不可即親 只有經(jīng)歷過一定世事的資深人士,才懂得這背后也許有更深的套路、更迷惑人的把戲,所以才會等一等、看一看,聞惡不急于就惡,聞善不急于即親。 得好休時便好休 如不休時終無休 心理學(xué)上有一種延緩幸福綜合癥,就是總把最想做的事情列在時間表的最后一排,總以為一切還來得及。因為缺乏當(dāng)下的果敢和決斷力,很多事情可能就此成為永久的遺憾。 氣象要高曠,而不可疏狂; 心思要縝密,而不可瑣屑。 越是修養(yǎng)境界高的人,平衡感越好;在并不費力權(quán)衡時,便可自自然然處于合適的點,做出合適的事。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老子《道德經(jīng)》中說:“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迸c此相反,“得之不驚,失之不驚”,就叫做“寵辱不驚”。 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懼,而舟外者寒心; 猖狂罵坐,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 即使身陷雜事中,也要將心靈超然于事外,這樣才能保持清醒理智。越是變動紛亂、大事臨頭之時,越能看出一個人的器量胸襟,正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來源 / 季羨林國學(xué)講堂 總監(jiān)制 / 王瑋 執(zhí)行主編 / 張燕 副主編 / 躍升 責(zé)編 / 家筱 光明日報 · 閱讀公社工作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