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農(nóng)歷三月十九日。 李自成攻破城門,崇禎皇帝在無盡的遺恨中,走完自己十七年的天子生涯。 崇禎皇帝的一生,太難了。 絕非亡國之君,卻行亡國之運(yùn),祖宗作孽報應(yīng)在他身上。 雖是亡國皇帝,但歷史給予他很高的評價。在封建社會四百多位帝王中,能夠做到君王死社稷的只有后唐末帝李從珂和明朝崇禎朱由檢。 大明王朝滅亡那叫一個悲壯。 崇禎皇帝不甘家人受辱,下旨讓后宮嬪妃全部自盡,包括張皇后和周皇后。然后,親手了結(jié)兩個公主,二公主當(dāng)場斃命,大公主失去一條胳膊。 另外,吩咐太監(jiān)帶上三個兒子逃出皇宮。一家人的后事處理完畢后,崇禎皇帝安心地走向煤山,生命定格在那棵歪脖子樹上。 ![]() 大臣的表現(xiàn),教科書級“恥辱”崇禎皇帝剛死不到一天。 他倚重的內(nèi)閣首輔魏藻德和二輔陳演,整肅衣冠,迫不及待地去拜見李自成。 魏藻德見到李自成,雙膝撲通跪倒在地,老淚縱橫地說: 微臣為官三年,忝任宰相,主上不聽臣言,致有今日。 主子的尸骨未寒,魏大首輔立刻向李自成稱臣。 李自成根本瞧不上他,痛罵魏大首輔說: 你少在那嘰嘰歪歪,暫且不說崇禎怎么樣。他視你為肱骨大臣,提拔你做宰相三年,說明崇禎對你不薄。你若真有人臣的本分,應(yīng)該追隨崇禎皇帝而去。 魏藻德臉上紅一陣白一陣,恬不知恥地回答: 主公乃曠世明君,微臣早有輔佐之意。 李自成沒多少文化,說話比較耿直,指著魏大首輔罵道: 你真是沒皮沒臉,來人,趕緊把他投入大牢收押。 劉宗敏早看著這幫朝廷官員不順眼,直接把魏藻德拖入大牢。 魏大首輔真是無恥到極致,他在牢房里,仍然不忘投誠,大呼: 如果用我為官,就把我放出來,別把我關(guān)在這兒。 劉宗敏冷冷地嘲笑道: 崇禎用你作首輔,不到三年亡了國,你不但不反省,還在這里大言不慚。 說完,劉宗敏叫人拿來夾棍,直接把魏藻德的十根手指夾斷。 魏藻德扛不住毒打,求饒說: 別打了,我愿意把女兒奉送將軍。 劉宗敏也真不是東西,在大牢里當(dāng)眾侮辱了魏氏,最后用枷鎖把魏藻德活活砸死。作為崇禎十三年的大明第一狀元,最后死于自己的無恥。 魏藻德的行為和下場,只是大明帝國滅亡的一個縮影。跟魏藻德一樣,踴躍投降的大明官吏多達(dá)1200多人。 李自成看到這一幕,不禁感嘆道: 這些人平時道德文章天下第一,高談闊論儒家大義。真到生死攸關(guān)的時候,一個個低頭不語,任人羞辱擺布。 以前的時候,受電視和戲曲影響,總認(rèn)為大明王朝最壞的錦衣衛(wèi)和那些六根不全的公公,認(rèn)為東林人士是敢于舍生取義的猛人。 他們張口閉口道德文章,動輒搬出三綱五常來嚇唬人,儼然一副“先天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道德楷模形象。 倘若真的如同電視里演得那么好,大明王朝怎么會落得以崇禎皇帝自掛東南枝的結(jié)局收場。 當(dāng)然,大明層出不窮的公公禍亂朝綱是一方面原因,皇帝整天躲在深宮研究成仙秘術(shù)或在宮里建造私人動物園是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包括帝國走到一定程度該當(dāng)滅亡是歷史的大潮流。 還有一部分重要的原因是來自大明王朝的東林人士。 ![]() 東林人士與大明興衰東林人士除了史書記載的個別少數(shù),大部分都是以道德文章欺騙天下的偽君子甚至是大明王朝的一顆毒瘤。 套用現(xiàn)在的話說,這幫人是一群民科憤青。