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品讀史記(卷15):六國年表第三

 fuhaizhenren 2022-07-18 發(fā)布于浙江
六國年表第三
大史公讀《秦紀》【《秦紀》:秦國史官記述的秦國史書?!浚寥謹∮耐酢救郑何魅謩e名,又稱畎夷、昆夷、混夷、串夷,古時活動在今陜西鳳翔以北一帶。幽王:西周末主名宮湦。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幽王被殺于驪山,西周亡?!?,周東徙洛邑【洛邑:周初經(jīng)營的東方軍事重鎮(zhèn)。西周亡,幽王子平王宜臼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洛邑故城在今洛陽市西?!?,
太史公閱覽《秦記》,看到犬戎擊敗周幽王,周平王向東遷徙到洛邑,
秦襄公始封為諸侯【秦襄公:秦開國君主,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有功,被封為諸侯,賜岐山以西之地。前777至前766年在位?!浚魑鳟囉檬律系邸疚鳟?zhi):秦襄公在西陲建置的祭祀白帝的神祠。畤,止也,神靈所棲止之處所。畤建于西陲邑故名西畤。漢置西縣,故城在今甘肅天水西南一百公里處鹽關(guān)堡東南的西漢水南岸。】,僭端見矣【僭端見矣:越禮稱王的苗頭出現(xiàn)了。白帝是五天帝之一,秦襄公祭白帝表示直接繼承了天命,為稱王作準備,所以說“僭端見矣”。】。
秦襄公因為護送平王有功而被封為諸侯,修造了西畤以侍奉天帝,就覺得這有越位犯上的痕跡。
《禮》曰【《禮》曰二句:見《禮記·曲禮》,原文是“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諸侯方祀,祭山川?!薄浚骸疤熳蛹捞斓兀T侯祭其域內(nèi)名山大川?!?/section>
《禮記》中說:“天子拜祭天地,諸侯拜祭他們封地中的名山大川?!?/section>
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義【先暴戾,后仁義:把暴戾放在第一位,把仁愛禮義放在后面。】,位在藩臣而臚于郊祀【臚于郊祀:陳列祭天的禮儀?!?,君子懼焉。
如今秦國摻雜有戎狄的習俗,以暴戾為根本,將仁義放在末節(jié),雖然位處藩臣卻列席天子的郊祭。有識之土都十分憂懼。
及文公逾隴【文公:秦襄公之子,他越過隴山進入關(guān)中,擊退犬戎,占有岐山以西之地。前767至前716年在位。隴,指隴山,又稱隴坂;隴坻;隴首。隴山綿亙在陜西隴縣、寶雞以及甘肅的清水、秦安一帶。】,攘夷狄【攘:排斥,打擊。】,尊陳寶【尊陳寶:陳寶是神雉名。秦文公在陳倉北坂,即寶雞山北坡建置寶雞神祠,制造神話說,有一只神雉化成了寶石,秦得寶石當為帝王。寶雞地名由此而得?!?,營岐、雍之間【岐、雍:岐,即岐山,在陜西鳳翔縣東。雍,即雍山,在鳳翔縣西。】,
到了秦文公,他越過隴坂向東進發(fā),打敗了夷狄,尊奉陳寶為神物,在岐山與雍州之間營造基業(yè)。
而穆公修政【穆公:春秋五霸之一,前659至前621年在位。秦穆公時,秦國占有全部關(guān)隴之地,東邊國境線到了黃河岸邊?!?,東竟至河【竟:讀“境”。河:黃河?!浚瑒t與齊桓、晉文中國侯伯侔矣【侔:平等,比肩?!俊?/section>
穆公修明國政,秦國邊境向東一直到黃河,這就和齊桓公、晉文公這些中原霸主并駕齊驅(qū)了。
是后陪臣執(zhí)政【陪臣執(zhí)政:指春秋后期,諸侯國政權(quán)落入卿大夫之手。諸侯國的卿大夫?qū)μ熳臃Q陪臣,即臣之臣?!?,大夫世祿【世祿:世代相襲爵秩食祿。西周制度,卿大夫也是世襲?!浚渖脮x權(quán)【六卿:春秋末晉政權(quán)落入六卿之手,即韓、趙、魏、范、智、中行六家貴族?!?,征伐會盟,威重于諸侯。
從那以后,陪臣們掌管著國政,大夫們世世代代享有俸祿;六卿掌管晉國的政權(quán),利用征伐或者會盟,他們的權(quán)勢壓倒了別的諸侯。
