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263.當歸拈痛散詳解研討

 學中醫(yī)書館 2022-06-28 發(fā)布于山東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yī)方劑學.《中醫(yī)藥方精選網(wǎng)》和多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當歸拈痛散  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方
     
組成;羌活15克 防風9克 升麻3克 葛根6克 白術3克 蒼術9克 當歸身9克 人參6克 甘草15克 苦參6克 炒黃芩3克 酒知母9 克 酒茵陳15克 豬苓9克 澤瀉9克   
加減;1.若腳膝腫甚者,加防已、木瓜以祛濕消腫;
2.身痛甚者,加姜黃、海桐皮、大腹皮、薏苡仁以清熱通絡止痛;
3.關節(jié)痛甚者,加乳香、沒藥以活血行氣止痛;
4.關節(jié)腫脹者,加生地、大腹皮、薏苡仁以清熱利濕消腫;
5.局部灼熱重者,加金銀花、連翹、生石膏以清熱解毒。
主治;濕熱霍亂,吐瀉轉筋,口渴煩燥,苔黃而干,脈濡數(shù)。
當歸拈痛湯   (《醫(yī)學啟源》卷下)
    [異名]  拈痛湯(《蘭室秘藏》卷中)、當歸止痛湯(《仁術便覽》卷1)、當歸拈痛散
(<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4)。
    [組成]  羌活半兩(15g)  防風三錢(9g)  升麻一錢(3g)  葛根二錢(6g)
白術一錢(3g)  蒼術三錢(9g)  當歸身三錢(9g)  人參二錢(6g)  甘草五錢
(15g)  苦參酒浸二錢(6g)  黃芩一錢(3g)炒  知母三錢(9g)酒洗  茵陳五錢
(15g)酒炒  豬苓三錢(9g)  澤瀉三錢(9g)
    [用法]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一兩(30g),水二盞半,先以水拌濕,候少時,煎至
一盞,去滓溫服,待少時,美膳壓之。
  [功用]  利濕清熱,疏風止痛。
  [主治]  濕熱相搏,外受風邪證。遍身肢節(jié)煩痛,或肩背沉重,或腳氣腫痛,腳膝
生瘡,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數(shù)等。
    [病機分析]  本方主治濕熱內蘊,外受風邪,或風濕化熱所致之證。風與濕熱相
搏,流走經(jīng)絡關節(jié),氣血不能流通,故遍身肢節(jié)煩痛,痛處有灼熱感;濕為陰邪,其性
重濁而粘滯,易阻滯氣機,濕熱流注肩背肌腠經(jīng)絡,則肩背沉重;濕熱下注,阻遏絡
脈,故腳氣腫痛;濕熱毒邪深入血分,血行遲滯,瘀血阻滯,熱壅肉腐,瘀熱生毒,稽
留經(jīng)脈,聚于腳膝,故腳膝生瘡;濕熱內蘊,可見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數(shù)等征象。
    [配伍意義]  本方主治濕熱相搏,外受風邪之證。治宜利濕清熱,疏風散邪。方中
羌活辛溫而氣雄,發(fā)表力強,以散外受之風邪,尚有勝濕、通利關節(jié)而止痛之功,尤其
以上部肩背肢節(jié)疼痛者佳?!稖罕静荨肪?曰:“羌活氣雄,治足太陽風濕相搏,頭痛、
肢節(jié)痛、一身盡痛者,非此不能除”。茵陳苦泄下降,善于清利濕熱,使之從小便而出,
二藥相合,疏風清熱利濕,可收濕熱去、經(jīng)絡疏、痹痛除之功,共為本方君藥。豬苓、
澤瀉淡滲利水,且性寒又可泄熱,下焦?jié)駸嵊葹檫m宜。黃芩、苦參二藥既可清熱邪,又
可燥濕邪,苦參還可清下焦?jié)駸?,通利小便,使?jié)駸釓男”愣?。防風、升麻、葛根三
