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指迷茯苓丸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yī)方劑學.《中醫(yī)藥方精選網(wǎng)》和多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指迷茯苓丸 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方?!?br> 組成;半夏9克 茯苓6克 風化硝3克 枳殼3克 加減; 1. 用于臂痛或肢節(jié)腫痛,可加通絡活血之品,如桑枝、地龍等; 2.用治咳嗽痰稠時,可酌加海蛤殼、瓜蔞等。 [主治] 痰停中脘,流于經(jīng)絡。兩臂疼痛,手不能上舉,或左右時復轉(zhuǎn)移,或兩手 麻木,或四肢浮腫,舌苔白膩,脈沉細或弦滑等。 本方主治濕痰為病,以兩臂疼痛,舌苔白膩,脈沉細或弦滑為證治 要點。慢性支氣管炎,上肢血管性水腫等屬濕痰者,可加減用之。1.失眠 2.梅核氣 3.肢體痹痛 茯苓丸(治痰茯苓九) (《全生指迷方》,錄自《是齋百一選方》卷5) [異名] 茯苓丸(《婦人大全良方》卷3)、消痰茯苓丸(《仁齋直指方論》卷18)、指 迷茯苓丸(《玉機微義》卷4)、千金指迷丸(《醫(yī)學入門》卷7)、世傳茯苓丸(《證治準 繩.女科》卷2)、茯苓指迷丸(《不居集.上集》卷17)、指迷丸(《醫(y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 訣》卷41)。 [組成] 茯苓一兩(6g) 枳殼麩炒,去瓤半兩(3g) 半夏二兩(9g) 風化樸硝一 分(3g) [用法] 上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6g),以生姜 湯送下(現(xiàn)代用法:為末,姜汁糊丸,每服6g,姜湯或溫開水送下)。 [功用] 燥濕行氣,軟堅化痰。 [主治] 痰停中脘,流于經(jīng)絡。兩臂疼痛,手不能上舉,或左右時復轉(zhuǎn)移,或兩手 麻木,或四肢浮腫,舌苔白膩,脈沉細或弦滑等。 [病機分析] 本方所治兩臂疼痛,或四肢浮腫之證,乃痰停中脘,“滯于腸胃,流 于經(jīng)絡”(《徐大椿醫(yī)書全集.雜病證治》卷2)所致。四肢稟氣于脾,脾失運化,聚濕 生痰,痰飲流于四肢,則四肢疼痛,甚則浮腫。正如《是齋百一選方》卷5所論:“伏痰 在內(nèi),中脘停滯,脾氣不流行,上與氣搏,四肢屬脾,滯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鄙?br>苔白膩、脈沉細,乃濕痰內(nèi)阻之征。 、 [配伍意義] 本方主治痰停中脘,流于四肢之兩臂疼痛諸癥。治當燥濕行氣,軟堅 化痰。方以半夏燥濕化痰為君,以茯苓健脾滲濕化痰為臣,兩者合用,既消已成之痰, 又杜生痰之源。佐以枳殼理氣寬中,俾痰隨氣行,氣順則痰消;風化樸硝軟堅潤燥,使 結(jié)滯之伏痰消解而下泄。用生姜汁煮糊為丸,非但取其制半夏之毒,且可化痰散飲。諸 藥合用,共奏燥濕化痰之功,且作用較強,對其痰停中脘之證,用此方消痰潤下,確有 “潛消默運”之效。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主治濕痰為病,以兩臂疼痛,舌苔白膩,脈沉細或弦滑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用于臂痛或肢節(jié)腫痛,可加通絡活血之品,如桑枝、地龍等;用治咳 嗽痰稠時,可酌加海蛤殼、瓜蔞等。 3.慢性支氣管炎,上肢血管性水腫等屬濕痰者,可加減用之。 [使用注意] 本方不僅化痰之力較強,且能攻下痰結(jié),應中病即止,虛人慎用。 [源流發(fā)展] 古今醫(yī)書所載名茯苓丸者多達50余首。其中,凡屬治痰之方,多伍 用半夏、茯苓、枳殼(或枳實)?!夺t(yī)心方》卷22引(/b品方》之茯苓丸,是文獻記載 最早者。此方將參、苓、術(shù)、草等補氣健脾之品與夏、枳祛痰行氣之物相伍,確為后世 所尊崇的治痰當理脾之法。