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田常:齊大臣,相簡公,后又殺簡公立平公,專制齊政?!?,諸侯晏然弗討【晏然:安然,平靜。指不作出反應(yīng)。】,海內(nèi)爭于戰(zhàn)功矣。
等到田常殺掉了齊簡公,成為齊國的丞相,諸侯們都十分漠然,并沒有前往討伐,海內(nèi)都在爭相忙于戰(zhàn)功了。
三國終之卒分晉【三國:晉六卿互相兼并,后剩下韓、趙、魏三家,于公元前453年瓜分晉國,又于前403年正式稱諸侯?!浚锖鸵鄿琮R而有之【田和:田常曾孫,他奪取了姜齊政權(quán)。前386年,周安王承認田和為諸侯?!?,六國之盛自此始。
終于韓、趙、魏三國瓜分掉了晉國,田和也滅掉齊國并占有了它,六國的強盛就是在這時開端的。
務(wù)在強兵并敵,謀詐用而從橫短長之說起【謀詐句:這句是說戰(zhàn)國時,列國間勾心斗角,用奇謀詐術(shù)取勝,從而產(chǎn)生了縱橫家。史稱縱橫家之說為長短說,西漢劉向校書時匯編成《戰(zhàn)國策》?!俊?/section>
不同的諸侯國都以加強軍事力量、吞并敵國為己任,陰謀詭計所用至極,縱橫短長的說法紛紛出現(xiàn)。
矯稱蜂出【矯稱蜂出:假傳命令的事件層出不窮。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就是假傳王命奪了晉鄙軍。】,誓盟不信,雖置質(zhì)剖符猶不能約束也【置質(zhì)剖符猶不能約束:這句是說戰(zhàn)國之世,盡管諸侯之間置質(zhì),君臣之間剖符,都不起約束作用。質(zhì),抵押。兩國間締約,常交換太子或大臣到對方以示信守叫置質(zhì)。被質(zhì)的太子叫質(zhì)子,被質(zhì)的大臣叫質(zhì)臣?!俊?/section>
假借王命的諸侯像蜂一樣擁出,盟誓也不再遵守,雖然各國都互送人質(zhì)、剖析符契,卻都無法約束。
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賓:同“擯”,排斥?!?,比于戎翟,至獻公之后常雄諸侯【獻公:公元前384至前362年在位。】。
秦國最初只是個小國,地處邊遠,中原的諸侯國都排斥它,甚至將它等同于西方的戎翟看待,到了獻公以后卻常常在諸侯中稱雄。
論秦之德義不如魯衛(wèi)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強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勢利也【險固便形勢利:秦據(jù)關(guān)中,東伐諸侯居高臨下,地理形勢有利,險固給予秦國以方便?!浚w若天所助焉【天:《史記》中的“天”字有多種意義,一為自然之天,二為命運之天,三為有意志之天。這時指有意志之天,同時含有形勢之意。秦得天之助,司馬遷反復言之。如《魏世家贊》云,“天方令秦平海內(nèi)”云云。這里指出秦非“德義”之邦,論兵力也不如三晉之強,但東方各國禮壞樂崩,人才西去,以至于在秦獻公之后,常稱雄諸侯,仿佛秦是得了天助一樣。由于司馬遷還不能用唯物史觀解釋秦并六國的原因,不免困惑而發(fā)出“蓋若天所助焉”的慨嘆?!?。
說起來,秦國的德義之行,也比不上魯衛(wèi)的暴戾之行更加合乎德義,估計秦國的兵力不如三晉的強大,可最終秦國卻兼并了天下,這并不是秦國靠著地理位置的險固,以及形勢的便利,而似乎是上天的幫助。
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或曰二句:按五行理論木、火、金、水、土五行應(yīng)東、南、西、北、中五方,并與春、夏、秋、冬、閏相配合。因東與春相配,西與秋相配,所以說“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用以解釋漢興起于西方。這是從歷史現(xiàn)象中經(jīng)繹出的唯心主義歷史觀,也是司馬遷時代學術(shù)界解釋歷史之變的一種理論。】”。
有人說“東方是所有事物的開端之地,西方為所有事物的成熟所在”。
