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塔歷史悠久。 從北魏時期,進入我國古塔第一個歷史發(fā)展高潮時代; 到明代,第五個高潮時代。 大小、形態(tài)各不相同的古塔分散在全國各地。 以樓閣式塔的數(shù)目最多,且構造方式多種多樣。 南方地區(qū)以文峰塔為主,北方地區(qū)以佛塔為主。 南方塔做飛檐挑角的多,北方塔則多用疊澀式樣…… 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50座古塔。 ![]() 1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 北魏 嵩岳寺塔為磚筑密檐式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磚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邊形塔。 塔身有十五層,是另一個罕見的特點。階基之上,矗立著高聳的首層塔身,其上有十五層出檐。雖然人們把它看成十五層,但是這樣的屋頂設計也許叫作一層塔身、十五層出檐更加恰當。塔身的輪廓線與各層重檐均向內按一定的曲率收縮,既秀麗又雄渾。 ![]() 2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祖師塔 / 北魏 祖師塔位于佛光寺內東大殿的南側,屬亭閣式塔。 塔平面六角形,分為上下兩層,第一層西側開券門,頂上有蓮瓣及火焰裝飾,其余五面素平。內有塔心室,以繁復的手法做出第一層塔檐,體量龐大,其上又置平座托第二層塔身,第二層上只開假門假窗,塔剎部分制作繁縟,兩層交錯的蓮瓣承托寶珠,整座塔造型優(yōu)美。 塔身上的火焰門、束蓮柱等特征多見于石窟壁畫中的北朝建筑,因此推斷為北朝所建。 ![]() 3 山東歷城神通寺四門塔 / 隋 我國現(xiàn)存的亭閣式塔和石塔中,屬四門塔年代最早。 塔建于隋大業(yè)七年(611年),用塊石砌成,平面四邊形,四面開門,塔心為碩大的四方形塔心柱。檐部挑出疊澀五層,最上層代檐口,塔頂以二十三層石板逐層內收而筑,成四角攢尖的錐形塔頂。 頂上砌石須彌座,四角置蕉葉形插角,中心立石雕五層相輪塔剎,與云崗石窟中浮雕塔剎形制相同。 ![]() 4 陜西西安大雁塔 / 唐 初期的單層塔都是方形的。將其重疊起來,向上逐層逐漸縮小,形象就比較接近中國原有的“重樓”了。 可稱之為“重樓式”磚石塔。大雁塔是此類磚塔的典型,塔高64米,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明代重包了一層外壁。塔內設木梯樓板,可登臨。 舊時每當舉子及第之后,都來登塔題名,因此留下“雁塔題名”的佳話。 ![]() 5 陜西西安興教寺塔/ 唐 為紀念唐代高僧玄奘,總章二年(669)修建五層靈塔,次年因塔建寺。后因唐肅宗題塔額“興教”而得名。 寺內玄奘法師藏骨塔通高21米,為方形五層樓閣式磚塔。塔身每面用八角形倚柱分間,柱頭用普拍枋和闌額,斗拱用一斗二升。塔為實心,底層有兩個拱形券龕,內立玄奘塑像。第一層塔身北面鑲嵌著唐文宗開成四年(830)篆刻的《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并序》。 ![]() 6 陜西西安小雁塔 / 唐 小雁塔又稱“薦福寺塔”,建于唐景龍元年(707年),原為十五層,明代遭遇震災,現(xiàn)存十三層。 底層門楣上用線劃方法,刻出供養(yǎng)天人和蔓草,盡顯初唐藝術風格。 所有密檐均以疊澀方式挑出,下面施菱角牙子,陰影明顯。五層以下收分微小,六層以上突然縮緊,塔的上部輪廓因此圓和流暢。 作為密檐式塔的早期作品,小雁塔對后期密檐式磚石塔的建造影響巨大。 ![]() 7 山東濟南九頂塔 / 唐 九頂塔位于濟南靈鷲山九塔寺內,始建于唐。此塔形制屬亭閣式塔。 