藥解表疏風,配合羌活則疏風解表之力更強。以上諸藥合用,外可散風邪,內可除濕
熱,共為臣藥。脾主運化,濕邪內阻則脾之運化無力,濕邪更加滯而不行,聚而不散。
白術、蒼術健脾燥濕,標本兼顧,健脾則脾之運化有力,濕邪不再內停,燥濕則可去已
停之水濕。外受風邪,內蘊濕熱,邪氣壅阻,內外合邪每致氣血耗損,加之方中辛香走
竄藥、苦燥藥、滲利藥等皆易耗傷人之氣血,為了使邪去而正不傷,故又以人參、當歸
益氣養(yǎng)血,扶正祛邪,且當歸質潤,又可制諸藥之燥。此外當歸還有活血止痛之功,寓
“醫(yī)風先醫(yī)血,血行風自滅”(《婦人良方大全》卷3)之意,知母苦寒而不燥,與上藥
相協(xié),清熱養(yǎng)陰之力益著,以上共為佐藥。甘草為佐使藥,既可調和諸藥,又可加強人
參、白術等益氣健脾之功。共奏利濕清熱,疏風散邪之功。
  本方為湯劑,止痛效果較好,可以拈除疼痛,故名拈痛湯。正如《增補內經(jīng)拾遺方
淪》卷4所說:“當歸和氣血藥也,氣血各有攸歸,則經(jīng)絡流通而痛止,如手拈去也,故云然?!?nbsp;   、
  本方配伍特點是表里同治,邪正兼顧。外可散風邪,內可降濕熱。散風清熱利濕,
以去其邪;益氣健脾養(yǎng)血,以扶其正。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治療風濕熱痹及濕熱腳氣初起的常用方劑,臨床應用時以肢
節(jié)沉重腫痛,舌苔白膩微黃,脈數(shù)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若腳膝腫甚者,加防己、木瓜以祛濕消腫;身痛甚者,加姜黃、海桐
皮以活血通絡止痛;關節(jié)痛甚者,加乳香、沒藥以活血行氣止痛;關節(jié)腫脹者,加生
地、大腹皮、薏苡仁以清熱利濕消腫;局部灼熱重者,加金銀花、連翹、生石膏以清熱解毒。
    3.現(xiàn)代臨床對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及痛風、下肢皮膚病、腳氣、疥癬
內攻等屬風濕而兼有濕熱者,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使用注意]  風寒濕痹證,忌用本方。
    [源流發(fā)展]  張元素為金代名醫(yī),為教其門人,乃著《醫(yī)學啟源》一書,書中列舉
兩首方劑,示人以比證立方之道,其一便是當歸拈痛湯,以之治療“濕熱為病,肢節(jié)煩
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脛,腫痛不可忍?!睆堅刂咦憷畲舯?br>師教,將此方收入《醫(yī)學發(fā)明》卷8中。除升麻、蒼術、黃芩、白術四藥之劑量微有差
別外(升麻改1錢為2錢,蒼術改3錢為2錢,黃芩改l錢為5錢,白術改1錢為1.5
錢),其余如方名、組成、各藥劑量、主治、用法、用量等完全相同。但《蘭室秘藏》
卷中收載此方時改名為“拈痛湯”,其內容完全同《醫(yī)學發(fā)明》。后世醫(yī)家均對本方甚為
推崇,并在組成、劑量、主治等方面有所變化?!毒霸廊珪肪?7所載同名方在組成藥
物劑量上除較《蘭室秘藏》卷中稍有改動飛防風、歸身、知母、豬苓、澤瀉皆減半,白
術改一錢為一錢半)外,余皆完全相同。《古今圖書集成,醫(yī)部全錄》卷227將《蘭室秘
藏》卷中之各藥用量縮小到十分之一,即將錢改為分,并加茯苓三分以健脾滲濕,主治
同前?!夺t(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卷70將本方加黃柏以清熱除濕,治腿游風之兩腿內
外忽生赤腫,形如堆云,掀熱疼痛。另外,《醫(yī)略六書》卷24之當歸拈痛湯,較本方少
升麻、葛根、人參、甘草、苦參、知母、茵陳,多黃柏酒炒一錢半,治濕熱腳氣,表邪