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禹興于西羌:古史中的一種傳說?!断谋炯o·正義》引《帝王紀》謂禹“本西夷人也”。揚雄《蜀王本紀》云:“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生于石紐?!便肷娇ぃ簼h武帝置,郡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縣西北,本冉駹族地。冉駹以氐羌為主。】,湯起于亳【西亳:亳有四地,一在關(guān)中,三在河南。商丘東南稱南亳,商丘西北稱北亳,偃師縣西有西亳。關(guān)中之亳,《殷本紀》三家注謂在上洛,即今陜西商洛縣。這里以關(guān)中之西亳為湯的發(fā)祥地?!?,
首先起事的人一定在東南,而得到實際的卻常常在西北。因此大禹興起在西羌,商湯興起于亳,
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豐、鎬:文王營豐邑,武王營鎬邑,兩邑均在今西安市西?!?,秦之帝用雍州興【雍州:指關(guān)中地區(qū)?!?,漢之興自蜀漢【蜀漢:劉邦被項羽封為漢中王,擁有巴、蜀、漢中地?!?。
周朝取得王道是借助于豐鎬之地征討殷紂,秦王能夠稱帝是依靠雍州,漢朝的興盛源自蜀漢。
【段意】:以上為第一段,寫秦歷經(jīng)春秋戰(zhàn)國長期發(fā)展,在有利的天時地利形勢下統(tǒng)一了中國。
秦既得意【秦既得意:指秦得遂統(tǒng)一之志?!肚厥蓟时炯o》載,始皇二十八年東巡,上瑯邪山刻石頌功,“明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
秦國已經(jīng)得到天下,就燒毀了天下的《詩經(jīng)》和《尚書》,對別的諸侯國的歷史記載尤其毀滅得厲害,因為其他諸侯國的史書中多有嘲諷秦國的言語。
《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
《詩經(jīng)》和《尚書》之所以還能再看到,是因為這些書多藏在私人家中,而記載歷史的典籍單獨藏在周室,因此都被燒掉了。
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具:完全。】。
多么可惜,多么可惜啊!唯獨《秦記》得以保存,卻偏偏又沒有記載日月,所用的文辭也簡略不全。
然戰(zhàn)國之權(quán)變亦有可頗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世異變,成功大:指秦順應(yīng)事變,獲得成功。其語化自《韓非子·五蠢》,原文是:“時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但是在戰(zhàn)國時期,權(quán)變之法也都有許多可以選取的地方,何必都要遵循上古的規(guī)矩呢?秦能夠得到天下多采取殘暴的手段,但社會在不斷變化,秦朝能因時代變遷而變法圖強,所以成就很大。
傳曰“法后王”【傳曰“法后王”:傳,指《荀子·儒效篇》:“法后王,一制度?!庇帧盾髯印し窍嗥罚骸坝^圣王之跡,則于其粲然者,后王是也。”司馬遷引此為重視秦朝的理論依據(jù)。】,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議卑而易行:議論平易淺近容易遵行?!俊?/section>
經(jīng)傳中說“要師法后王”,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是由于后王的施政和我們這個時代相似,而風俗演變也與我們類似,他們的議論雖然卑下卻簡單易行。
學者牽于所聞【學者:主要指那些高談闊論法先王堯舜的漢代儒生,特別是朝中博士先生,他們?nèi)P否定秦朝,局限在自己舊說里跳不出來。牽:局限?!?,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耳食:用耳朵吃飯(聽食)不知味,喻不切合實際?!俊1?
一般學者受自己的見聞牽制過多,見到秦朝在帝位的日子并不多,不去鉆研它的終始,就因此而譏笑它,不敢稱道秦朝,這和輕信別人的話有什么分別呢?多么可悲呀!
