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豐富的中藥寶庫中,許多中藥雖然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但功效卻相差巨大。浙貝母與川貝母、青皮與陳皮、赤芍與白芍是三組常用的“同名異姓”中藥,他們的藥名只有一字之差,功效卻大不相同,今天國醫(yī)名師連建偉教授為大家詳解這6味藥的使用異同!
浙貝母:味苦,性微寒,可清肺化痰,散結(jié)消腫,解熱止咳,利尿,又可疏肝理氣。
其苦寒性較大,清熱力較強(qiáng),偏于清肺化痰,治療痰熱郁肺或風(fēng)熱咳嗽,痰黃而黏稠等。因其清熱開郁散結(jié)力較強(qiáng),故常用此治療痰火凝結(jié)之瘰疬、癭瘤、肺癰、乳癰、皮膚癰腫等。臨床配玄參以清熱降火散結(jié),多治瘰疬、肺癰、熱傷津液諸疾。配知母以滋陰清肺降虛火,潤燥化痰止咳嗽。
川貝母:味辛、甘,性微寒,瀉心火散肺郁,入肺經(jīng)氣分,潤心肺,化燥痰。
因其苦寒性較小,清熱力不強(qiáng),味甘而質(zhì)潤,偏于潤肺止咳,故以此治肺燥咳嗽、虛勞久咳等。川貝母清熱解郁散結(jié)力不及浙貝母,多用治體虛痰結(jié)者。肺燥咳嗽,以川貝粉蒸梨,為清潤單方。
青皮、陳皮同為橘之果皮,然老嫩有異,功效各有偏頗。
青皮氣味俱厚,性沉降,入少陽、厥陰經(jīng),主氣滯、下食、除脅痛、解郁怒,疏肝破氣散結(jié)滯。
陳皮入脾、肺經(jīng),吞酸噯腐、反胃嘈雜、呃逆脹滿堪除,理氣健脾燥濕痰,同補藥即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利用最弘。
見肝郁氣結(jié)、脅痛乳脹、疝氣痞積等屬肝郁氣結(jié)者,以青皮疏之;見脘脹脅痛、噯腐吞酸、便溏泄瀉等屬肝胃不和、肝脾失調(diào)者,以陳皮和之。
青、陳皮同用,調(diào)和肝脾,和解肝胃,平調(diào)肝、脾、胃三臟,使升者升,降者降,疏者疏,去滯氣,通達(dá)上下。青、陳皮多在柴胡疏肝散中應(yīng)用,療脅肋疼痛,或脘腹脹滿,攻痛連脅,噯氣頻繁者。青皮伐肝,性頗猛銳,不宜多用,6g左右即可。
白芍酸寒,斂津液而護(hù)營血,收陰氣而泄邪熱。酸走肝,能瀉木中之火,因怒受傷之證,得之皆愈。積聚腹痛,亦肝脾之病,白芍炒用補脾之力強(qiáng),白芍生用平肝之效顯。
赤芍瀉肝火,消積血。赤芍性專下氣,善行血中之滯也,故有瘀血留著作痛者宜之,非白者酸寒收斂。
治血痹,利小便,赤、白皆可用。赤芍與白芍主治略同,白芍可斂陰益營,于土中瀉木,赤芍可散邪行血,于血中活滯。
臨證往往據(jù)患者舌質(zhì)單用赤芍、白芍,或兩者同用。若患者舌質(zhì)紅,恐肝膽氣郁日久致血瘀,赤芍、白芍同用,取養(yǎng)肝陰之時稍兼活血之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