不解,脈浮數(shù)者。如此大刀闊斧的砍殺而功用、主治皆未發(fā)生大的變化,可見該書作者
對原方研究之深,體會之切,已到了游刃有余的地步?!兜づ_玉案》卷2將本方去苦參、
黃芩、豬苓、澤瀉四味清熱利濕藥,加黃芪、黃柏、玄參、茯苓四味益氣健脾,清熱祛
濕藥,并制為散劑,名當歸拈痛散,治濕熱為病,肢節(jié)煩痛,肩背沉重,流注足脛,痛
不可忍,口干壯熱,兩足濕毒瘡痛癢而兼脾虛不運者?!多嵤霞覀髋迫f金方》卷4將
本方加健脾滲濕之茯苓,制為散劑,名當歸拈痛散,治兩足或左或右,忽腫而痛者,乃
濕熱也,恐成腳氣(《仁術便覽》卷1將本方加茯苓,名當歸止痛湯)?!夺t(yī)宗金鑒。雜病
心法要訣》卷39,將本方疏風藥去掉,加健脾祛濕藥防己、茯苓,亦名當歸拈痛湯,
治濕熱腳氣而形氣虛者。在主治方面,歷代醫(yī)家根據(jù)原方有利濕清熱、疏風止痛之功用
及濕熱相搏,外受風邪之方證機制,大大發(fā)展了其適應范圍。如《玉機微義》卷15用
本方治風濕熱毒浸淫,瘡瘍下注,濕毒腳氣生瘡赤腫,里外臁瘡,膿水不絕,、或癢或
痛,脈沉緊實數(shù)動滑者;《醫(yī)方考》卷5用本方治腳氣疼腫,濕熱發(fā)黃;《外科正宗》卷3
用本方治濕熱下注,腿腳生瘡,赤腫作痛,或腰腳酸痛,或四肢遍身重痛,或下部頑麻
作癢,或成血風;《醫(yī)宗金鑒吵L科心法要訣》卷70用本方治腿游風,癥見兩腿里外忽生
赤腫,形如堆云,掀熱疼痛。以上無論內科病還是外科病,盡管癥狀千變萬化,但萬變
不離其宗,即它們的病因病機是一致的,這就是師其法而不泥其方,一方治多病的真諦所在。
    [疑難闡釋]
    1.關于本方出處  眾多醫(yī)家皆以為本方是東垣方。如明。徐用誠《玉機微義》卷
15、清.汪昂《醫(yī)方集解。利濕之劑》、清。吳儀洛《成方切用》卷7下、謝觀《中國醫(yī)學
大辭典》等皆執(zhí)此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yī)藥類規(guī)劃教材《方劑學》亦言本方出自《蘭室
秘藏》。中醫(yī)研究所、廣州中醫(yī)學院主編的《簡明中醫(yī)辭典》、《中醫(yī)大辭典。方劑分冊》
則言本方出自《醫(yī)學發(fā)明》。實則東垣之師張元素在《醫(yī)學啟源》一書中已有本方的記
載,而《蘭室秘藏》、《醫(yī)學發(fā)明》中的當歸拈痛湯均引自《醫(yī)學啟源》,故組成、用法、
主治皆同,只是方中升麻、白術、蒼術、黃芩四藥之量稍有出入。因此,我們認為本方
應出自《醫(yī)學啟源》卷下,為張元素所擬。
    2。關于本方所治之“腳氣”  “腳氣”又名“腳濕氣”,生于足趾,由濕熱下注或接
觸濕毒邪氣而發(fā)。初病足趾間有小水瘡,癢甚,經(jīng)擦破后則流水,局部可有脫屑或結
痂。因反復發(fā)作趾間濕爛,故又稱''Tk漬瘡”。腳濕氣常有繼發(fā)性感染,重癥滲出液顯
著增多,并有特殊臭味,局部皮膚易擦爛露出紅色糜爛面,局部漸腫,甚至連及足面,
名為“臭田螺”。也有叫“香港腳”的。另有一種腳濕氣,趾間干燥,局部皮膚粗糙脫
屑,氣候寒冷時,容易出現(xiàn)皸裂。
    [方論選錄]
    1.張元素:“經(jīng)云:濕淫于內,治以苦溫,羌活苦辛,透利關節(jié)而勝濕;防風甘辛,
溫散經(jīng)絡中留濕,故以為君。水性潤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
而上行,以苦發(fā)之也。白術苦甘溫,和中除濕;蒼術體輕浮,氣力雄壯,能去皮膚腠理
之濕,故以為臣。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身辛溫以散之,使氣血各有所歸。人參、甘草
甘溫,補脾養(yǎng)正氣,使苦藥不能傷胃。仲景云:濕熱相合,肢節(jié)煩痛??鄥?、黃芩、知
