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落地一整年,家長們真的輕松了嗎? ![]() 不久前,我采訪了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北京云帆啟迪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心理學專家楊霞老師。 她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心理系,在過去30年間,接診幫助了10萬“問題兒童”,積累了海量的心理問題咨詢、矯正臨床經驗。 更贊的是,她還培養(yǎng)出了一位芝加哥大學讀研究生的優(yōu)秀孩子。 同樣作為海淀媽媽,當我問道她的“雞娃之道”時,她卻說,“家長一定要把目光放長遠,千萬忍住不要提前學,要用運動和勞動喚醒孩子天然的自驅力。” 她將這些寶貴經驗毫無保留地寫在了新書《不搶跑也能超越》和《兒童感覺統(tǒng)合訓練手冊》中,在暑期來臨之際,我們在她位于人大附小對面的辦公室里長談了近兩個小時,顛覆了我對“養(yǎng)育”的很多認知。 △《不搶跑也能超越》和《兒童感覺統(tǒng)合訓練手冊》書籍封面,可以直接掃碼購買 *為了方便,本文以第一人稱講述 #01 運動是大腦最重要的營養(yǎng)劑 疫情之后,帶著孩子找我做咨詢的人一下子多了很多。其中,有不少原本很優(yōu)秀的孩子,在網課后也出現(xiàn)了自由散漫,作業(yè)拖拉,效率變低,情緒不好,總是“不開心”的情況,視力水平也大幅下降。 關鍵就在于缺少和大自然、和真實同伴的接觸,同時,在運動和勞動方面嚴重匱乏。這些問題由來已久,只是疫情后更加凸顯出來而已。 匱乏到什么程度呢? 按照國際標準,除了睡覺時間外,6歲以前的兒童,戶外和室內比應為2:1,小學生1:1,中學生每天2-3小時,大學生和成年人每天1-2小時。 這個標準在中國基本上除了農村地區(qū)外是根本達不到。家長更愿意把時間放在多學、多練,以及參加海量興趣班上,這樣的做法,其實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的,家長也會越來越焦慮。 我曾經接診過一個女孩,先天情況很差。經常發(fā)燒,哮喘,還一直吃抗過敏的藥物,注意力不集中,膽小愛哭。她的家長問我,要不要讓她學學鋼琴,培養(yǎng)意志力,被我叫停了。身體素質這么差,肺活量、腦供血/供氧都不行,怎么可能再做額外的興趣培養(yǎng)。 于是,我給她的矯正方案是“感統(tǒng)訓練”+爬山。這也是我在過去20年間,始終堅持帶孩子們(包括我自己兒子)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從我多年臨床經驗出發(fā),爬山對提高學習成績效果非常顯著,這個我們后面再展開。 經過半年的訓練,女孩不愛發(fā)燒,也不喘了。三年后徹底治好了哮喘和過敏。6歲半上學時,我發(fā)現(xiàn)她又開始喘了,不用問就知道家長肯定偷偷給她報了班。在勒令家長停掉后,孩子的成長終于回歸正軌。 9歲是班上的跳繩冠軍、羽毛球冠軍。特別自律,早起做飯、預習功課,跑1千米,跳繩1千個。10歲開始練習書法,因為手部有力量,書法老師問她學了幾年。如今,她也會偷偷學鋼琴,我就假裝沒看見,但我告訴她只要成績都過90分,就不用補課,更不用提前學。 這樣的案例,在我這30年間有太多太多,我們的家長總是希望用補課來解決問題,卻放棄了真正有效的辦法。 心理學研究早就證實,大腦除了需要營養(yǎng)物質外,更重要的營養(yǎng)劑是運動,尤其是動手能力的鍛煉。 這是因為,足夠的運動能讓孩子的大腦獲取充分的氧氣,從而促進大腦發(fā)育,特別能促進大腦分泌內啡肽和5-羥色胺,這些會讓人感到輕松愉悅,如果不讓孩子玩,孩子整天不高興,對什么都沒興趣,自然也包括學習。 我常說,要讓孩子盡早擁有健康的快樂來源,養(yǎng)成好的習慣。 因為習慣是一種條件反射,遵循“快樂原則”。如果很早就讓孩子體會到看電視,玩電腦比爬山、打球更輕松,他們就會習慣在家呆著而不是出去玩,所以家長要在早期多帶孩子參加戶外運動,讓孩子喜歡健康的運動,這對孩子的學習和身體都有好處。 