塔身至檐頂,疊澀向外挑出十七層,收十六層,形成八角平座,各邊為向內凹的圓弧,是唐塔中的孤例。剎部結構華美,在塔檐上端各隅角處,筑有三層疊澀挑檐方形小塔八座,加上中央的中心塔,形成塔林式塔頂,故名九頂塔。 日本出版的《世界美術全集》稱該塔“匠意縱橫,構筑奇異,其它無能及”。 ![]() 8 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尋塔 / 唐 “尋”曾為長度單位,一說八尺為一尋,“千尋”足見其挺拔。 千尋塔是崇圣寺三塔中最大的一座,也是現(xiàn)存最高的唐塔。塔平面四方形,屬密檐式塔,共十六重,內部為空筒十六層。塔檐的做法是先疊澀一層,上施菱角牙子(斜置的小磚稱菱角牙子)一層,再疊澀出十二至十五層,檐上砌出低矮平座。塔檐呈一反凹曲線,收勢圓和,盡顯唐風。 ![]() 9 山西五臺山解脫禪師塔 / 唐 建于唐長慶四年(824年),是西塔坪諸塔中體量最大的一座,平面方形,塔檐之上塑兩層蓮瓣造型,再上是第二層塔檐,結構奇特。 ![]() 10 河南登封法王寺塔/ 唐 法王寺塔位于嵩山太室山南麓法王寺后山坡上,為四邊形密檐式空心磚塔。 塔高十五級,塔身的高度和寬度由下而上遞減,呈拋物線形,優(yōu)美流暢。塔內有塔心室,內供明永樂七年(1409)洛陽封藩周王生子時所送的玉雕佛像一座。 ![]() 11 河南安陽洪谷寺塔 / 唐 洪谷寺塔,又名賴公禪師塔,高15.4米,是一座密檐式磚塔。 該塔始建于北齊,唐代重修,元代也曾維修。塔平面呈方形,共八層,塔內中空,設方形塔心室,南開券門。自下而上有收分。塔外為疊澀檐,呈優(yōu)美的拋物弧線形,頂部有寶瓶式塔剎。 ![]() 13 北京云居寺北塔東北角小唐塔 / 唐 在云居寺北塔四角有四座方形小塔,這些塔為方形,高四米有余。東北角的這一座為六層塔檐,一層塔身特別高大,內置石龕。石龕位于塔的正面,開口為半圓形門楣,兩側框架上各有一尊金剛力士浮雕,其中一尊頭部已毀。中部遼代重建的北塔和四隅的小唐塔一起,顯露出金剛寶座塔的雛形。 ![]() ![]() 東北角小唐塔塔內造像 之 西側局部 14 新疆吐魯番雅爾湖故城舍利塔 / 唐 雅爾湖故城即高昌故城,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吐魯番市西約10公里的亞爾鄉(xiāng)。城北有一組壯觀的塔群,中央是一座大佛塔。佛塔全部為黃土夯筑,塔下是一方臺,四角以土筑成方形臺柱,正中為方塔。 上部原有塑像,現(xiàn)已無存。在大塔四角各有二十五座小塔,排列成縱橫各五座小塔的方陣,總計101座,這些塔成為了印度佛教建筑向西流傳至吐魯番地區(qū)的實例。 ![]() ![]() 15 江蘇南京棲霞寺舍利塔 / 五代 此塔是一座南方地區(qū)罕見的密檐式塔。 塔初建于隋,現(xiàn)存石塔系五代南唐時期(937—975年)重建。塔五級八面,塔下用須彌座為基座,雕刻有龍、鳳、魚、鱉、石榴、鳳凰等圖案。中部有束腰,各轉角處均雕作半圓形角柱,柱上浮雕力士。須彌座上置有三層蓮瓣的仰蓮座,以承塔身。塔身第一層較高,上施密檐五層,每層均出檐深遠,有閣樓式塔的意味。塔剎五層,各有蓮花雕飾。 ![]() 16 福建福州崇妙保圣堅牢塔/五代崇妙保圣堅牢塔俗稱烏塔,是福建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石塔。后晉天福六年(941)閔王在唐“無垢凈光塔”舊址上興建此塔。塔平面八角形,共七層,塔基現(xiàn)已埋入地下。底層東面設門,內設曲尺狀階梯上至二層外回廊。塔身每層龕像統(tǒng)一,但層層不同。第四、五、七層塔壁上嵌有塔名碑、建塔碑、祈福題名碑。![]() 17 河南安陽文峰塔 / 五代 文峰塔又名安寧寺塔,初建于五代,宋、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文峰塔是一座八角五層的密檐式塔。此塔形制特殊,從上到下,塔檐逐層外展,形成上大下小的形狀,有如傘蓋,全國僅此一例。