母、茵陳者,乃苦以泄之也。凡酒制藥,以為因用。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豬苓甘
溫平,澤瀉咸平,淡以滲之,又能導其留飲,故以為佐。氣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濕氣
得以宣通矣?!?《醫(yī)學啟源》卷下)
  2。吳昆:“腳氣疼腫,濕熱發(fā)黃者,此方主之。腳氣內壅,故令疼腫;濕熱不得泄
越,故令發(fā)黃。是方也,羌活、防風、升麻、葛根、蒼術,皆辛散之劑也,可以泄越壅
塞之腳氣;苦參、黃芩、茵陳、知母,皆苦寒之品也,可以解除內壅之濕熱;乃澤瀉、
豬苓、白術,淡滲物耳,能導利下焦之濕;當歸、人參、甘草者,所以養(yǎng)血于敗壞之
余,益氣于泄越之后也。”(《醫(yī)方考》卷5)
  3.汪昂:“當歸拈痛湯,治濕熱相搏,肢節(jié)煩痛,肩背沉重,或偏身疼痛,或腳氣
腫痛,腳膝生瘡,膿水不絕,及濕熱發(fā)黃,脈沉實緊數(shù)動滑者。……此足太陽、陽明之
藥也。原文曰羌活透關節(jié),防風散風濕為君。升、葛味薄引而上行,苦以發(fā)之,白術甘
溫和乎,蒼術辛溫雄壯,健脾燥濕為臣。濕熱和合,肢節(jié)煩痛,苦參、黃芩、知母、茵
陳苦寒以泄之,酒炒以為因用。血壅不流則為痛,當歸辛溫以散之,人參、甘草甘溫補
養(yǎng)正氣,使苦寒不傷脾胃。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豬苓、澤瀉甘淡咸平,導其留飲
為佐,上下分消其濕,使壅滯得宣通也?!?《醫(yī)方集解.利濕之劑》)
    [評議]  張氏對本方之論述比較詳盡、透徹,充分體現(xiàn)了其辨證立方之道,對后學
大有啟迪。吳氏之論不出張氏之右,但較為簡要,使人一目了然,其言本方治腳氣疼
腫,濕熱發(fā)黃,又是本方主治上的發(fā)展。汪氏集前人之大成,大大擴大了本方的適應范
圍,對本方之藥物配伍意義的分析比較詳盡,多為后人所采納。
    [驗案舉例]
    1.腳氣  《名醫(yī)類案》卷6:東垣治一朝貴,年近四十,身體充肥,腳氣始發(fā),頭
面渾身支節(jié)微腫,皆赤色,足脛赤腫,痛不可忍,手近皮膚其痛轉甚,起而復臥,臥而
復起,日夕苦楚。春間,李為治之,其人以北土高寒,故多飲酒。積久傷脾,不能運
化,飲食下流之所致。投以當歸拈痛湯一兩二錢,其痛減半。再服,腫悉除,只有右手
指末微赤腫。以三棱針刺指爪甲端多出黑血,赤腫全去。數(shù)日后,因飲食濕面,肢體覺
痛。再以枳實五分,大黃酒煨三錢,當歸身一錢,羌活錢半,名曰枳實大黃湯。只作一
服,水二盞,煎一盞,溫服,空心食前。利下兩行,痛止。夫腳氣,水濕之為也。面滋
其濕,血壅而不行,故肢節(jié)煩痛?!督?jīng)》云風能勝濕,羌活辛溫,透關節(jié)去濕,故以為
主;血留而不行則痛,當歸之辛溫,散壅止痛,枳實之苦寒,治痞消食,故以為臣;大
黃苦寒,以導面之濕熱,并治諸老血留結,取其峻快,故以為使也。
    《名醫(yī)類案》卷6:羅治中書粘合公,年四旬。體干魁梧,春間從征至揚州,偶腳
氣忽作,遍身肢體微腫,其痛手不能近,足脛尤甚,履不任穿跣以騎馬,控兩蹬而以竹
器盛之,困急。東垣曰:《內經(jīng)》有云,飲發(fā)于中,跗腫于上。又云,諸痛為實,血實
者宜決之。以三棱針數(shù)刺其腫上,血突出高--)2余,漸漸如線流于地,約半升許,其色
紫黑,頃時腫消痛減。以當歸拈痛湯一兩半服之,夜得睡,再服而愈。
    2.腳痛  《名醫(yī)類案》卷6:予友人佘近峰,賈秣陵,年五十余?;寄_痛,臥不能
起,年余。脛與腿肉俱消,邑醫(yī)徐古塘昔患痹疾,治愈,求其成方,初用當歸拈痛湯二
服效,次用十全大補湯加梔子、防己、牛膝、萆蘚,朝用六味地黃丸加虎脛骨、牛膝、
川萆薢、鹿角膠,服三年,矍鑠如初。徐書云,久久服之,自獲大益,幸勿責效于旦夕。信然。    .