余于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后【踵《春秋》之后:接續(xù)在孔子所著的《春秋》之后,即接在《十二諸侯年表》之后,因該表是表現(xiàn)《春秋》的。踵,腳后跟,引申為跟著、接續(xù)之意?!浚鹬茉酢局茉酰好?,公之前475至前469年在位?!?,表六國時事,
我因此就依照《秦記》的記載,緊跟孔子的《春秋》,起自周元王,列出了六國時事,
訖二世【訖二世:指《六國年表》下限不止于秦統(tǒng)一的公元前221年,而訖于秦二世之亡的公元前207年,正是司馬遷“綜其終始”歷史觀的反映,以表現(xiàn)其憑恃暴力不能守國的觀點。秦二世,名胡亥,繼位三年(前209—207年)就亡了秦國?!?,凡二百七十年【凡二百七十年:此舉成數(shù)。公元前475至前207年,實際為269年。凡,總共?!?,著諸所聞興壞之端【興壞之端:成功與失敗的頭緒,即興亡經(jīng)過及其原因。】。后有君子,以覽觀焉。
一直到秦二世,一共二百七十年,寫出了我聽到過的所有和治亂興廢相關(guān)的緣由,以供后世的有識之士觀覽。
【段意】:以上為第二段,評價秦統(tǒng)一的歷史地位,值得漢朝借鑒,所以《六國年表》以秦國史記為綱要。
六國年表第三
大史公讀《秦紀》【《秦紀》:秦國史官記述的秦國史書?!?,至犬戎敗幽王【犬戎:西戎別名,又稱畎夷、昆夷、混夷、串夷,古時活動在今陜西鳳翔以北一帶。幽王:西周末主名宮湦。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幽王被殺于驪山,西周亡。】,周東徙洛邑【洛邑:周初經(jīng)營的東方軍事重鎮(zhèn)。西周亡,幽王子平王宜臼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洛邑故城在今洛陽市西?!?,
太史公閱覽《秦記》,看到犬戎擊敗周幽王,周平王向東遷徙到洛邑,
秦襄公始封為諸侯【秦襄公:秦開國君主,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有功,被封為諸侯,賜岐山以西之地。前777至前766年在位?!?,作西畤用事上帝【西畤(zhi):秦襄公在西陲建置的祭祀白帝的神祠。畤,止也,神靈所棲止之處所。畤建于西陲邑故名西畤。漢置西縣,故城在今甘肅天水西南一百公里處鹽關(guān)堡東南的西漢水南岸?!?,僭端見矣【僭端見矣:越禮稱王的苗頭出現(xiàn)了。白帝是五天帝之一,秦襄公祭白帝表示直接繼承了天命,為稱王作準備,所以說“僭端見矣”?!?。
秦襄公因為護送平王有功而被封為諸侯,修造了西畤以侍奉天帝,就覺得這有越位犯上的痕跡。
《禮》曰【《禮》曰二句:見《禮記·曲禮》,原文是“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諸侯方祀,祭山川?!薄浚骸疤熳蛹捞斓?,諸侯祭其域內(nèi)名山大川?!?/section>
《禮記》中說:“天子拜祭天地,諸侯拜祭他們封地中的名山大川?!?/section>
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義【先暴戾,后仁義:把暴戾放在第一位,把仁愛禮義放在后面?!浚辉诜级F于郊祀【臚于郊祀:陳列祭天的禮儀?!?,君子懼焉。
如今秦國摻雜有戎狄的習俗,以暴戾為根本,將仁義放在末節(jié),雖然位處藩臣卻列席天子的郊祭。有識之土都十分憂懼。
及文公逾隴【文公:秦襄公之子,他越過隴山進入關(guān)中,擊退犬戎,占有岐山以西之地。前767至前716年在位。隴,指隴山,又稱隴坂;隴坻;隴首。隴山綿亙在陜西隴縣、寶雞以及甘肅的清水、秦安一帶?!?,攘夷狄【攘:排斥,打擊。】,尊陳寶【尊陳寶:陳寶是神雉名。秦文公在陳倉北坂,即寶雞山北坡建置寶雞神祠,制造神話說,有一只神雉化成了寶石,秦得寶石當為帝王。寶雞地名由此而得?!?,營岐、雍之間【岐、雍:岐,即岐山,在陜西鳳翔縣東。雍,即雍山,在鳳翔縣西?!浚?/section>
到了秦文公,他越過隴坂向東進發(fā),打敗了夷狄,尊奉陳寶為神物,在岐山與雍州之間營造基業(yè)。
而穆公修政【穆公:春秋五霸之一,前659至前621年在位。秦穆公時,秦國占有全部關(guān)隴之地,東邊國境線到了黃河岸邊?!浚瑬|竟至河【竟:讀“境”。河:黃河?!浚瑒t與齊桓、晉文中國侯伯侔矣【侔:平等,比肩。】。