![]() 杭州開化寺六和塔復原狀圖 梁思成繪 ![]() 18 浙江杭州六和塔 / 宋 六和塔始建于北宋開寶三年(970年),初建時塔身九層,高聳入云。后被毀,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重建,僅余七層。此后幾經修繕,塔身仍為宋代原構。 今塔八角十三層,外形變化巨大。塔身為磚砌,外檐為木構。每層中心有正方小室,周圍有穿壁螺旋式的階梯,通至塔頂。塔壁上雕刻有人物花卉,鳥獸魚蟲等花紋圖案。 ![]() 19 江蘇蘇州羅漢院雙塔 / 宋 雙塔東西對峙,相距甚近,規(guī)模和結構亦相同。 雙塔為八面七級,樓閣式,塔身逐級收分,正四面各辟一門。塔內除第五層為八角形外,都是方形塔心室,各層用交錯轉換45度的“錯角結構”。塔檐明顯上挑,外壁以磚砌作闌額、地栿、槏柱、直欞窗,忠實模仿木構建筑。 塔剎全部鐵制,約占塔高的四分之一,極為罕見。 ![]() 20 河北正定天寧寺凌霄塔 / 宋—金 凌霄塔是一座九層樓閣式塔,平面呈八角形,高41米。據(jù)判斷塔基為唐代原物,塔身一至三層是為磚仿木結構,具有宋代特征;四至九層為木結構,是金代遺物。二至四層塔體間出磚筑冰盤檐的做法,在現(xiàn)存宋塔中屬孤例。塔身第四層中心部位豎立一根直達塔頂?shù)哪举|通天柱,并依層位用放射狀八根扒梁與外搪相連,此結構極為罕見。 ![]() 21 天津薊州白塔 / 遼 白塔位于獨樂寺正南380米處,為獨樂寺總體建筑的一部分。 白塔平面呈八角形。下部是高大的束腰須彌座,座上用仿木結構作出斗拱、欄桿和裝飾花紋。上建兩層八角密檐式塔身,塔身南門內設佛龕,其余三面設假門。八個轉角處作三層小塔。塔身上出兩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八角形臺座,座上承喇嘛塔式覆缽,再上為十三天相輪。 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僅與北京云居寺塔形制相仿,皆是遼塔中的精品。 ![]() 22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 / 遼 因為材料的限制,高層木構建筑很少,應縣木塔被梁思成稱為“最好的一個”。 木塔建于遼清寧二年(1056年),立于一個石砌高臺上。塔平面呈八角形,外觀五層,加上四個暗層,實為九層。木塔的每一層都有完整的木構架。其中每一構架都起支撐作用,無一多余之物。塔第一層南面辟門,有木梯可攀。自二層起,每層均有平座和欄桿。人們可走出塔身,憑欄遠眺。 ![]() 23 河北淶水慶化寺花塔 / 遼 慶化寺花塔平面八角形,塔基為磚制須彌座,束腰各雕跽跪力士一尊,每面均設兩壺門,內雕樂伎。塔身八角為倚柱,正四面設拱門,四面相通,門券之上有飛天形象,其余四面各設直棱假窗。塔身以上至塔頂共120個佛龕,分八層環(huán)繞塔體,造型華美。 該塔始建年代不詳 ,從造型和建筑風格分析,當屬遼代遺物。 ![]() 24 浙江杭州閘口白塔 / 五代—宋 嚴格地說,白塔實為一座忠實的仿木構塔的經幢,一件雕刻品。 塔的最下方是平面八角形的土襯,其上的須彌座很簡樸,與龍門天龍山唐代佛像下的須彌座類似,其特殊在于那多層方整的疊澀和高廣的束腰,為元、明以后所無。 與江南飛揚跋扈的翹角不同,白塔大小角梁總合的翹起,至為圓和。塔身四正面均雕門形。塔身其他四面浮雕佛、菩薩、經變故事和裝飾花紋等。 ![]() 25 湖北當陽玉泉寺鐵塔 / 北宋 鐵塔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是一座八角十三層的仿木構樓閣式塔,全部用生鐵鑄成,且基座、塔身、檐部和平坐等部位分段澆鑄。每段均為扣接安裝,不加焊粘。塔基為雙重須彌座,座邊分別鑄有“八仙過?!?、“二龍戲珠”等圖案。塔的臺座八角各鑄托塔力士一尊。檐下斗拱疏朗,出檐深遠,展現(xiàn)了宋代木構建筑的風貌。 ![]() 26 上海興圣教寺塔 / 北宋 興圣教寺塔又稱松江方塔,始建于北宋,是一座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塔。 九級方形,塔身各層均有木結構腰檐、平座和欄桿。在形態(tài)結構上,應襲唐代磚塔風格,每層四面均辟壺門,門內通道上施疊澀藻井,內室用券門。 全塔留存的177朵木斗栱中,仍有111朵為宋代原物,符合宋《營造法式》中大木作制度的規(guī)定。塔剎形式是在塔頂直接扣以覆缽,沒有磚砌剎座,剎身為九相輪,上置寶蓋。 ![]() 27 山東濟南靈巖寺辟支塔 / 北宋 辟支塔始建于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 為八角九層的樓閣式磚塔。塔基為八角束腰須彌座,鐫刻古印度阿育王弘法故事浮雕。塔身以青磚砌成,各層皆施腰檐。塔內一至四層設塔心柱,內設臺階,可登臨,自第五層以上砌為實體。塔頂砌覆缽,上置鐵質塔剎。塔剎高大,由八條鐵鏈拉向塔頂八角。八個角的垂脊上,埋設八個鐵打金剛力士牽拉,以穩(wěn)固塔剎。 ![]() 28 江蘇蘇州瑞光塔 / 北宋 瑞光塔坐落于蘇州市城西南的盤門內,平面八角形,共七級,屬閣樓式塔。全塔各種木、磚斗栱多達380余朵。此塔塔身基本為宋代原構,據(jù)塔內發(fā)現(xiàn)文物考證,應建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天圣八年(1030)。 塔底層塔心基座的“永定柱”做法,實屬罕見。 基座為石質須彌座式,四周束腰鐫有獅獸、花卉、云紋等紋樣,堪稱宋代石雕佳作。 ![]() 29 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慶州白塔/ 遼 慶州白塔約建于遼重熙十六年至重熙十八年(1047—1049),是一座八角七層的閣樓式塔。塔高50米,塔的形態(tài)為典型的仿木結構,每層都用磚制作出柱、枋檁、斗栱、門窗等。塔身遍布著天王、力士、飛天等精美浮雕,并有塔幢、獅子、象、人物及花紋磚雕。塔身外還懸掛著許多銅鏡,當陽光照射,光亮奪目。 ![]() 30 江西景德鎮(zhèn)浮梁古城紅塔 / 宋 紅塔屬于閣樓式塔,據(jù)《浮梁縣志》載:“塔高十三丈,宋造,明萬歷三年,塔重修”。 紅塔共七層,平面六邊形,各層逐漸向內收進,除第一、第二層外,余各層均有平座欄桿。每層塔身以門柱分為三間,正中辟拱門,門兩側為素面墻壁。 ![]() 31 四川彭州云居院塔 / 北宋 成都彭州有佛塔建筑七座,其中以云居院塔、正覺寺白塔、鎮(zhèn)國寺白塔保存較好。 云居院塔建于北宋大觀元年(1107),為密檐式十三級實心方塔,塔身高20.86米,自下而上逐層內收,遠看如同長劍倚天。塔座為須彌座,壁面飾浮雕,檐角系風鐸,山風來時,鈴聲清脆悅耳。在塔頂,還有“金鳳”四只。 在建筑風格上,云居院塔將北方佛塔大氣與川西精致的風格融為一體。 ![]() 32 福建泉州開元寺石塔 / 南宋 位于開元寺大殿前院西側,建于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屬于寶篋印經式塔。 塔為四方形,通高約5米。下面是用整齊塊石砌成的方臺,上置一有束腰須彌座,上置塔身。塔身四面均有佛像。塔頂四角,置蕉葉形插角,塔剎刻相輪五重。 ![]() 33 浙江湖州飛英塔 / 南宋 飛英塔始建于唐,有著奇特的塔外套塔的建筑結構。內塔始建于唐中和四年(884年),為仿木構樓閣式石塔,八面五層,下設須彌座,塔身雕刻精美。 后不幸被毀,現(xiàn)存的石塔重建于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之后。北宋開寶年間(968—976年),于石塔之外又增建木塔罩護之。幾經修葺,現(xiàn)存的外塔是南宋端平年間(1234—1236年)重建的。 ![]() 34 四川邛崍石塔寺釋迦如來真身寶塔 / 南宋 該塔始建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屬密檐式塔。塔平面四邊形,共十三級,以紅色砂巖砌筑。此塔在高大須彌座上設附階,十分罕見。 在第一層塔身的龕門上,以石刻疊澀八層挑出,與附階檐柱共同支撐第一層塔檐。 塔檐四角有反翹,是典型的南方建筑風格。塔身四面各刻佛龕三個,內雕佛像。塔身外輪廓從第二層上部起至第六層,每層略有增大,到其上又逐層收小,使之成為“梭柱”形式。 ![]() 35 寧夏銀川拜寺口雙塔之東塔 / 西夏 拜寺口雙塔屬于密檐式塔,是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西夏佛塔。 兩塔相距百米,均為十三層八角密檐式磚塔。東塔除塔身第一層較高外,二層以上各層急劇縮小。檐下各面皆影塑兩個獸面的浮雕,獸面之間繪有云托日月圖案,塔身外壁施白粉,塔檐棱角涂紅、綠、藍三彩。塔身南面辟券門。塔室為圓形,設有樓梯可供上下。 西塔較東塔粗壯外形呈拋物線狀,神秘的色彩更加濃厚。 ![]() 36 河南洛陽白馬寺齊云塔 / 金 白馬寺初創(chuàng)于東漢永平十一年(867),是佛教傳入我國后興建的第一座由官辦寺院。齊云塔本稱釋迦舍利塔,后屢毀于戰(zhàn)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在五代木塔原址上重建。金修釋迦舍利塔為四方形疊澀密檐式磚塔,共十三層,高約25米,第一層塔檐下面,用小磚飾砌仿木結構的普拍枋和一斗三升斗栱。 清代改稱“齊云塔”,該塔是洛陽一帶現(xiàn)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 ![]() 37 浙江舟山普陀山多寶塔 / 元 多寶塔又名寶佛塔,建于元朝元統(tǒng)二年(1334年),是一座寶篋式石塔。 石塔共五層,雙層塔座,三層塔身,有臺無檐,全由太湖石砌成。每層挑臺置石欄,石欄柱端刻有守護天神、獅和蓮蕊。上三層四面均鑿龕,各鏤古佛一尊,周檐鐫蒙文。第三層四周塑觀音三十二應身小像,雕刻尤其精美,氣韻古雅。 ![]() 38 江蘇鎮(zhèn)江西津渡韶關石塔 / 元 韶關石塔位于江蘇鎮(zhèn)江潤州區(qū)西津渡古街,初建于元代,明萬歷年間曾重修并在門洞額石上刻“韶關”二字,故名韶關石塔。 塔的下半部用塊石壘砌,成四根石柱,上架石枋,疊澀成平臺,石塔建于平臺上,平臺下保留門洞,是一座過街塔。此塔也是元代大興喇嘛教的產物。 元代時期,北京南口、居庸關、盧溝橋等地都曾建造過街石塔,可惜現(xiàn)在居庸關石塔僅存塔基部分,南口和盧溝橋過街石塔已不存。 ![]() 39 西藏江孜白居寺貝根曲登塔 / 明 貝根曲登塔平面為一巨大的十字折角形,由高至低層層鋪展,共五層,皆有彩繪鑲邊。其上是圓形塔身,正四面辟門,相間有窗。塔身上的檐頂也是圓形,檐下施斗拱。巨大的十三天塔剎上覆蓋大圓寶蓋,周繞垂旒花飾。 該塔有明顯的藏族藝術特點,而斗拱、柱枋又吸收了明代官式木構的做法,同時又融合了印度、尼泊爾等外來佛教藝術的成分。 ![]() 40 甘肅蘭州白塔山白塔 / 明 白塔始建于元,后被毀,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重建。 此塔形制罕見——是覆缽式與閣樓式相結合的形式,且覆缽式在下,閣樓式在上。 塔身為八面七級,輪廓優(yōu)美,各面有雕像,檐角系有鐵馬鈴。塔的外層抹白灰,刷白漿,故稱白塔,現(xiàn)為泥黃色。塔剎為綠色。 ![]() 41 云南昆明妙湛寺金剛塔 / 明 塔建于明英宗天順二年(1458年),屬金剛寶座式塔,整體用砂石砌筑。 下方為方形石臺,四面有券門相連通。臺座上有石刻欄桿,分立五塔,中間的主塔尤其巨大。塔下為方形須彌座,雕刻有五種坐騎動物,四角有力士像。塔身四面均開有壺門,內刻佛像一尊。塔剎上為“十三天”相輪,寶蓋上有四天王像。 今妙湛寺已毀,而此塔存。 ![]() 42 山西太原永祚寺雙塔 / 明 雙塔均為平面八角形,共十三層,磚石結構。 東南塔稱“文峰塔”,無塔基座,僅開一門,無佛龕,塔上雕刻清素,塔身收分很小,故而挺拔壯美; 西北塔稱“舍利塔”,是典型的樓閣式空心磚塔。底層開辟兩門,有佛龕,龕中造像毀于戰(zhàn)火。施孔雀藍琉璃剪邊,雕刻精細華麗,塔身收分明顯,外形秀麗俊朗。 ![]() 43 福建福州羅星塔 / 明 羅星塔是一座八角七層的石塔,始建于宋,后被毀。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在宋代塔座的基礎上重修。清末時期,羅星塔是國際上公認的海上重要航標之一。今日仍能看出塔身上所保留的大量燈龕。 ![]() 44 湖南祁陽文昌塔 / 明 祁陽文昌塔始建于明,清乾隆九年(1744年)重修。磚石結構,共七級。
據(jù)記載,重建祁陽文昌塔捐俸銀一千五百兩的陳大受,修葺自家老宅僅出資三百兩。體現(xiàn)了耕讀人家樸素清高的人文精神,以及祁陽地區(qū)淳樸、重教的民風。 ![]() 祁陽文昌塔六層外檐 ![]() 45 山西萬榮北辛舍利塔 / 明 據(jù)民國版《榮河縣志》記載,北辛舍利塔原是崇圣禪院的附屬建筑,創(chuàng)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F(xiàn)寺已毀,唯塔尚存。 此塔為覆缽式磚塔,造型十分別致,塔身分為五層。一層平面為方形,外觀簡單無贅飾,正面當心辟拱門。二層為須彌式,三層為圓形覆缽狀,四層飾三踩單翹螞蚱形要頭,塔頂五相輪。 ![]() 46 山西五臺山塔院寺舍利塔 / 明 塔院寺舍利塔位于五臺山塔院寺的中心,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19),屬于覆缽式塔。塔基平面方形,下為高大的須彌座,中為覆缽形塔身,上為十三相輪。塔高五十米,實心磚筑,外涂白堊,通體白凈,俗稱白塔,是五臺山的象征。 ![]() 47 北京北海白塔 / 清 此塔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塔下為十字折角形的石砌須彌座,座上是覆缽式塔身,覆缽上置塔剎。塔肚中央有凹陷的火焰形“眼光門”,內有“如意吉祥”的藏文圖案。 瓶形塔是西藏的類型,元朝時由蒙古族介紹到中原地區(qū),是蒙、藏兩族對中國建筑的貢獻。據(jù)《大清會典》記載,塔上曾置信炮,以為報警之用。 ![]() 48 內蒙古呼和浩特席力圖召白塔 / 清 此塔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通高約15米,全部用漢白玉砌筑,塔身有五彩紋飾。白塔基座用石條砌成方壇,四面有階梯。方壇上面為雕刻精美的須彌座,四角立凌空石刻龍柱,為喇嘛塔中之罕見。覆缽為寬肩型,周圍飾以纓絡,南面正中砌出火焰形佛龕。覆缽上面的塔剎,用石刻出十三相輪,再覆以銅制星月和寶蓋 ![]() 49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舍利塔 / 清 永佑寺舍利塔又被稱作六和塔,在避暑山莊萬樹園東北側,屬于閣樓式塔。塔九層八面,由塔基,副階,塔身,寶頂組成。八面須彌座塔基用條石砌就,各面均有浮雕。塔基之上四周設白色漢白玉欄桿,設廊柱24根。塔身層層收分,每層均辟有磚砌塔基券門。各層塔檐、梁枋為琉璃造。塔頂冠以高大的鎏金寶頂塔剎。塔后立《永佑寺舍利塔碑》,今保存完好。 ![]() 50 寧夏銀川海寶塔 / 清 這座閣樓式磚塔始建年代已不可知,清康熙年間重修。 塔的平面為十字折角形,每面正中突出一部分,屬孤例。第一層塔的入口處有小抱廈,進抱廈入券門,迎面有羅漢龕,兩旁有樓梯可登臨。每層正中辟券門,兩側置假龕。券門和假龕上,挑出菱角牙子三層。自第二層開始,每邊挑出疊澀三層。塔頂為桃形,四角攢尖,飾以綠色琉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