    《續(xù)名醫(yī)類案》卷4:張路玉治沈汝楫子,夏月兩膝脛至腳痛極僵挺,不能屈者十
余日,或用敷治之法不效。其脈軟大而數(shù)。令拭去敷藥,與當歸拈痛湯二劑,汗出而愈。
    按語:本方主治之腳氣乃由濕熱下注或接觸濕毒邪氣而發(fā)。案1前者多飲酒,積久
傷脾,不能運化,濕濁內停,聚而化熱,濕熱下注所致。故與當歸拈痛湯一服而其痛減
半,再服而腫悉除。由于病初愈之時尚有濕熱殘留,故飲食濕面,面滋其濕而疾復作,
與枳實大黃湯祛風勝濕,活血止痛而愈。后者從患者“體干魁梧,春間從征至揚州,偶
腳氣復作”,知此疾為接觸濕毒邪氣而發(fā)。因體實邪盛,故先用三棱針刺其腫上以決之,
繼服當歸拈痛湯而愈。案2為腳痛,亦腳氣之類,前例乃平素氣血不足,肝腎虧損,又
感風濕熱邪所致,故用當歸拈痛湯瀉其濕邪以治標,次用十全大補湯補氣血益肝腎以治
本,勿為“腳氣無補法”所拘。后例病發(fā)于夏月,夏暑之季濕氣較甚,濕熱交蒸,留注
膝脛腳足,故兩膝脛至腳痛極僵挺,不能屈伸,用當歸拈痛湯祛其濕熱而病愈。
    3。遍身痛  《名醫(yī)類案》卷7:江應宿治休寧程群膏長子,十八歲,遍身疼痛,腳
膝腫大,體熱面赤。此風濕相搏也,與當歸拈痛湯二三服,熱退而愈。
    《續(xù)名醫(yī)類案》卷13:龔子才治張?zhí)兔刻礻幖幢樯硗慈珏F刺,已經(jīng)數(shù)年,左脈微
數(shù),右脈洪數(shù)。乃血虛有濕熱也,以當歸拈痛湯加生地、白芍、黃柏,去人參。數(shù)劑而愈。
    按語:前例之遍身疼痛,腳膝腫大,體熱面赤,為風濕相搏所致,故與當歸拈痛湯
祛風除濕而愈。后例之遍身痛乃血虛有濕熱所致,故用當歸拈痛湯以利濕清熱,祛風止
痛,又加人參、生地、白芍等補氣血,扶正氣,使數(shù)年之疾得以數(shù)劑而愈。
    [臨床報道]
    一、內科
    1。痹證  李氏用當歸拈痛湯加減治療濕熱痹50例。病程:2—10年,平均5。4年,
主癥:關節(jié)疼痛,痛不可近,甚至不能活動;關節(jié)局部灼熱紅腫,得冷則舒;顏面潮
紅,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洪數(shù)或濡數(shù);抗鏈“。”高于500U。藥用:茵陳
30g,白術、茯苓、豬苓各15g,澤瀉10g,羌活、防己、當歸各15g,升麻、黃芩各
10g,苦參、知母各15g,葛根20g,蒼術15g,甘草10g。日1劑,2次服,結果:痊愈
27例,臨床癥狀消失,抗“?!被炚#吩L未復發(fā);基本痊愈13例,臨床癥狀基
本消失,抗“?!被灲咏?;好轉7例,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抗“?!被炓嘹呄?br>降;無效3例,臨床癥狀及抗“0”化驗均無變化或惡化??傆行?4%L1j。郁氏等用
本方加減治療急性風濕熱2例,收到滿意療效。一例服藥20余劑,腫痛均消,行走自
如。血沉18mm/h(原為54mm/h)。觀察1周病愈出院,多次隨訪,健康如常。一例服
藥14劑,關節(jié)腫痛皆消,行走自如,心尖區(qū)雜音消失。血沉16mm/h(原第1小時
67mm,第--11,時115mm),抗“O”300U(原為800U)。觀察1周,痊愈出院。經(jīng)隨
訪2年未復發(fā)cx。徐氏用當歸拈痛湯加減治療濕熱痹24例,結果:治愈(關節(jié)紅腫熱
痛及全身癥狀消失,血沉正常,行走活動自如)u例,占45.8%;顯效(關節(jié)紅腫灼
熱消失,關節(jié)微痛,血沉正常)6例,占25%;有效(關節(jié)腫痛灼熱及全身癥狀有不同
程度改善,血沉有不同程度下降)5例,占20.8%;無效2例,占8.4%??傆行?br>91.6%。藥用:當歸12g,羌活12g,防風10g,豬苓15g,澤瀉20g,黃芩12g,葛根
15g,蒼白術各10g,苦參20g,知母12g,防己12g,蠶砂15g。熱盛去防風、白術,加
石膏、生地、銀花藤、桂枝;濕盛加萆蘚、苡仁、五加皮;四肢痛加威靈仙、桑枝;下
肢痛加牛膝、黃柏、黃芩;皮膚紅斑結節(jié)加丹皮、赤芍;發(fā)熱加柴胡;腫痛Et久加蜈
