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王小波,是丁丁打電話給我讀他的《一只特立獨行的豬》、《荷蘭牧場和父老鄉(xiāng)親們》,然后找來他的雜文,發(fā)現(xiàn)他是如此有趣。在從他提到的書籍里,順藤摸瓜認識了朵拉斯、馬爾庫塞、維特根斯坦等具有獨立精神的作家,仿佛一場精神的初戀,決定了你的閱讀品味。王小波從此成了一個接頭暗號,記得去南京找迪玩,往她的床上一躺,床頭的書架上赫然擺著王小波的全集,沒有任何空間置換感。 哥哥王小平寫給小波的信中說,這個世界上,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感官愉悅外,那么就只剩下兩樣東西,一個是美,一個是力;美代表著無窮的夢幻和細膩的情緒,像大海一樣撫慰著心靈,力代表著對世界的理解與控制。兩樣東西都是那么深邃和豐富,值得終其一生去追求,那么在兩者之間當如何選擇呢。小波的作品清涼、冷冽,不帶一絲煙火氣,顯然小波選擇的是美。這一點兒我倒不是很贊同他哥哥呢,小波心里全是愛和悲憫,還有深情。我最喜歡的是小波作品里純真的詩意和赤子之心,幽默其實也是源于此,這在給李銀河的信里表現(xiàn)到了極致,完全就是一個孩子,確切的說是頑童。李銀河回憶起和小波初次見面,當時是工人的小波問大學生李銀河,你有男朋友嗎?你看我怎么樣,李銀河說她心想這人可真夠丑的,但還是被他的真誠和膽識打動了,當然還有才華,一封封情書讓李銀河坐不住了?!锻跣〔ǖ陌耸粋€瞬間》一書,他和李銀河在宿舍樓下的結(jié)婚照,在美國加州夕陽西下、手拉手,一地的蘋果,真美,小波有點兒羞澀,兩個人臉上的笑容都特別簡單、樸實、干凈。小波曾經(jīng)和李銀河一起調(diào)查中國同性戀生存現(xiàn)狀,引起一些負面評論。我也是看了《費城故事》,一位同性戀爭取平等權(quán)利的電影,才對他們思想和行動的超前性,以及過人的膽識欽佩不已。人類的進步,不光是蒸汽機、電科技的發(fā)展,更為重要的是人文社科的發(fā)展,是人類認識自身的過程,雖然在不同的國家和種族面前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艱辛,但始終有人前仆后繼走在這條光榮的荊棘路上。正是因為有《費城故事》主人公那樣的人的堅持,才有三十年后《摩登家庭》里自然、毫無違和感出現(xiàn)的同性戀夫婦,所有家人,包括他們收養(yǎng)的亞洲面孔的孩子都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合適。從無知到有知,從有知到認識,從認識到理解,從理解到接受,從接受到愛,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另一條隱形線索。無論是王小波的《黃金時代》,還是《東宮西宮》,雖然里面也有性、同性戀、虐戀等話題,但字里行間中流露出的情感卻讓你感到很干凈,不像其他以色情為噱頭的作品那些俗艷和猥瑣,因為小波心底的真實、純凈、高貴。小波是那種活在時間之外的人,因為他的文字沒有迎合任何時代趣味,他寫的是人性本身,一如他喜歡的朵拉斯。 靜兒說,走過很多路,經(jīng)歷很多事的人很多;但走過很多路,經(jīng)歷很多事,而內(nèi)心又特別干凈的人卻少之又少。我想起木心的一首詩:難得有一位渺小的偉人,在這骯臟的世界上,干凈地活了幾十年。 寫于小波逝世二十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