穆公修明國政,秦國邊境向東一直到黃河,這就和齊桓公、晉文公這些中原霸主并駕齊驅(qū)了。
是后陪臣執(zhí)政【陪臣執(zhí)政:指春秋后期,諸侯國政權(quán)落入卿大夫之手。諸侯國的卿大夫?qū)μ熳臃Q陪臣,即臣之臣。】,大夫世祿【世祿:世代相襲爵秩食祿。西周制度,卿大夫也是世襲?!?,六卿擅晉權(quán)【六卿:春秋末晉政權(quán)落入六卿之手,即韓、趙、魏、范、智、中行六家貴族?!?,征伐會盟,威重于諸侯。
從那以后,陪臣們掌管著國政,大夫們世世代代享有俸祿;六卿掌管晉國的政權(quán),利用征伐或者會盟,他們的權(quán)勢壓倒了別的諸侯。
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田常:齊大臣,相簡公,后又殺簡公立平公,專制齊政?!?,諸侯晏然弗討【晏然:安然,平靜。指不作出反應(yīng)?!?,海內(nèi)爭于戰(zhàn)功矣。
等到田常殺掉了齊簡公,成為齊國的丞相,諸侯們都十分漠然,并沒有前往討伐,海內(nèi)都在爭相忙于戰(zhàn)功了。
三國終之卒分晉【三國:晉六卿互相兼并,后剩下韓、趙、魏三家,于公元前453年瓜分晉國,又于前403年正式稱諸侯?!?,田和亦滅齊而有之【田和:田常曾孫,他奪取了姜齊政權(quán)。前386年,周安王承認田和為諸侯。】,六國之盛自此始。
終于韓、趙、魏三國瓜分掉了晉國,田和也滅掉齊國并占有了它,六國的強盛就是在這時開端的。
務(wù)在強兵并敵,謀詐用而從橫短長之說起【謀詐句:這句是說戰(zhàn)國時,列國間勾心斗角,用奇謀詐術(shù)取勝,從而產(chǎn)生了縱橫家。史稱縱橫家之說為長短說,西漢劉向校書時匯編成《戰(zhàn)國策》?!?。
不同的諸侯國都以加強軍事力量、吞并敵國為己任,陰謀詭計所用至極,縱橫短長的說法紛紛出現(xiàn)。
矯稱蜂出【矯稱蜂出:假傳命令的事件層出不窮。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就是假傳王命奪了晉鄙軍?!?,誓盟不信,雖置質(zhì)剖符猶不能約束也【置質(zhì)剖符猶不能約束:這句是說戰(zhàn)國之世,盡管諸侯之間置質(zhì),君臣之間剖符,都不起約束作用。質(zhì),抵押。兩國間締約,常交換太子或大臣到對方以示信守叫置質(zhì)。被質(zhì)的太子叫質(zhì)子,被質(zhì)的大臣叫質(zhì)臣。】。
假借王命的諸侯像蜂一樣擁出,盟誓也不再遵守,雖然各國都互送人質(zhì)、剖析符契,卻都無法約束。
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賓:同“擯”,排斥?!?,比于戎翟,至獻公之后常雄諸侯【獻公:公元前384至前362年在位?!?。
秦國最初只是個小國,地處邊遠,中原的諸侯國都排斥它,甚至將它等同于西方的戎翟看待,到了獻公以后卻常常在諸侯中稱雄。
論秦之德義不如魯衛(wèi)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強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勢利也【險固便形勢利:秦據(jù)關(guān)中,東伐諸侯居高臨下,地理形勢有利,險固給予秦國以方便?!?,蓋若天所助焉【天:《史記》中的“天”字有多種意義,一為自然之天,二為命運之天,三為有意志之天。這時指有意志之天,同時含有形勢之意。秦得天之助,司馬遷反復言之。如《魏世家贊》云,“天方令秦平海內(nèi)”云云。這里指出秦非“德義”之邦,論兵力也不如三晉之強,但東方各國禮壞樂崩,人才西去,以至于在秦獻公之后,常稱雄諸侯,仿佛秦是得了天助一樣。由于司馬遷還不能用唯物史觀解釋秦并六國的原因,不免困惑而發(fā)出“蓋若天所助焉”的慨嘆?!?。
說起來,秦國的德義之行,也比不上魯衛(wèi)的暴戾之行更加合乎德義,估計秦國的兵力不如三晉的強大,可最終秦國卻兼并了天下,這并不是秦國靠著地理位置的險固,以及形勢的便利,而似乎是上天的幫助。
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或曰二句:按五行理論木、火、金、水、土五行應(yīng)東、南、西、北、中五方,并與春、夏、秋、冬、閏相配合。因東與春相配,西與秋相配,所以說“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用以解釋漢興起于西方。這是從歷史現(xiàn)象中經(jīng)繹出的唯心主義歷史觀,也是司馬遷時代學術(shù)界解釋歷史之變的一種理論?!俊薄?/section>