嘴上吆喝得比誰都硬,真動起真格的,一個個全部變成“沉默是金”。 他們最擅長的是利用道德的制高點,對其他人頤指氣使。 比如有些地方鬧災(zāi),自己一毛錢沒捐,反而指責(zé)有錢人捐得太少。 再比如真要動武了,這幫人也絕不會像他們說的那樣,自告奮勇上陣殺敵。 這是想都不用想的問題。 要說東林人士,必然繞不開一個人,顧憲成。 這個人在明史的名氣并沒有張居正、于謙等人那么大,但對明史的治亂興衰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早年,顧憲成在朝中為官。因為舉薦自己人做翰林學(xué)士,明神宗不同意,雙方鬧掰了。 一說他主動辭官回家;一說是被神宗皇帝削職回家。 不管是哪種方式,總之顧大學(xué)士不能再在朝廷待下去。 顧憲成回家后,在老家創(chuàng)立東林學(xué)院。一邊教學(xué),一邊跟有識之士對朝廷發(fā)表見解。 外界不知道顧大學(xué)士的前因后果,紛紛傳說他跟皇帝斗氣辭官回家,經(jīng)過這番炒作,名氣越來越大,成為當(dāng)時有氣節(jié)的文人之楷模。 東林學(xué)院因此迅速發(fā)展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二政治場所,明朝赫赫有名的“東林”集團(tuán)逐漸成形。 ![]() 顧憲成與他的第一代東林學(xué)院還是不錯的東林學(xué)院,在當(dāng)時發(fā)表過很多針砭時弊的觀點。 比如輕徭薄賦、藏富于民、整肅官風(fēng)、發(fā)展經(jīng)濟(jì)、加固遼東等等。說了很多,但重點只有兩個:輕徭薄賦、藏富于民。 值得一提的是,東林學(xué)士所謂輕徭薄賦主要是針對江南的工商群體。 此時,大明王朝管事的人是魏忠賢。當(dāng)魏大公公為了幫皇帝解決開銷問題,準(zhǔn)備磨刀霍霍向江南征收手工賦稅時。 東林學(xué)士立刻帶頭反擊,大明王朝權(quán)斗最狠的宦官與東林之爭拉開序幕。 有人說,明朝的宦官與東林爭斗,跟漢朝的黨錮之禍一樣。因為爭斗的主體都是太監(jiān)與知識分子。 實際上,兩者并不相同。 漢朝皇帝是真管不了,明朝皇帝是懶得管,甚至故意不管,放任他們都得你死我活,只要雙方斗得越狠,文官集團(tuán)才不會整天拿“之乎者也”來約束自己。 說回宦官與東林學(xué)士的斗爭。 很多人以為雙方是一場正義與奸佞的火拼,實際上并不全是。 明朝自神宗皇帝以來,便深深地烙上“窮”的印記。尤其是神宗后期,帝國窮得喘不過氣來。 但我們看的歷史書不是這么寫的,明朝已經(jīng)出現(xiàn)早期的資本工商業(yè),大明的白銀儲備全世界第一。 一方面社會財富在大幅提升,一方面皇帝整天讓錢愁得不上早朝。 到底錢去哪了?問題困擾著明朝皇帝。 所有人都被蒙在鼓里,但有一個人心里明白,此人便是魏忠賢。 魏忠賢并不是什么好人,但絕對忠于皇帝,他的耳目遍及大明王朝各個角落。 魏大公公清醒地看到,大明的財富藏在江南,所以他發(fā)起對江南征收手工賦稅的建議,因此觸發(fā)了宦官與東林的斗爭。 從這點來說,魏忠賢的所作所為并不全錯。 ![]() 因為大明江山已經(jīng)出現(xiàn)很大的裂痕,北方社會矛盾尖銳,老百姓飯都吃不上,各地起義不斷,而南方社會一片祥和,經(jīng)濟(jì)蒸蒸日上。 魏忠賢的加稅辦法,雖然有點臭,但也算是拆東墻補(bǔ)西墻的權(quán)宜之計,但遭到東林人士的集體反對。 江南地區(qū)以東林書院為中心,建立起一股由商人與“士人”擰結(jié)在一起的官僚階級。 