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駐兵代郡時,任務(wù)是抵御匈奴。但他卻并不打仗,而是忙于抓伙食:每日錘死幾頭牛,給軍士吃,像個后勤主任。還建立了軍用農(nóng)貿(mào)市場,向老百姓收地攤費,以供養(yǎng)軍隊。但他命令士兵不許與匈奴接戰(zhàn)。戰(zhàn)士們都說:“李主任是個怯夫也!” 朝廷看他一點都不會打仗,就把他撤職了,另派能打仗的將領(lǐng)去,終于送死了很多人。 于是朝廷又讓李牧重新出山,李牧說:“出山可以,但我必須還像從前老樣子。”朝廷說:“好吧好吧!”于是,李牧又跑到前線去錘牛和收地攤費。大家都說,這個怯懦的后勤主任又回來了。 經(jīng)過休養(yǎng),李牧看看條件成熟了,于是挑選出戰(zhàn)車一千三百輛,好馬一萬三千匹,力能破敵擒將的勇士五萬人,胳膊粗的射手十萬人,一番奮戰(zhàn),殺得匈奴人仰馬翻。史書上說:“大破殺匈奴十余萬騎”,可以算是殺人盈野了。低沉的秋風(fēng)嗚咽著,滿地的殘骸斷肢使李牧的心中一片憮然。但現(xiàn)實就是這樣殘酷的,“為什么”的問題還是交給哲學(xué)家去處理吧。 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近趙境一步。 公元前233年,李牧奉趙王遷命令前來抗擊西邊的秦人。 李牧的這近二十萬北軍,按劍荷戟,排成長隊,邁著雜沓的步伐,蜿蜒在河北大地上。頭頂上,一塊脊背隆起的云團,看見這些士兵一路向南,去趕赴國家的救亡。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將在未來幾年中失去生命。 李牧到達邯鄲以北的石家莊地區(qū),依托宜安等重要據(jù)點筑壘,與洶涌而來的秦軍對峙。李牧又拿出后勤主任的招術(shù),指揮大家加緊修筑工事,以誤導(dǎo)秦將桓齮?;庚t感到,李牧很可能是在仿效長平之戰(zhàn)中的廉頗,堅壁不戰(zhàn)、消耗秦軍。于是他微微一笑,決定分一部分兵力離開李牧所堅守的宜安,改去襲擊趙軍的另一個據(jù)點肥下(河北晉縣),引誘李牧出來救援肥下。只要趙軍一上路,秦軍就可以一擁而上,與之展開決戰(zhàn)。 桓齮的這種思路,用現(xiàn)代軍事理論講,叫做調(diào)動敵人,這大約是攻城不逞時誘敵出戰(zhàn)的必然選擇。 看見秦軍襲擊肥下,趙蔥提議派兵前往支援。李牧制止說:“敵攻而我救,是致于人(受敵人調(diào)動的意思),兵家所忌。” 于是趙牧拒絕支援肥下,而是按著軍事地圖分析道:“秦軍離開大本營,分兵襲擊我肥下,大本營必然空虛。我們?nèi)魞A巢而出,襲占秦軍大本營,則桓齮成了孤魂野鬼,不逞之徒,我們可以重創(chuàng)秦軍。” 趙軍的行動出乎秦軍意料,一舉占了秦軍在宜安城外的大本營。然后李立即分出左右兩翼,機動地迎擊從肥下方面撤回營救大本營的秦軍,在路途上展開激戰(zhàn)。 李牧的北方趙卒戰(zhàn)力悍猛,他們奮勇當(dāng)先,殺入敵陣,白刃翻飛。而且這些趙卒中含有較多騎兵,騎兵結(jié)隊沖鋒,氣勢磅礴,人畏其猛,莫敢對當(dāng)。經(jīng)過反復(fù)激戰(zhàn),秦軍大敗,近十萬秦軍盡被殲俘于宜安附近,史稱“大破之”,實乃秦軍百年戰(zhàn)史上的一次大傷亡。 喜訊傳到邯鄲,趙人同聲慶祝,趙王遷嘉獎李牧,封之為武安君。至此,戰(zhàn)國歷史上受封“武安君”者計有四人:張儀、蘇秦、白起、李牧。李牧挽狂瀾于既倒,豈不壯哉。 所謂“武安君”,就是一種封君,意思是“以武力安撫天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