有人說“東方是所有事物的開端之地,西方為所有事物的成熟所在”。
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禹興于西羌:古史中的一種傳說?!断谋炯o·正義》引《帝王紀》謂禹“本西夷人也”。揚雄《蜀王本紀》云:“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生于石紐?!便肷娇ぃ簼h武帝置,郡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縣西北,本冉駹族地。冉駹以氐羌為主?!浚瑴鹩谫瘛疚髻瘢嘿裼兴牡?,一在關(guān)中,三在河南。商丘東南稱南亳,商丘西北稱北亳,偃師縣西有西亳。關(guān)中之亳,《殷本紀》三家注謂在上洛,即今陜西商洛縣。這里以關(guān)中之西亳為湯的發(fā)祥地?!浚?/section>
首先起事的人一定在東南,而得到實際的卻常常在西北。因此大禹興起在西羌,商湯興起于亳,
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豐、鎬:文王營豐邑,武王營鎬邑,兩邑均在今西安市西?!浚刂塾糜褐菖d【雍州:指關(guān)中地區(qū)?!?,漢之興自蜀漢【蜀漢:劉邦被項羽封為漢中王,擁有巴、蜀、漢中地?!?。
周朝取得王道是借助于豐鎬之地征討殷紂,秦王能夠稱帝是依靠雍州,漢朝的興盛源自蜀漢。
【段意】:以上為第一段,寫秦歷經(jīng)春秋戰(zhàn)國長期發(fā)展,在有利的天時地利形勢下統(tǒng)一了中國。
秦既得意【秦既得意:指秦得遂統(tǒng)一之志?!肚厥蓟时炯o》載,始皇二十八年東巡,上瑯邪山刻石頌功,“明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
秦國已經(jīng)得到天下,就燒毀了天下的《詩經(jīng)》和《尚書》,對別的諸侯國的歷史記載尤其毀滅得厲害,因為其他諸侯國的史書中多有嘲諷秦國的言語。
《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
《詩經(jīng)》和《尚書》之所以還能再看到,是因為這些書多藏在私人家中,而記載歷史的典籍單獨藏在周室,因此都被燒掉了。
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具:完全。】。
多么可惜,多么可惜啊!唯獨《秦記》得以保存,卻偏偏又沒有記載日月,所用的文辭也簡略不全。
然戰(zhàn)國之權(quán)變亦有可頗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世異變,成功大:指秦順應(yīng)事變,獲得成功。其語化自《韓非子·五蠢》,原文是:“時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但是在戰(zhàn)國時期,權(quán)變之法也都有許多可以選取的地方,何必都要遵循上古的規(guī)矩呢?秦能夠得到天下多采取殘暴的手段,但社會在不斷變化,秦朝能因時代變遷而變法圖強,所以成就很大。
傳曰“法后王”【傳曰“法后王”:傳,指《荀子·儒效篇》:“法后王,一制度。”又《荀子·非相篇》:“欲觀圣王之跡,則于其粲然者,后王是也?!彼抉R遷引此為重視秦朝的理論依據(jù)?!?,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議卑而易行:議論平易淺近容易遵行?!俊?/section>
經(jīng)傳中說“要師法后王”,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是由于后王的施政和我們這個時代相似,而風俗演變也與我們類似,他們的議論雖然卑下卻簡單易行。
學者牽于所聞【學者:主要指那些高談闊論法先王堯舜的漢代儒生,特別是朝中博士先生,他們?nèi)P否定秦朝,局限在自己舊說里跳不出來。牽:局限?!浚娗卦诘畚蝗諟\,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耳食:用耳朵吃飯(聽食)不知味,喻不切合實際?!俊1?
