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边@是對前一句的回答?!敖^學無憂”到底應(yīng)放在哪一章呢?劉笑敢說:“'絕學無憂’,論者多謂此句當屬第十九章末句'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之后。然竹簡本'絕學無憂’接在相當于傳世本第四十八章'無為而無不為’之后”(劉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245頁。)通行本以及多數(shù)版本包括帛書本在內(nèi),“絕學無憂”放在第二十章開頭。但是“絕學無憂”與“唯之與阿,相去幾何?”毫無關(guān)聯(lián),接“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還說得過去。所以,我贊成放在第十九章結(jié)尾??纯垂湃说淖⒔猓?/p> 河上公章句:“'故令有所屬’,當如下句。'見素抱樸’,見素者,當抱素守真,不尚文飾也。抱樸者,當抱其質(zhì)樸,以示下,故可法則。'少私寡欲’,少私者,正無私也。寡欲者,當知足也?!闭f的是做人要質(zhì)樸少欲,沒有“絕學無憂”。 王弼注:“故令人有所屬,屬之于素樸寡欲。”也沒有“絕學無憂”??船F(xiàn)代名人的解釋: 余秋雨翻譯:“所以,要讓人另有歸屬。那就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拋棄學問,無憂無慮。”(余秋雨:《老子通釋》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63-64頁。)他引用的原文是有 “絕學無憂”的,但解釋為“拋棄學問,無憂無慮”理解錯誤,文意不通,與“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沒有關(guān)聯(lián)。 陳鼓應(yīng)今譯:“所以要使人有所歸屬:保持質(zhì)樸,減少私欲?!保惞膽?yīng):《老子今注今譯》 商務(wù)印書館,2016年,第148頁。)他不主張本章結(jié)尾有 “絕學無憂”。但他在第二十章翻譯 “絕學無憂”為:“棄絕異化之學可無攪擾”是對的。 我的翻譯是:所以,要讓人民內(nèi)心有所歸屬感。也就是說,不能僅僅依靠法律條文來約束,要讓人民在思想上有一種堅定的自覺的行為理念,那就是:保持樸素,少些私心雜念和不切實際的欲望;別學那些(圣智、仁義、巧利)投機取巧的學問,老實本分才能無憂無慮。 “見素抱樸”就是保持內(nèi)心和外表都樸素。“少私寡欲”就是少些私心,少些胡思亂想和不切實際的欲望。這兩句好懂,同類成語還有,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心如止水等?!敖^學無憂”能與“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放在一起嗎?那就要看怎么理解“絕學無憂”了。 “絕學”是絕什么學?大約有四種不同的理解。第一種意見認為,“絕學”指棄絕學習就沒有憂慮了。南懷瑾在《老子他說》中說:“絕學就是不要一切學問,什么知識都不執(zhí)著,人生只憑自然?!保蠎谚骸独献铀f》 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218頁。)余秋雨也是這種觀點。棄絕一切學問不是老子的主張,老子知識淵博也是學習來的,而且老子極力主張學習圣人之道。河上公認為:“絕學不真,不合道文。” 第二種意見認為,“絕學”,指拋棄那些講“圣智、仁義、巧利”的學問,將其置于身外,免去權(quán)欲的誘惑,做到無憂無慮。我認為這是對的?!敖^學”就是不學那些歪門邪道的道法,不學投機取巧的巧法,不學招搖撞騙的騙術(shù),老實本分一生無憂。 第三種意見認為,“絕學”就是絕招,是指至深、獨到、玄奧的學問。老子認為只有取得不同于世俗的獨到學問,才能獲得對私欲無所沖動的自由。這種意見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欲望太強,不符合“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的思想。 第四種意見認為,“絕學”就是讀完天下書。把天下書讀完了,知識淵博了,什么就不怕了。想想可能嗎?莊子說了,人的生命有涯而知識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是行不通的。 所以,“絕學”是杜絕學習那些(圣智、仁義、巧利)投機取巧的學問,老實本分才能無憂無慮。這就符合“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的思想了。 這一章針對現(xiàn)實社會也是有意義的。林則徐有一副名聯(lián):“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鄙下?lián)常做成字畫,掛堂勉勵。下聯(lián)是明說懸崖絕壁,高聳入云沒有任何欲望,所以千萬年來剛強無比,屹立不倒;以峭壁喻人,要有肚量,少欲望。過分的欲望就是禍害。如果“壁”有欲望就不會屹立在那里。宋代理學家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粗看不可思議,仔細品味還是很有道理的。何謂天理?何謂人欲?通俗地說,一日三餐粗茶淡飯是天理,若餐餐要吃山珍海味那就是人欲。所以,要控制人欲,過平淡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