一旦孩子擁有好的運動習慣后,自然就減少了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和興趣。要知道,過多地看電視,玩電腦,對孩子視覺發(fā)育非常不利,容易加劇“視覺振動現(xiàn)象”,這是注意力不集中的根源。 做家務也是同樣道理,孩子5歲起,最喜歡幫大人做家務,家長可以教孩子剝水果皮、洗菜、掃地、端盤子、擺東西等。我的兒子就是從5歲開始負責掃地、拖地、洗碗等家務,大一點了還要給全家做早飯,練就一手好廚藝。 不要小看這些家務活,它可以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培養(yǎng)良好的自理能力,這些綜合素質是伴隨人一生的寶貴財富。 暢銷書《富裕的焦慮》(Uneasy Street:The Anxieties of Affluence)里,作者雷切爾·謝爾曼采訪了50個紐約富裕家庭。她發(fā)現(xiàn),富裕家長最擔心的,莫過于“孩子被寵壞,喪失了奮斗的激情。” 家長們的解決方案之一,就是讓孩子多做家務。 #02 越聰明的孩子越不要猛學 這些年家長們很熱衷做各種測試,測天賦、測智商、測多動癥、測身高…… 對于心理專家而言,測試的作用就相當于體溫計,生病了要先測體溫,學習出了問題也要做測試,目的是找到學習能力不足背后的真實原因。但測試的意義在于矯正。 通常我們會給前來就診的孩子做4個測試,包括韋氏智商測試,高級瑞文推理能力測試(幫助我們了解孩子解決問題、清晰知覺和思維,發(fā)現(xiàn)和利用自己所需信息,以及有效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非語言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1項針對家長的調查,要填寫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生長發(fā)育以及培養(yǎng)方式等等。 我的兒子在4歲測過智商,大約在140+,但我并沒有因此欣喜若狂,因為我知道人的智力是由六方面能力共同組成的,分別是: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 雖然智商不低,但因為一些原因,他比別的孩子更容易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粗心,情緒敏感幼稚等問題,這就需要盡早進行“感覺統(tǒng)合訓練”,在體能方面進行提高。 為此,從4歲那年開始,我就堅持每周帶他爬山,從2小時到4小時,從不給他報任何課外班。以至于他會問我“為什么別人都去學外語我不學,為什么我總比別人少一天?” 對此,我的回答是,你完全可以靠自己掌握這些知識,不需要額外補習。 大腦的規(guī)律就是這樣的,在運動時大腦出于休息狀態(tài),運動后身體疲勞,大腦會精神集中,求知若渴。 有一次,我?guī)鹤勇眯型局杏龅搅艘恍┦敃r不認字,拿著紙巾把字描下來,說“我要學拼音,學會查字典。”于是,上小學的第三天,我送了他一本《新華字典》。 每天他就在爺爺奶奶震耳欲聾的電視聲中,如癡如醉地翻看字典。每每學到新的字,就拿來考我們、考同學。老師還給他布置了“查多音字、查錯別字”等額外的任務。 三個月后,他告訴我他已經把整本字典都學會了。當時奶奶特別激動地說,買《康熙字典》!我沒接茬,而是繼續(xù)帶他爬山。因為他在其他能力方面還欠缺很多,五年級之前吃飯還在掉飯粒,協(xié)調性還很差。 我認為,家長其實應該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因為優(yōu)勢、天賦是不需要額外補也能做的比別人好的。 我曾經采訪過東城區(qū)一所知名小學的特級老師,她說小孩真正的學習是從9歲(三年級)開始的。這也和發(fā)展心理學的專家皮亞杰的理論相吻合,他認為9歲以前,孩子主要是具象思維,過分地依賴卡片、文字或抽象的事物,孩子會有很大概率患上閱讀理解障礙。 因此,家長應該做的不是提前學,而是要讓孩子的大腦有充分的發(fā)展,也就是最近很流行的“玩中學”。 