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瀛鰲,男,(1933—),江蘇阜寧人。出身于名醫(yī)世家。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首屆學術委員會委員,博士研究生導師。臨床精于中醫(yī)內(nèi)科,尤長于治療肝病、腎病、心腦血管病、泌尿生殖系疾病、 糖尿病、癲癇等多種疑難病證,其經(jīng)驗方已被收于《名醫(yī)名方錄》、《當代名醫(yī)證治匯萃》等書。 余老有一張治療上火導致的口腔潰瘍的驗方,效果非常好。 組成:黃連40克,黃柏40克,竹葉40克,升麻30克。 制用方法:上藥混合后研成細粉,裝瓶待用。遇有上火導致的口腔潰瘍,于餐后取出4克來,開水沖化,等水溫合適后,將藥液含在口中,過兩三分鐘后咽下。每日3次。 方中黃連,性味苦寒,入心經(jīng)、脾胃經(jīng)、大腸經(jīng)和肝膽經(jīng)。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心火、去胃火。 黃柏,性味苦寒,入腎經(jīng)和膀胱經(jīng)。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方中竹葉,性味辛、甘、淡、寒,入心經(jīng)、胃經(jīng)和小腸經(jīng)。它善于清熱瀉火,利尿生津。治療心火亢盛所致的口腔潰瘍、疼痛,是竹葉的拿手好戲。 升麻性味辛而微寒,入肺經(jīng)、脾經(jīng)、大腸經(jīng)和胃經(jīng),能夠清熱解毒、發(fā)表透疹。它善于解陽明熱毒,故而對胃火熾盛導致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等,有積極的治療意義。 四味合用,既能夠清心火,還能去胃火,既能解熱毒,還能去濕毒。所以,無論對于心火、胃火,還是濕熱阻滯引起的口瘡,它都能治療。 另外服用的時候,將它含漱在口中,可以使得藥性直接作用于口瘡表面,等一段時間吞下后,藥性又能從內(nèi)發(fā)揮作用,這樣內(nèi)外結合可以起到治本之效。 心火引起的口腔潰瘍,潰瘍面黃白色,周圍顏色鮮紅,疼痛較為明顯,甚至有燒灼樣的疼痛之感。這樣的人脈數(shù)有力,舌苔黃而少津,舌質(zhì)紅,口渴口苦,小便黃赤,大便干,心煩,睡臥不寧,有的人甚至有全身發(fā)熱的癥狀。 胃火引起的口腔潰瘍,潰瘍面與心火引起的相似也是呈黃白色,周圍顏色鮮紅,腫痛感較為明顯。這類人同樣脈數(shù)有力,舌紅,苔黃,舌苔干燥,口臭口苦、大便干,小便黃赤,比較能吃,胃里頭可能伴隨嘈雜不適感,易渴,喜歡喝冷飲。 濕熱引起的口腔潰瘍,或者說是濕熱蘊于脾胃所致的口腔潰瘍,潰瘍表面可能呈現(xiàn)灰黃色,這與上面兩種黃白色完全不同。這類人往往脈滑數(shù),舌苔厚膩或者黃厚,舌紅,小便短赤,大便往往不成形,而且臭味很大,平時腹脹、胃脘脹滿、身體乏力、食欲不振。 還有一種人屬于陰虛火旺者。這類人用這個方子能夠治表,但無法治本(滋陰),這類人的特點是脈細數(shù),苔少,舌邊尖紅,小便短赤,大便干,伴隨五心煩熱、盜汗、耳鳴、口舌干燥、腰膝酸軟等現(xiàn)象。 此外對于肝郁氣滯,氣血虛弱,脾胃虛寒以及脾腎陽虛引起的口腔潰瘍,該方的效果就不怎么明顯了,而且也不太合適。這點需要注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