蚣、地龍;身體浮腫加麻黃、石膏l(xiāng)“。柴氏用本方加減治療肩周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
節(jié)炎;劉氏、包氏用本方加減治療風濕熱痹;尹氏用本方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
陳氏用本方治療風濕寒痛18)等均取得一定的療效。
    2.白塞氏綜合征  孫氏等用本方治療白塞氏綜合征24例,其中濕熱型14例,瘀
血型6例,寒濕型4例。外配熏洗藥物。結果:瘀血型與濕熱型效果較好,痊愈15例,
好轉3例,無效2例,有效率90%;寒濕型效較差,好轉2例,無效2例,有效率50%[9J。
  3.血尿  用當歸拈痛湯治療血尿53例,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5年。所有患者均
經(jīng)西醫(yī)檢查確診,全部病例均以血尿為主,鏡下血尿為紅細胞>5個以上/HP。藥用:
羌活、茵陳、黃芩、炙甘草、防風、豬苓、澤瀉、知母、當歸、升麻、葛根、苦參、蒲
公英、蒼術、白術。水煎服,日1劑,2次服。1—2周為1療程。結果:顯效(鏡下紅
細胞完全消失,或不超過5個以上/HP)30例,有效(肉眼血尿變?yōu)殓R下血尿,鏡下
血尿僅為治療前1/2)19例,無效(治療后紅細胞變化不明顯或加重)4例??傆行?3%(10~。
    4。深靜脈血栓形成  用當歸拈痛湯辨證治療深靜脈血栓形成26例。對同期治療36
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6例和對照組10例。治療組藥用當歸20g,川羌15g,防風
15g,升麻10g,豬苓20g,澤瀉15g,茵陳20g,黃芩15g,葛根10g,蒼術20g,白術
15g,苦參20g,白參15g,知母15g,甘草10g,日1劑,水煎溫服,早晚各1次。對
照組用注射用精制蝮蛇抗栓酶治療。以上兩組均3周為1療程。結果:痊愈(治療后癥
狀完全消失,追查3個月以上未見復發(fā)),治療組15例,對照組6例;顯效(局部癥狀
基本消失),治療組6例,對照組1例;好轉(癥狀好轉1/2以上),治療組3例,對照
組2例;無效(癥狀未見改善,或有加重),治療組2例,對照組1例??傆行剩褐?br>療組92。3%,對照組90%luj。
    5.痛風  夏氏等用本方加虎杖、油松節(jié)、宣木瓜、忍冬藤,治療痛風患者40例。
所有病人血尿酸均大于76mg%,伴痛風結石6例,患肢關節(jié)有痛風骨病變17例。結
果:痊愈7例,有效29例,無效4例。有效率達90%。療程最短20天,最長98天,
多數(shù)在33~40天。血尿酸恢復正常33例,其中最快2周,多數(shù)在3個月以上”2j。王
氏用本方加減治療濕熱下注之痛風有效L1”。
    6.其他  有報道用本方加減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末梢神經(jīng)炎、三叉神經(jīng)痛l”,”j、急
性腎小球腎炎、慢性結腸炎l”、盆腔炎u4l、創(chuàng)傷久潰不愈¨'2等均取得了滿意療效。
    二、婦科
    陰癢  凌氏用本方加減治療陰癢520例,其中濕熱下注型147人,占28.4%;肝
膽濕熱型255人,占49%;血虛濕熱型80人,占15.3%;陰虛濕熱型38人,占
7.3%。藥用:原方加黃柏、穿心蓮、水芹菜、仙人掌,隨證加減。外用苦參二黃湯
(苦參、大黃、白芷、青蒿、艾葉、黃連、桉樹葉)熏洗。結果:痊愈480例(外陰瘙
癢消失,陰道分泌物減少,白帶檢查正常,未發(fā)現(xiàn)滴蟲、霉菌,1年后隨訪未復發(fā)),
占92.3%;顯效38例(外陰瘙癢消失或減輕,白帶仍多,但檢查無異常發(fā)現(xiàn)),占
7.3%;無效2例<查白帶滴蟲、霉茵++),占0.4%??傆行?9.6%L1“。
    三、皮膚病
    1.神經(jīng)性皮炎  楊氏用當歸拈痛湯治療神經(jīng)性皮炎30例,病程最長21年,最短8
個月。所有病例均在湖南醫(yī)學院確診,用西藥治療效果不佳者。藥用蒼術10g,羌活
10g,苦參15g,防風10g,黃芩10g,知母10g,甘草6g,升麻6g,葛根12g,白術