一般學者受自己的見聞牽制過多,見到秦朝在帝位的日子并不多,不去鉆研它的終始,就因此而譏笑它,不敢稱道秦朝,這和輕信別人的話有什么分別呢?多么可悲呀!
余于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后【踵《春秋》之后:接續(xù)在孔子所著的《春秋》之后,即接在《十二諸侯年表》之后,因該表是表現(xiàn)《春秋》的。踵,腳后跟,引申為跟著、接續(xù)之意?!浚鹬茉酢局茉酰好?,公之前475至前469年在位?!?,表六國時事,
我因此就依照《秦記》的記載,緊跟孔子的《春秋》,起自周元王,列出了六國時事,
訖二世【訖二世:指《六國年表》下限不止于秦統(tǒng)一的公元前221年,而訖于秦二世之亡的公元前207年,正是司馬遷“綜其終始”歷史觀的反映,以表現(xiàn)其憑恃暴力不能守國的觀點。秦二世,名胡亥,繼位三年(前209—207年)就亡了秦國?!浚捕倨呤辍痉捕倨呤辏捍伺e成數(shù)。公元前475至前207年,實際為269年。凡,總共?!?,著諸所聞興壞之端【興壞之端:成功與失敗的頭緒,即興亡經(jīng)過及其原因?!?。后有君子,以覽觀焉。
一直到秦二世,一共二百七十年,寫出了我聽到過的所有和治亂興廢相關(guān)的緣由,以供后世的有識之士觀覽。
【段意】:以上為第二段,評價秦統(tǒng)一的歷史地位,值得漢朝借鑒,所以《六國年表》以秦國史記為綱要。
原文~六國年表第三

太史公讀《秦記》,至犬戎敗幽王,周東徙洛邑,秦襄公始封為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見矣。禮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其域內(nèi)名山大川?!苯袂仉s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義,位在藩臣而臚于郊祀,君子懼焉。及文公逾隴,攘夷狄,尊陳寶,營岐雍之閑,而穆公修政,東竟至河,則與齊桓、晉文中國侯伯侔矣。是后陪臣執(zhí)政,大夫世祿,六卿擅晉權(quán),征伐會盟,威重于諸侯。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諸侯晏然弗討,海內(nèi)爭于戰(zhàn)功矣。三國終之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務(wù)在彊兵并敵,謀詐用而從衡短長之說起。矯稱蠭出,誓盟不信,雖置質(zhì)剖符猶不能約束也。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于戎翟,至獻公之后常雄諸侯。論秦之德義不如魯衛(wèi)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彊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埶利也,蓋若天所助焉?;蛟弧皷|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湯起于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

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戰(zhàn)國之權(quán)變亦有可頗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傳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學者牽于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悲夫!余于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訖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后有君子,以覽觀焉。