諸多治痰之劑,皆用茯苓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 溯其組方之源,似出自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湯。是方雖主治嘔、悸,但究其病因當屬 痰飲為患。方中半夏燥濕化痰,茯苓健脾滲濕、寧心安神,對后世治痰諸方影響頗深。 本方即在此基礎上,另人枳殼以增行氣之力,使氣順則痰消;風化樸硝軟堅潤燥,以助 其消痰飲;用生姜自然汁糊丸,生姜湯調(diào)下。其后,二陳湯易枳殼而為陳皮,既助半夏 行氣,又合茯苓滲濕健脾,遂成主治濕痰之基礎方。然本方伍用芒硝治痰停中脘之證, 實為獨具匠心。但其配伍之旨,仍不失仲師“甘遂半夏湯”之意。甘遂半夏湯主治 留飲,遠較本方為重,故一者用甘遂,一者用風化樸硝,均屬瀉下之品,為治痰之典范。 [疑難闡釋] 1.關于本方方源 《方劑學》統(tǒng)編教材5版認為是《是齋百一選方》引《全生指迷 奶,而其他教材認為出自《婦人大全良方》、《玉機微義》、《醫(yī)學人r1)等,但年代較 早者,為《是齋百一選方》、《全生指迷方》和《婦人大全良方》。三者皆為宋代刊行之 書??纪踬L《全生指迷方》刊于12世紀初,明代以后原書失傳,系撰《四庫全書》時 自《永樂大典》輯出改編而成。王謬《是齋百一選方》刊于1196年。陳自明《婦人大 全良方》刊于1237年,晚于上述兩書。故似以《是齋百一選方》引《全生指迷方》之說為是。 2.關于本方主治證 本方主治痰停中脘,為古今醫(yī)家所共識,但以其人“臂痛” 為主,未見其他痰證之候,遂令后人費解。究本方臂痛之因,多數(shù)醫(yī)家認為屬痰停中 脘,上攻于臂所致。因四肢皆稟氣于脾,脾濕生痰,痰流于四肢,故見四肢疼痛。喻昌 指出:“四肢屬脾,脾滯而氣不行,故上行攻臂”(《醫(yī)門法律》卷5)。然僅憑兩臂疼痛, 尚難定為痰停中脘之證?!耙苑綔y證”,方中半夏、茯苓等皆為治痰之常用藥,尤其本方 重用半夏為君,故以之治痰證,言之成理。當然,臨證尚應見舌苔白膩、,脈弦滑等。 3.關于方中的風化樸硝 本方為治痰之劑,方中佐人風化樸硝,為瀉下軟堅之品, 用于痰停中脘,頗具特色,實開軟堅瀉下與祛痰之品相伍之先河。因本方主治痰停中 脘,上攻于臂之臂痛。痰停于中脘,流注肢節(jié),就非一般化痰藥所能及。故人咸寒軟堅 之風化樸硝,取其消痰破結(jié),既蕩滌中脘之伏痰,又消除肢臂之流痰,使源流皆清,并 寓上行緩消之意。《本草綱目。金石部》卷u云:“風化硝甘緩輕浮,故治上焦心肺痰熱, 而不泄利?!?nbsp; . [方論選錄] 1.吳昆:“中脘停痰伏飲者,此方主之。半夏燥濕,茯苓滲濕,濕去則飲不生;枳 殼削堅,化硝軟堅,堅去則痰不固?!?《醫(yī)方考》卷2) 2。喻昌:“本治臂痛,其《指迷方》中云,有人臂痛不能舉,手足或左右時復轉(zhuǎn)移, 由伏痰在內(nèi),中脘停滯,脾氣不流行,上與氣搏。四肢屬脾,脾滯而氣不下,故上行攻 臂,其脈沉細者是也。后人為此臂痛,乃痰證也,但治痰而臂痛自止。乃婦人產(chǎn)后發(fā) 喘,四肢浮腫者,用此而愈。”(《醫(yī)門法律》卷5) 3??虑伲骸疤碉嬛荆运?。水人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此自陽人陰也; 脾氣散精,上歸于肺,此地氣上升也;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是天氣下降也;水精四 布,五經(jīng)并行,是水人于經(jīng),而血乃成也。若陰陽不和,清濁相干,胃氣亂于中,脾氣 艱于升,肺氣滯于降,而痰飲隨作矣。痰與飲同源,而有陰陽之別。陽盛陰虛,則水氣 凝而為痰;陰盛陽虛,則水氣溢而為飲。除痰者,降氣清火,是治其標;補陰利水,是 治其本也。滌飲者,降氣燥濕,是治其標;溫腎利水,是治其本也。此方欲兼兩者合而 治之,半夏燥濕,茯苓滲濕,風硝軟堅,枳殼利氣,別于二陳之甘緩,遠于礞石之峻 悍,亦平胃之劑耳!”(錄自《古今名醫(yī)方論》卷4) 4.汪昂:“此足太陰、陽明藥也。半夏燥濕,茯苓滲水,枳殼行氣,化硝軟堅,生 姜制半夏之毒而除痰,使痰行氣通,臂痛自止矣。”(《醫(yī)方集解。除痰之劑》) 5。徐大椿:“伏痰留飲,滯于腸胃,流于經(jīng)絡,故癱瘓不舉,四肢麻痹焉。