商人有錢,必然會尋求資本的代言人,東林學(xué)士剛好符合所有的條件,他們抱團(tuán)取暖拒不出錢資助朝廷,以此要挾皇權(quán)。 雙方的斗爭不全是“正與邪”,夾雜著“錢”的問題。 明朝雖窮,但從來沒有缺過錢。帝國的末期,崇禎在位時,明朝年收入只有376萬兩白銀,南方的工商所交比例僅占10%,折合30萬兩白銀。 各位感覺多不多? 看看大明王朝的社會財富收入再說吧。當(dāng)時,全世界每年至少9億白銀進(jìn)入大明王朝,而這筆錢大都是以貿(mào)易的方式流入。 如果把這9億白銀納入征收范圍,大明王朝會有足夠的財富賑災(zāi)西北。 也不會因為節(jié)省20萬兩白銀撤了一座驛站; 也不會因為撤了驛站裁了人員,逼反了一個李自成; 更不會因為沒有錢添置紅衣大炮,而讓萬把來人的后金肆無忌憚。 這才是大明帝國滅亡的根兒。 最可笑的是,崇禎皇帝的尸體掛在歪脖子樹上沒人管。 大明的舊臣,整齊劃一列隊站好迎接闖王,準(zhǔn)備開始另一段打工生涯。 沒想到,李自成沒有崇禎好糊弄,他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回應(yīng)了大明的文官集團(tuán),往死里打! 這幫人整天跟崇禎皇帝哭著喊著漲工資,說自己窮得活不下去了,結(jié)果在李自成的大刑伺候下,乖乖交出7000多萬兩白銀。 倘若這些早一點拿出這部分錢,崇禎也不至于走向煤山,自己也不至于遭受毒打致死。 ![]() 興亡不是他們考慮的事兒最后一個東林領(lǐng)頭人叫錢謙益。 聽說大明亡了,崇禎皇帝上吊了,萬分悲痛想要投河自盡,成全自己平時倡導(dǎo)的忠孝節(jié)義。 結(jié)果,腳指頭剛一碰水,立刻縮了回來,淡淡地說了一句:水太涼了。 然后,第二天率領(lǐng)百官跪迎闖王,山呼萬歲。 那個東林黨魁錢謙益,剛迎娶了小他36歲的秦淮八艷之首柳如是,聽聞京城被破皇帝殉國,他也想投河盡忠,但腳一碰到河水立馬就縮了回來,只說了一句,水太冷了。 后來,也是他第一個率領(lǐng)百官投降的清軍。 寫到這,真替崇禎感到不值。 崇禎皇帝應(yīng)該在死前,把滿朝文武百官全部“肅清”干凈。 話題回到,百官為什么坐視帝國滅亡的問題上。 難道他們不知道自己與同僚,與皇帝是捆綁在一起的道理嗎? 他們絕對知道,但也絕對不會為了帝國的興衰而損失個人的利益。 在他們眼中,自己最應(yīng)該做的是保護(hù)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王朝的興衰是皇帝一個人的事兒。 換句話說,他們徹底活明白了,把自己的身份定位為“打工者”。 既然是打工者,必須要做兩件事兒,一是處理好與皇帝的上下級關(guān)系,二是想方設(shè)法斗倒與自己競爭的“同事”。 沒有必要把封建權(quán)貴斗爭想的過于復(fù)雜。 它與我們的日常工作是一樣的! 你在公司上班,你考慮過公司破產(chǎn)跟自己有很大關(guān)系嗎? 大概率是沒有。 我們最關(guān)心的是如何討老板歡心,然后如何斗垮其他同事,讓自己看起來能力出眾,多賺一些薪水而已。 所以,大明的百官也是如此,不要把他們想象的多么高級,也沒必要嘲笑他們的低級,他們也只是為了自己而極盡所能地存活下去罷了。 他們的“道德文章、胸懷天下”與我們的“努力工作、奉獻(xiàn)公司”,很大程度上是一樣的,都是一句口號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