譯文~六國年表第三

太史公閱覽《秦記》,看到犬戎擊敗周幽王,周平王向東遷徙到洛邑,秦襄公因為護送平王有功而被封為諸侯,修造了西畤以侍奉天帝,就覺得這有越位犯上的痕跡?!抖Y記》中說:“天子拜祭天地,諸侯拜祭他們封地中的名山大川。”如今秦國摻雜有戎狄的習俗,以暴戾為根本,將仁義放在末節(jié),雖然位處藩臣卻列席天子的郊祭。有識之土都十分憂懼。到了秦文公,他越過隴坂向東進發(fā),打敗了夷狄,尊奉陳寶為神物,在岐山與雍州之間營造基業(yè)。穆公修明國政,秦國邊境向東一直到黃河,這就和齊桓公、晉文公這些中原霸主并駕齊驅(qū)了。從那以后,陪臣們掌管著國政,大夫們世世代代享有俸祿;六卿掌管晉國的政權(quán),利用征伐或者會盟,他們的權(quán)勢壓倒了別的諸侯。等到田常殺掉了齊簡公,成為齊國的丞相,諸侯們都十分漠然,并沒有前往討伐,海內(nèi)都在爭相忙于戰(zhàn)功了。終于韓、趙、魏三國瓜分掉了晉國,田和也滅掉齊國并占有了它,六國的強盛就是在這時開端的。不同的諸侯國都以加強軍事力量、吞并敵國為己任,陰謀詭計所用至極,縱橫短長的說法紛紛出現(xiàn)。假借王命的諸侯像蜂一樣擁出,盟誓也不再遵守,雖然各國都互送人質(zhì)、剖析符契,卻都無法約束。秦國最初只是個小國,地處邊遠,中原的諸侯國都排斥它,甚至將它等同于西方的戎翟看待,到了獻公以后卻常常在諸侯中稱雄。說起來,秦國的德義之行,也比不上魯衛(wèi)的暴戾之行更加合乎德義,估計秦國的兵力不如三晉的強大,可最終秦國卻兼并了天下,這并不是秦國靠著地理位置的險固,以及形勢的便利,而似乎是上天的幫助。

有人說“東方是所有事物的開端之地,西方為所有事物的成熟所在”。首先起事的人一定在東南,而得到實際的卻常常在西北。因此大禹興起在西羌,商湯興起于亳,周朝取得王道是借助于豐鎬之地征討殷紂,秦王能夠稱帝是依靠雍州,漢朝的興盛源自蜀漢。

秦國已經(jīng)得到天下,就燒毀了天下的《詩經(jīng)》和《尚書》,對別的諸侯國的歷史記載尤其毀滅得厲害,因為其他諸侯國的史書中多有嘲諷秦國的言語?!对娊?jīng)》和《尚書》之所以還能再看到,是因為這些書多藏在私人家中,而記載歷史的典籍單獨藏在周室,因此都被燒掉了。多么可惜,多么可惜啊!唯獨《秦記》得以保存,卻偏偏又沒有記載日月,所用的文辭也簡略不全。但是在戰(zhàn)國時期,權(quán)變之法也都有許多可以選取的地方,何必都要遵循上古的規(guī)矩呢?秦能夠得到天下多采取殘暴的手段,但社會在不斷變化,秦朝能因時代變遷而變法圖強,所以成就很大。經(jīng)傳中說“要師法后王”,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是由于后王的施政和我們這個時代相似,而風俗演變也與我們類似,他們的議論雖然卑下卻簡單易行。一般學者受自己的見聞牽制過多,見到秦朝在帝位的日子并不多,不去鉆研它的終始,就因此而譏笑它,不敢稱道秦朝,這和輕信別人的話有什么分別呢?多么可悲呀!

我因此就依照《秦記》的記載,緊跟孔子的《春秋》,起自周元王,列出了六國時事,一直到秦二世,一共二百七十年,寫出了我聽到過的所有和治亂興廢相關(guān)的緣由,以供后世的有識之士觀覽。

解讀~六國年表第三

《六國年表》接《十二諸侯年表》,選自《史記》卷十五,為表中的第三篇。編排也是年經(jīng)國緯。“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訖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表名“六國”,實譜八國,第一欄周,尊天下共主,紀年;第二欄秦,日食災(zāi)異載于秦表,而不載于周,又載秦事特詳,即以秦系天下之存亡,褒美秦統(tǒng)一之業(yè),故周、秦不在“六國”數(shù)中。

表序簡括地總結(jié)了秦統(tǒng)一六國的歷史,是一篇專論秦朝興亡的史論。要點有二:一是討論秦統(tǒng)一中國的原因;二是評價短命秦朝在歷史上的地位。

圖片
六國年表第三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