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門高過堂,家敗人丁亡”,這句話既是農村俗語,又是民間風水順口溜,還是農村民居修建格局民俗禁忌。農村還有類似的俗語,如“門樓高過堂,家人必定哭”,意思是一樣的,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 現在很多人對大門民俗禁忌的歷史背景不太了解,認為這是古人的一種風水觀念,有的人還認為是一種迷信觀念。 有的人還舉例說,現在一些新建的農村院落,大門高過堂的人家有很多,尤其是那些從事跑運輸業(yè)的人家,由于院子要停放大貨車,院子的大門修得比較高大。還有一些種糧大戶,家里要儲放農資和糧食,修建的大門可以讓大貨車出入,一般把大門修得比較高大。這些人家不都好好的嗎?哪里出現所謂的“家敗 我國傳統俗語的產生,有其深厚的社會背景。這句俗語中的觀點,最早出現在《黃帝宅經》,書中有“五虛五實”之說,其中“宅門大內小”為“五虛”之一,“宅大門小”為“五實”之一,書中對“五虛五實”說法是“宅有五虛,令人貧耗;五實,令人富貴。” 明清以后,特別是清中后期,“大門高過堂,家敗 大門或者門樓修建的民俗規(guī)則,從歷史上來看,首先是因為古代社會等級森嚴,因朝廷規(guī)則而形成的一種習俗,這是源頭;其后才被民間納入風水學之中,成為民居的風水習俗,這是后來衍生的習俗。 1、我國古代大門有什么樣的等級制度?在封建社會,房屋不是想怎么建就怎么建,房屋間和架的數量,朝廷有嚴格規(guī)定,比如,明朝規(guī)定皇帝宮殿的最多間數為十一間,清朝規(guī)定皇帝宮殿縮為九間,其他王公大臣按照等級遞減,到普通百姓的正屋,只能是四架三間。 古代大門也同樣如此,比如說,朝廷對王府大門的間數、門飾、裝修、色彩都要按照規(guī)制執(zhí)行。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清廷規(guī)定:
我國傳統民居的大門通常分為兩種樣式,一種是屋宇式大門,另一種是墻垣式大門。這兩種大門在封建社會時期是社會地位和身份等級分明的體現。 屋宇式大門。此類大門開在房屋的開間內,這種房屋一般為對座屋,也就是正堂(正屋)前面的房屋,利用開間做大門。屋宇式大門又分為大門、廣亮大門、金柱大門、如意門等。這些大門與農村普通百姓沒有關系,古代的廣亮大門、金柱大門的民居,家里非富即貴,而民居中的如意門等,都是殷實人家。因此可見,屋宇式大門的等級的差別非常明顯。 墻垣式大門,也就是開在圍墻之間就墻而開的大門,舊時傳統民居的大門,大多屬于這種墻垣式大門。我國北方農村四合院和三合院的墻垣式大門,有清水脊門、花轱轆錢門、道士帽門、隨墻門,南方農村則有牌樓式、樓門式、桿欄式等大門。 由于墻垣式大門為普通農家的大門,大門的樣式非常靈活,有簡單的,也有小巧復雜的,有高大一些的,也有低矮一些的。但是,大門再高大,在民居整體格局中,也不能“高于堂”。 2、大門不能高過堂,具體指什么?前面已經介紹了,農村傳統民居的院子大門,普遍采用的是墻垣式大門?,F在農村新式樓房就更是如此。 在農村,人們根據不同的大門建筑風格,對大門比“堂”要高的禁忌,因大門的不同,其具體所指的大門部位也有所不同,通常分為兩層意思: 一是門樓式的大門。通常來說,門樓的樓頂不能高過正屋(這里的“堂”指正屋或主屋,有的地方稱正堂),同時,大門的門洞上面空間的高度,不能超過堂屋(這里的“堂”是指堂屋,或者廳堂)頂板的高度,也有的地方認為不能超過堂屋或廳堂門楣,也就是門上方門框上部的橫梁。 二是籬笆式大門?;h笆式大門,現在又稱柵欄式大門。此種大門比較簡單,沒有門樓,也是就墻而開,一般是兩扇門對開,兩側分別立有大門的門柱,主要是起到固定門扇的作用。大門的門柱比門扇稍高。因此,這種大門對門扇的高度,不能超過堂屋頂板的高度。當然,不同地方風俗不太一樣,也有一些地方風俗,大門門扇的高度,不能超過堂屋或廳堂門的門楣。 3、為什么會有大門不能高過堂的風俗?其一,先從傳統農村的民居格局來看 傳統民居院子格局就像是一個小社會,也是一個家庭的組成,是有一定等級規(guī)則的,也就院子的房屋有主次之分。 民居中的主,就是主屋,也稱正屋、正堂,坐北朝南的房屋為北屋,古代以南面而坐為尊,因此皇宮正殿、官衙正廳都是坐北朝南。因此,主屋處于統治地位。廂房,四合院中的倒座房及其他一些附屬建筑均為配房,皆為主屋的配角,處于從屬地位。 如果說主屋是一個人的軀干,配房是四肢,大門就是一個人的“冠帶”(古人的比喻),也就是帽子和腰帶。在傳統民居中,所有的配房都不能高于主屋,即高于堂??梢哉f是同樣高,但是,按照農村傳統習俗,配房比主屋要稍矮一點(一尺以內,也不能太矮)。配房的門同樣也不能高于正屋的堂屋門。 如此,院子大門雖然很重要,但其重要性遠不及配套房。一些農村傳統習俗,大門的門樓連高過配房(指廂房、倒座房)都不允許,更不用說高過主屋了。 其二,從封建社會禮法來看 舊時農村,如果配房高于主屋,大門的門樓比主屋高,或者大門的門楣高于堂屋的門楣,從農村民俗方面來說叫“欺主”,從封建社會禮法方面來說叫“大逆不道”。 在封建社會時期,普通民居的 這種限制同樣也體現在大門門樓的高度上,如果不加以限制,農村普通人家的大門就會越建越豪華,越建越高大,這是古代封建統治階層不能容忍的,因此就用禮法加以限度。而一些封建禮法在實施過程中,久而久之就變成了民俗習慣。 4、“大門高過堂,家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