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說秦觀的詞“專主情致”,的確顯示出她獨(dú)到的眼光和詞本位的批評觀。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不能言。李清照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對詞人來說,那幽微、難以言傳的情感讓豐富的漢語表達(dá)都顯得捉襟見肘了。 即便都是傷春,有歐陽修的“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fēng)容易別”,有晏殊的“小園香徑獨(dú)徘徊”,東坡的“無限春風(fēng)來海上”,還有秦觀的“自在飛花輕似夢”,文字背后是每個人不同的生命氣質(zhì)。 宋詞還有一種類似電影“空鏡頭”的效果,用景物和環(huán)境展示人物心情。比如秦觀的這首《浣溪沙》,全篇不見抒情主人公,但又處處是她的影子。中國所有藝術(shù)的核心都是詩,如果拍電影的話,把這首詞的意境拍出來,便是好的。曹雪芹描寫秦可卿居住環(huán)境時,是不是也化用了其中的畫面,淡煙流水畫屏幽,寶簾閑掛小銀鉤,也未可知。 比喻的能力很見作者功力,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xì)如愁,用花和雨來比夢和愁,戴望舒《雨巷》里說不清道不明的愁緒也和這首詞有這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雨本來也是從《詩經(jīng)》一路走來,零雨其濛,一個好的句子沉淀下來,并融入我們民族的心理,一代又一代的詩人創(chuàng)作并傳承下來,成為我們情感世界的組成部分。多奇妙啊! 漠漠清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春天的清晨,有一絲寒意像深秋一樣,讓人厭煩。這種心情想必我們都有吧,也許在出門上班的一瞬,也許在等紅綠燈的幾秒,綠燈一亮,情緒也就煙消云散,這就是詞的價值所在,也是我們活著的證明。文化不大不遠(yuǎn),就在小巷深處,尋常人家,你我的心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