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時數(shù)〕6學時 〔面授時數(shù)〕2學時 〔目的要求〕 1.了解補益劑的含義、分類、適應證及使用注意事項。 2.掌握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六味地黃丸、一貫煎、補肺阿膠湯、沙參麥冬湯、生脈散、腎氣丸、天王補心丹、玉屏風散的組成、功用、主治。 3.掌握補中益氣湯與歸脾湯、四物湯與歸脾湯、補肺阿膠湯與生脈散、六味地黃丸與補肺阿膠湯、腎氣丸與六味地黃丸的異同。 凡能滋補人體氣血陰陽不足的方劑,統(tǒng)稱補益劑,即“八法”中的補法。 補益的方法很多,在臨證應用時主要針對氣、血、陰、陽之虛而為補氣、補血、氣血兩補、補陰、補陽等法。本章主要介紹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主要方劑。 補氣法,是治療氣虛證的方法,適用于倦怠無力,呼吸少氣,動則氣喘,面色?白,食思不振,懶于言語,腸鳴便溏,脈弱或虛大,甚則虛熱自汗等證。常用藥物如人參、白術、黃芪、炙甘草等藥,代表方如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玉屏風散等方。 補血法,是治療血虛證的方法,適用于頭眩目花,耳鳴耳聾,心悸失眠,面色無華,脈細數(shù)或細澀等證。常用藥物如地黃、當歸、芍藥等,代表方如四物湯。前人謂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無形之氣,故補血劑中常以配人參、黃芪之類益氣生血,代表方如歸脾湯。 補陰法,是治療陰虛證的方法,適用于身體羸瘦,形容憔悴,口干咽燥,虛煩不眠,便燥溲赤;甚則骨蒸盜汗,嗆咳,顴紅,消渴強中,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等證。常用藥物如地黃、天冬、麥冬、龜版、知母等,代表方如養(yǎng)胃湯、沙參麥冬湯、一貫煎、生脈散、天王補心丹、補益阿膠湯、六味地黃丸等方劑。 補陽法,是治療陽虛證的方法,但陽虛之中,有脾陽虛、心陽虛、腎陽虛等不同。這里主要介紹腎陽虛的內(nèi)容。凡腰膝痠痛,腰以下冷感,下肢軟弱,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溺后余瀝,或小便頻數(shù),或陽痿早泄,或羸瘦消渴,脈小弱,尤以尺脈沉小為甚等。補陽劑的常用藥物如附子、肉桂、杜仲、鹿茸、肉蓯蓉等,代表方劑如腎氣丸。 在應用補益劑時常須注意以下幾點: 1.由于“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血自旺矣”故補血常配以補氣藥以助生化,或著重補氣以養(yǎng)血。 2.由于陰陽之間,有著互根的基本規(guī)律,故陽虛補陽,宜輔以補陰之品,以陽根于陰,使陽有所依,并可借陰藥的滋潤以制陽藥的溫燥,使之溫煦生化;陰虛補陰,宜輔以補陽的藥物,以陰根于陽,使陰有所化,并可借陽藥的溫運,以制陰藥的凝滯,使之滋而不滯。 3.在運用補益法時,應注意脾胃的功能,在脾胃功能不足時,應配以理氣健脾,和胃消化的藥物,以資運化,或首先調理脾胃,促進食欲,然后,再予補益。 4.臨床應用補益劑,尚須注意證候的虛實真假。所謂“大實有贏狀”的假虛證候,如誤用補益,則必助邪傷正;若“至虛有盛候”的假實證,當補反攻,則造成虛者更虛,甚至危亡立至,如此者,在治療用藥時,務必辨清。 5.若正氣已傷而余邪未盡,往往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則去邪不致傷正,而扶正更有利于除邪。 6.煎煮補益藥時間不妨稍長,務使藥味全出;服食以空腹或飯前為佳。若急證不受此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