10g,豬苓10g,茵陳10g,澤瀉10g,當歸10g,黨參10g,水煎服,日1劑,15天為1
療程。血熱重者去黨參、白術,加丹皮、紫草、生地;燥勝者去羌活、防風、黨參,加
首烏、棗仁。結果:隨訪1年,痊愈(癥狀消失,皮膚恢復正常)22例,占73.3%;
有效(全身癥狀減輕,皮膚損害范圍縮小)7例,占23.3%;無效(服藥工療程,癥狀
無減輕)1例,占0。3%L17J。
    2。膿皰瘡  用當歸拈痛湯加減治療膿皰瘡86例。藥用:當歸、羌活、防風、白
術、蒼術、知母、升麻、黨參各3—5g,苦參、黃芩、豬苓、澤瀉各5—10g,葛根、茵
陳各10—15g,甘草2—3g。日1劑,水煎,分早、晚服。第3次將藥渣煎水外洗患處。
皮疹初期去白術、黨參,加土茯苓、紫花地丁、野菊花、銀花各lOg;化膿期加白芷、
桔梗、皂刺3--5g;結痂期加地膚子、蟬蛻各3—5g。結果:86例全部治愈。全身癥狀
消失,皮疹初期服藥后水皰消退,不發(fā)展成膿瘡;或膿皰已成,破潰后結痂,不再發(fā)生
新的膿皰,膿痂經(jīng)1周左右脫落為治愈1183。曾氏等亦以本方加減治療膿皰瘡有效L1”。
    3.皮疹  龔氏用當歸拈痛湯加減治療濕疹47例,病程最長3年,最短5天;發(fā)于
頭面15例,全身7例,手背10例,下肢12例,陰囊3例;風熱型24例,濕熱型lO
例,血熱型8例,血虛風燥型5例。藥用:風熱型:當歸、防風各lOg,茵陳蒿12g,
升麻6g,苦參12g,黃芩lOg,葛根15g,知母lOg,澤瀉12g,生石膏30g,生地15g,
丹皮lOg,甘草3g。濕熱型:當歸、羌活、防風各lOg,升麻6g,葛根15g,苦參12g,
蒼術log,澤瀉、豬苓各12g,白術lOg,茵陳蒿12g,薏苡15g,厚樸lOg,赤小豆
15g,甘草6g。血熱型:當歸、羌活、防風、苦參各log,葛根15g,黃芩、蒼術、澤
瀉各lOg,升麻6g,紫草、槐花、地骨皮各lOg,甘草6g。血虛風燥型:當歸、防風、
白術、苦參各lOg,澤瀉12g,豬苓lOg,黨參12g,首烏、丹參、元參各15g,烏梢蛇
lOg,甘草6g。結果:痊愈(皮損完全消退,僅留暫時色素沉著,自覺癥狀?肖失,追訪
未復發(fā))38例,顯效(皮損大部分消退,無新的皮疹出現(xiàn),自覺癥狀基本消失)5例,
有效(皮損部分消失或減輕,時有瘙癢)2例,無效(皮損無變化)2例。總有效率
95.7%。服藥最少5例,最多32劑(20j。楊氏用本方加減治療濕熱型蕁麻疹和藥疹15
例,熱重加金銀花、蒲公英;濕重加薏苡仁、車前子、竹葉;有積滯加大黃。結果:痊
愈u例,好轉3例,無效1例L2”。胡氏用本方加減治療濕疹樣皮炎、瘙癢癥41例,
風重癢劇者加蜈蚣、烏梢蛇;濕重加革蘚、白鮮皮;熱重去蒼術、羌活,加蒲公英、銀
花藤;胃腸濕熱加黃連、魚腥草;氣血兩虛加黃芪、黨參、首烏、丹參;皮損嚴重者,
將藥渣煎水洗患處。結果:治愈13例,好轉2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0%[223。李
氏用本方治療慢性蕁麻疹30例也有效[23j。蘭氏亦用本方治療蕁麻疹取效[24J。
    4。臁瘡  李氏等用本方加減治療臁瘡工8例,若病變部位在太陽經(jīng),加羌活、防
風;陽明經(jīng)加升麻、白芷、葛根;少陽經(jīng)加柴胡;厥陰經(jīng)加吳茱萸、川芎、青皮;太陰
經(jīng)加蒼術、白芍;少陰經(jīng)用獨活、細辛。局部常規(guī)換藥,適當加壓包扎。結果:痊愈
10例,好轉5例,無效3例(25j。王氏用加減當歸拈痛湯,辨證施治治療臁瘡13例。藥
用:當歸20g,茵陳、葛根各30g,黃柏、苦參、連翹、豬苓各12g,炒蒼術、防風、
羌活、知母各lOg,木瓜25g,升麻3g。水煎。分2—3次溫服,日1劑。若氣虛加黃芪
15g,黨參12g;腎虧加熟地、山萸肉各12g;筋骨萎軟加懷牛膝12g,虎脛骨lOg。結
果:其中6例初期患者,平均服藥15劑皆痊愈;7例中期患者,平均服藥23劑,6例
痊愈,1例好轉(26l。曾氏、王氏也曾用本方治療臁瘡的驗案報道(27,14j。
    5.其他  肖氏用當歸拈痛湯加減治療皮膚結節(jié)性紅斑2例,一例服藥25劑,一例