我非常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體驗真實的生活,觀察螞蟻搬家,走過雪山,跋涉過長城,穿過小溪峽谷,聽過風聲鳥聲……我們終究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有感知能力的人,而不是學習機器人或者鸚鵡。 兒子讀大學的時候,我們去走了世界十大徒步路線之一的環(huán)勃朗峰,6天85公里,圍著阿爾卑斯山走了一圈。最多的一天,整整走了19公里,經歷過暴風雪也看了壯美的高山草甸,那種震撼和暢快是無與倫比的。那年,他的成績從大一時的B、C一躍成為全A,還拿了總統(tǒng)獎。 這也是我持續(xù)20年,堅持每周帶孩子們爬山、徒步的原因。 #03 好家長就是好教練 很多家長會問我,如果家長不愛運動,沒有很好的習慣,能不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孩子呢?對此,我的答案是有可能,但概率很低。家長應該有做出表率的自覺,前提是尊重科學規(guī)律。 我認識一些海淀家長,為了讓孩子上名校,報“坑班”,在2萬人中考了2000名,這就是前10%,應該很高興對吧,但再看招生,只招200人。家長不甘心,覺得再找?guī)讉€名師,有機會變成1000名,500名,又讀了一年,還是2000名。 家長也很焦慮,來找我,我們先測了孩子智商,大概是一百零幾,在現(xiàn)有選拔機制下,我覺得是不適合去讀那些所謂的“名?!钡?。 這里我并不是在強調“智商決定一切”,而是希望家長能夠把目光放得長遠一些。 社會上70%人的智商都在中等水平,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穩(wěn)扎穩(wěn)打,培養(yǎng)健康的身心,擁有耐力、毅力、抗挫折能力,以及優(yōu)秀的品質,這些都是能幫助孩子厚積薄發(fā)取得成功的“鑰匙”。 相反,我也接診過很多“高智商”孩子,因為過度的學習,早早患上了“空心病”,抑郁癥。在這些患者中,每當問到第一次失眠出現(xiàn)在什么時候,很多人都會回答:初二。 我兒子初中在北京一所所謂的“名校”就讀,初二那年,班上就掛了寫著“擁抱初三,誓死考上本校”的橫幅。那年暑假我?guī)麉⒓恿嗣绹南牧顮I,短短兩個禮拜的體驗給他帶來很大沖擊,以至于決定去美國讀高中,回來突擊了三個月的英語,被順利錄取。 這里我想說,孩子的課業(yè)壓力已經很重了,家長就不要再額外施壓了。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按照適合孩子發(fā)展規(guī)律的方式培養(yǎng)他。 另一個極端是對“快樂教育”的誤解。我曾經翻譯過一本美國社區(qū)醫(yī)生撰寫的書,他提出的很多問題是他們已經經歷過,而我們正在經歷的,其中就有“什么是快樂教育?” 我認為,真正的“快樂教育” 應該是掌握了好習慣,獲得了成就感、勝任力后的快樂,否則只是“快感”,與教育無關。 我兒子在9歲那年萌生了參加學校合唱團的想法,但很可惜他唱歌跑調,為了不打擊他,我建議老師讓他幫忙翻歌譜,后來老師讓他負責打鈸,半個小時敲一下的那種。開始他很興奮,把樂譜都背下來,但后來就有點懈怠。 有一次,他嫌天熱不想參加訓練。這時候家長該怎么辦?強迫他去,就會逆反,任由他不去,就會任性。 于是,我引導他思考,樂隊里每一個位置都有至少5個人,打鈸只有一個,而且是在高潮時烘托氣氛的關鍵。在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后,他選擇了堅持。并且為此特別注意身體健康,因為生病就沒人打鈸了。 在整個過程中,他收獲了快樂,成就感,同時也學會了責任與擔當。 “雙減”之后,考試難度降低,課外補習減少,我認為是一件回歸教育本質的好事。這提醒這家長們反思“養(yǎng)育”的本質是什么,為了孩子長遠的幸福,也為了每個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我們真的應該停下“搶跑”“內卷”的腳步,相信收獲一定更多。 本文配圖自 | 電影《普羅旺斯的夏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