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讀《秦記》,至犬戎敗幽王,周東徙洛邑,秦襄公始封為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見矣。禮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其域內(nèi)名山大川?!苯袂仉s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義,位在藩臣而臚于郊祀,君子懼焉。及文公逾隴,攘夷狄,尊陳寶,營岐雍之閑,而穆公修政,東竟至河,則與齊桓、晉文中國侯伯侔矣。是后陪臣執(zhí)政,大夫世祿,六卿擅晉權(quán),征伐會盟,威重于諸侯。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諸侯晏然弗討,海內(nèi)爭于戰(zhàn)功矣。三國終之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務(wù)在彊兵并敵,謀詐用而從衡短長之說起。矯稱蠭出,誓盟不信,雖置質(zhì)剖符猶不能約束也。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于戎翟,至獻公之后常雄諸侯。論秦之德義不如魯衛(wèi)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彊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埶利也,蓋若天所助焉?;蛟弧皷|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湯起于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 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戰(zhàn)國之權(quán)變亦有可頗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傳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學者牽于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悲夫!余于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訖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后有君子,以覽觀焉。 太史公閱覽《秦記》,看到犬戎擊敗周幽王,周平王向東遷徙到洛邑,秦襄公因為護送平王有功而被封為諸侯,修造了西畤以侍奉天帝,就覺得這有越位犯上的痕跡?!抖Y記》中說:“天子拜祭天地,諸侯拜祭他們封地中的名山大川。”如今秦國摻雜有戎狄的習俗,以暴戾為根本,將仁義放在末節(jié),雖然位處藩臣卻列席天子的郊祭。有識之土都十分憂懼。到了秦文公,他越過隴坂向東進發(fā),打敗了夷狄,尊奉陳寶為神物,在岐山與雍州之間營造基業(yè)。穆公修明國政,秦國邊境向東一直到黃河,這就和齊桓公、晉文公這些中原霸主并駕齊驅(qū)了。從那以后,陪臣們掌管著國政,大夫們世世代代享有俸祿;六卿掌管晉國的政權(quán),利用征伐或者會盟,他們的權(quán)勢壓倒了別的諸侯。等到田常殺掉了齊簡公,成為齊國的丞相,諸侯們都十分漠然,并沒有前往討伐,海內(nèi)都在爭相忙于戰(zhàn)功了。終于韓、趙、魏三國瓜分掉了晉國,田和也滅掉齊國并占有了它,六國的強盛就是在這時開端的。不同的諸侯國都以加強軍事力量、吞并敵國為己任,陰謀詭計所用至極,縱橫短長的說法紛紛出現(xiàn)。假借王命的諸侯像蜂一樣擁出,盟誓也不再遵守,雖然各國都互送人質(zhì)、剖析符契,卻都無法約束。秦國最初只是個小國,地處邊遠,中原的諸侯國都排斥它,甚至將它等同于西方的戎翟看待,到了獻公以后卻常常在諸侯中稱雄。說起來,秦國的德義之行,也比不上魯衛(wèi)的暴戾之行更加合乎德義,估計秦國的兵力不如三晉的強大,可最終秦國卻兼并了天下,這并不是秦國靠著地理位置的險固,以及形勢的便利,而似乎是上天的幫助。 有人說“東方是所有事物的開端之地,西方為所有事物的成熟所在”。首先起事的人一定在東南,而得到實際的卻常常在西北。因此大禹興起在西羌,商湯興起于亳,周朝取得王道是借助于豐鎬之地征討殷紂,秦王能夠稱帝是依靠雍州,漢朝的興盛源自蜀漢。 秦國已經(jīng)得到天下,就燒毀了天下的《詩經(jīng)》和《尚書》,對別的諸侯國的歷史記載尤其毀滅得厲害,因為其他諸侯國的史書中多有嘲諷秦國的言語?!对娊?jīng)》和《尚書》之所以還能再看到,是因為這些書多藏在私人家中,而記載歷史的典籍單獨藏在周室,因此都被燒掉了。多么可惜,多么可惜啊!唯獨《秦記》得以保存,卻偏偏又沒有記載日月,所用的文辭也簡略不全。但是在戰(zhàn)國時期,權(quán)變之法也都有許多可以選取的地方,何必都要遵循上古的規(guī)矩呢?秦能夠得到天下多采取殘暴的手段,但社會在不斷變化,秦朝能因時代變遷而變法圖強,所以成就很大。經(jīng)傳中說“要師法后王”,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是由于后王的施政和我們這個時代相似,而風俗演變也與我們類似,他們的議論雖然卑下卻簡單易行。一般學者受自己的見聞牽制過多,見到秦朝在帝位的日子并不多,不去鉆研它的終始,就因此而譏笑它,不敢稱道秦朝,這和輕信別人的話有什么分別呢?多么可悲呀! 我因此就依照《秦記》的記載,緊跟孔子的《春秋》,起自周元王,列出了六國時事,一直到秦二世,一共二百七十年,寫出了我聽到過的所有和治亂興廢相關(guān)的緣由,以供后世的有識之士觀覽。 《六國年表》接《十二諸侯年表》,選自《史記》卷十五,為表中的第三篇。編排也是年經(jīng)國緯。“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訖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表名“六國”,實譜八國,第一欄周,尊天下共主,紀年;第二欄秦,日食災(zāi)異載于秦表,而不載于周,又載秦事特詳,即以秦系天下之存亡,褒美秦統(tǒng)一之業(yè),故周、秦不在“六國”數(shù)中。 表序簡括地總結(jié)了秦統(tǒng)一六國的歷史,是一篇專論秦朝興亡的史論。要點有二:一是討論秦統(tǒng)一中國的原因;二是評價短命秦朝在歷史上的地位。 ![]() ![]() ![]() |
|
來自: fuhaizhenren > 《品讀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