35劑,皆獲痊愈(28j。還有用本方治療雙下肢紫癜、扁平疣等(29,303。
    [附方]  宣痹湯(《溫病條辨》卷1)  防己五錢(15g)  杏仁五錢(15g)  滑石五
錢(15g)  連翹三錢(9g)  山梔三錢(9g)  薏苡仁五錢(15g)  半夏三錢(9g)
晚蠶砂三錢(9g)  赤小豆皮三錢(9g)乃五谷中之赤小豆,味酸肉赤,冷水浸取皮用。水八
杯,煮取三杯,分溫三服。痛甚者加片子姜黃二錢(6g),海桐皮三錢(9g)。功用:清
熱祛濕,通絡止痛。主治:濕熱蘊于經(jīng)絡,寒戰(zhàn)熱熾,骨節(jié)煩疼,面目萎黃,舌色灰滯等。
    《溫病條辨》有兩首宣痹湯,一首見于卷1上焦篇,由枇杷葉二錢,郁金一錢五分,
射干一錢,白通草一錢,香豆豉一錢五分組成,主治太陰濕溫,氣分痹郁而噦者;一首
見于卷2中焦篇,即本方。本方雖載于《溫病條辨》,實則來源于《臨證指南醫(yī)案》,只
是葉氏未出方名?!杜R證指南醫(yī)案》卷5:“徐,溫瘧初愈,驟進濁膩食物,濕聚熱蒸,
蘊于經(jīng)絡,寒戰(zhàn)熱熾,骨骱煩疼,舌起灰滯之形,面目痿黃色,顯然濕熱為痹。仲景謂
濕家忌投發(fā)汗者,恐陽傷變病。蓋濕邪重著,汗之不卻,是苦味辛通為要耳。防己、杏
仁、滑石、醋炒半夏、連翹、山梔、苡仁、野赤豆皮”。二方中只一味藥之差,主治亦
相同。方中防己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為君藥;滑石、薏苡仁甘寒淡滲,助君藥清熱利
濕之功,杏仁宣肺利氣,使氣化濕亦化,共為臣藥;蠶砂、半夏、赤小豆皮除濕化濁;
連翹、梔子清泄郁熱,共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祛濕,通絡止痛之功。痛甚加片
子姜黃、海桐皮以宣絡而止痛。本方為苦辛通法,可使?jié)耢顭崆澹?jīng)絡宣通,則痹痛自
愈,故名“宣痹湯”。當歸拈痛湯與宣痹湯均為治療濕熱痹證之常用方。前者利濕清熱
之中兼能疏風,故主治濕熱痹見有風濕表證者;后者利濕與清熱并重,故主治濕熱痹而不兼風邪者。
附方;蠶矢湯      
晚蠶砂9克生苡仁12克 大豆黃卷12克 陳木瓜9克姜川連6克 醋炒半夏3克 酒黃芩3克 通草3克 焦梔子6克 陳吳茱萸2克 
附方;宣痹湯      
組成;防已15克 杏仁15克 滑石15克 連翹9克 山梔子9克 薏苡仁15克 半夏9克 晚蠶砂9克 赤小豆9克    
1.痛甚者,加姜黃6克、海桐皮9克。
 主治:濕熱蘊于經(jīng)絡,寒戰(zhàn)熱熾,骨節(jié)煩疼,面目萎黃,舌色灰滯 等。
 《溫病條辨》有兩首宣痹湯,一首見于卷1上焦篇,由枇杷葉二錢,郁金一錢五分,
射干一錢,白通草一錢,香豆豉一錢五分組成,主治太陰濕溫,氣分痹郁而噦者;一首
見于卷2中焦篇,即本方。本方雖載于《溫病條辨》,實則來源于《臨證指南醫(yī)案》,只
是葉氏未出方名?!杜R證指南醫(yī)案》卷5:“徐,溫瘧初愈,驟進濁膩食物,濕聚熱蒸,
蘊于經(jīng)絡,寒戰(zhàn)熱熾,骨骱煩疼,舌起灰滯之形,面目痿黃色,顯然濕熱為痹。仲景謂
濕家忌投發(fā)汗者,恐陽傷變病。蓋濕邪重著,汗之不卻,是苦味辛通為要耳。防己、杏
仁、滑石、醋炒半夏、連翹、山梔、苡仁、野赤豆皮”。二方中只一味藥之差,主治亦
相同。方中防己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為君藥;滑石、薏苡仁甘寒淡滲,助君藥清熱利
濕之功,杏仁宣肺利氣,使氣化濕亦化,共為臣藥;蠶砂、半夏、赤小豆皮除濕化濁;
連翹、梔子清泄郁熱,共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祛濕,通絡止痛之功。痛甚加片
子姜黃、海桐皮以宣絡而止痛。本方為苦辛通法,可使?jié)耢顭崆?,?jīng)絡宣通,則痹痛自
愈,故名“宣痹湯”。當歸拈痛湯與宣痹湯均為治療濕熱痹證之常用方。前者利濕清熱
之中兼能疏風,故主治濕熱痹見有風濕表證者;后者利濕與清熱并重,故主治濕熱痹而不兼風邪者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