茯苓滲 濕以消留飲,半夏燥濕以利伏痰;風化硝滌經(jīng)府之熱結(jié),俾痰從腸胃而下;江枳殼破絡 中滯氣,使痰由氣化而消。蓋氣化痰消,則脾得為胃行津液于四旁也。為丸為湯俱用竹 瀝、姜汁,總使得力于化痰飲,行經(jīng)絡以滋榮也。夫痰飲既消,則經(jīng)氣條暢而絡氣融 和,癱瘓無不舉,肢麻無不瘳矣。此行經(jīng)化痰之劑,為搜滌痰飲之端方?!?《徐大椿醫(yī) 書全集。雜病證治》卷2) 6.張秉成:“夫痰之為病,在腑者易治,在臟者難醫(yī),在絡者更難搜剔。四肢者皆 稟氣于脾,若脾病不能運化,則痰停中脘,充溢四肢,有自來矣。治之者,當乘其正氣 未虛之時而攻擊之,使脘中之痰,去而不留,然后脾復其健運之職,則絡中之痰,自可 還之于腑,潛消默運,以成其功。故方中以半夏化其痰,茯苓行其濕,枳殼破其氣,而 以姜汁開之,芒硝下之,用法之周到,佐使之得宜,其痰有不去者乎?如病甚而絡中之 痰不除者,則可以控涎丹參酌用之可也?!?《成方便讀》卷3) 7。張山雷:“此方為中有留飲,而經(jīng)隧不利者立法0蕩滌其垢膩,則機軸自靈, 絡脈流利。本非專治肢節(jié)痹著之病,乃為治痹痛者,別開一條門徑。(《中風斟詮》卷3) [評議] 諸家均闡明茯苓丸之病機為中脘停痰伏飲,唯其詳略各異;對其各藥配伍 意義論述頗相類似。柯氏指出此方祛痰之力介于二陳湯、礞石滾痰丸之間,符合醫(yī)理, 亦為臨床證實。張氏謂“病甚而絡中之痰不除者,則可以控涎丹參酌用之”,提示病甚 非本方藥力可及,此說較為中肯。 [驗案舉例] 1.失眠 《河北中醫(yī)》(1984,4:47):某女,38歲。自訴夜不能寐半月余,服西藥 安定等罔效,近日加重,一夜只睡2—3小時,癥見口干FI苦,五心煩熱,溲赤便干, 胸腹?jié)M悶,不能進食,食人即葉?;颊咝误w豐腴,語聲高亢,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 數(shù)。先用清化痰熱之溫膽湯,服后不效,改為指迷茯苓丸加減:茯苓15g,枳殼12g, 半夏9g,芒硝9g,竹茹12g,黃芩12g,石菖蒲12g,炒棗仁12g,澤瀉9g,生姜3片。 進2劑后,睡眠較前好轉(zhuǎn)(一夜可睡4--5小時),效不更方,繼進3劑而愈。 按語:此案素體豐腴,多痰多飲,停于胸膈中脘,久而化熱,痰熱積于中脘,上擾 心神,故不能眠。取本方祛中脘之痰,加黃芩、竹茹清化痰熱,石菖蒲開心竅,炒棗仁 養(yǎng)心安神。配伍得當,恰合病機,故收效滿意。 2.梅核氣 ((四川中醫(yī)》(1984,4:48):某女,36歲。咽嗌不適,如物堵塞,咯之 不出,咽之不下,病已半年。經(jīng)耳鼻喉科檢查無異常。查患者咽喉不紅不腫,無贅生 物。脈滑,苔白,診斷為“梅核氣”。方投指迷茯苓丸。患者服藥10劑后病瘥。 按語:梅核氣的病機是痰滯氣郁,結(jié)于咽喉。指迷茯苓丸中法半夏和生姜燥濕化 痰;茯苓淡滲利濕,濕去則痰化;枳殼疏理氣滯,氣順則痰除;芒硝潤下軟堅,潤下則 痰降,軟堅則痰消。故用于痰滯氣郁之梅核氣甚為合拍。 3.肢體痹痛 《新中醫(yī)》(1984,9:16):某女,43歲。患者肢體肌肉內(nèi)針刺樣游走 灼熱痛已70余天。緣由遷怒起病致胃脘疼痛大作,次日胃痛止,肢體疼痛灼熱走注, 手不可近。逐日加劇,步履艱難,甚則卒暴昏厥,其狀目瞪上視,口呆不語,四肢拘 急,項強,不嘔,經(jīng)治無效來診。癥見面色萎黃,肢體痛楚、重著難忍,舌質(zhì)暗紅,苔 薄黃,脈沉細。診為痰氣郁結(jié),痰濁滯留肌膚0處方:風化硝、茯苓各15g,法半夏、 枳實各9g,石菖蒲1.5g,郁金4.5g,海蛤殼12g。服藥3劑后,肢體肌肉刺痛灼熱大 減,10劑后肢體疼痛消失,諸癥悉除。 . 按語:此例肢體痹痛乃因郁怒傷肝,令脾氣不運,脾滯則氣不得行,故中脘攻沖作 痛,水津不布, “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肢體拘急項強系痰濕阻于經(jīng)絡隧道之中的表 現(xiàn)。痰隨氣動,故時卒暴昏仆,目瞪口呆,重用風化硝通其腑以折其逆,加海蛤殼清肺 金以疏通水道,痰濁得除,氣機通暢,則結(jié)聚可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