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zhì)。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cè)重于寫景,借景抒情。賦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幾個階段:最早出現(xiàn)于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 “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 “辭賦”;魏晉以后,日益向駢對方向發(fā)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zhuǎn)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曹植的《洛神賦》、宋玉的《高唐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至以中國古代十大名賦,則有不同的版本,排名順序也不同,不外乎以下各篇的不同組合: 曹植《洛神賦》、司馬相如《長門賦》/《美人賦》、張衡《二京賦》、宋玉《高唐賦》、 杜牧《阿房宮賦》、歐陽修《秋聲賦》、袁枚《秋蘭賦》、蘇軾《前赤壁賦》、陸機《文賦》、謝莊《月賦》、庾信《哀江南賦》、呂蒙正《寒窯賦》。 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其中不乏許多優(yōu)質(zhì)的詩詞歌賦,特別是中國古代十大名賦,更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平時我們常見的大多是詩詞,而賦卻很少人知道,但其實在我國古代,賦也是深受追捧,特別是在唐漢時期也涌現(xiàn)了不少大家作品。 ~~~~~~~~~ 千古奇文《寒窯賦》2022-05-25 《寒窯賦》,又名《破窯賦》、《勸世章》,是北宋賢宰相呂蒙正的作品(存疑),呂蒙正曾任當時太子(即位后為宋真宗)的太子太傅,這篇文章呂蒙正為了勸誡太子而創(chuàng)作的。 呂蒙正自述從貧苦到富貴的經(jīng)歷,并列舉了歷史上諸多名人的起伏命運,來說明一種自然循環(huán)的人生思想。此文文字通俗易懂,但是義理深刻,與《增廣賢文》里面的內(nèi)容、形式都很接近,宋史有關(guān)資料也有相關(guān)記載。 ~~~~~~~~~ 《寒窯賦》原文蓋聞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 蜈蚣百足,行不如蛇; 雄雞兩翼,飛不如鴉。 馬有千里之能,非人力不能自往; 人有凌云之志,非時運不能自通。 文章蓋世,孔子厄于陳邦; 武略超群,姜公釣于渭水。 顏淵命短,原非兇惡之徒; 盜跖延年,豈是善良之輩? 堯舜圣明,卻生不肖之子; 瞽鯀愚頑,反有大孝之男。 張良原是布衣,蕭何曾為縣吏。 晏子無五尺之軀,封為齊國宰相; 孔明無縛雞之力,拜作蜀漢軍師。 霸王英雄,難免烏江自刎; 漢王柔弱,竟有江山萬里。 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 馮唐有安邦之志,一生不遇。 韓信未遇,乞食瓢母,受辱跨下,及至運通,腰系三齊之??; 白起受命,統(tǒng)兵百萬,坑滅趙卒,一旦時衰,死于陰人之手。 是故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 滿腹經(jīng)綸,皓首仍居深山。 青樓女子,時來配作夫人; 深閨嬌娥,運退反為娼妓。 窈窕淑女,卻招愚莽之夫; 俊秀才郎,反配粗丑之婦。 蛟龍無雨,潛身魚鱉之中; 君子失時,拱手小人之下。 衣敝缊袍,常存禮儀之容; 面帶憂愁,每抱懷安之量。 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 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 初貧君子,已成天然骨格; 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 有先貧而后富,有老壯而少衰。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 地不得時,草木不生; 水不得時,風浪不平; 人不得時,利運不通。 注福注祿,命里已安排定,富貴誰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豈能為卿為相? 昔居洛陽,日乞僧食,夜宿寒窯。思衣則不能遮其體,思食則不能飽其饑。夏日求瓜,失足矮墻之下;冬日取暖,廢襟爐火之中。上人憎,下人厭,人道吾賤也。非吾賤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今在朝堂,官至極品,位居三公。鞠躬一人之下,列職萬人之上。擁撻百僚之杖,握斬鄙吝之劍。思衣則有綾羅綢緞,思食則有山珍海味。出則有虎將相隨,入則有佳人臨側(cè)。上人趨,下人羨,人道吾貴也。非吾貴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恃,貧賤不可盡欺。聽由天地循環(huán),周而復始焉。 ~~~~~ 中國古代十大名賦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zhì)。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cè)重于寫景,借景抒情。 至以中國古代十大名賦,則有不同的版本,排名順序也不同,不外乎以下各篇的不同組合: 曹植《洛神賦》、司馬相如《長門賦》、張衡《二京賦》、宋玉《高唐賦》、杜牧《阿房宮賦》、歐陽修《秋聲賦》、袁枚《秋蘭賦》、蘇軾《前赤壁賦》、陸機《文賦》、謝莊《月賦》、庾信《哀江南賦》、呂蒙正《寒窯賦》。 01、宋玉《高唐賦》《高唐賦》是戰(zhàn)國末期辭賦家宋玉,創(chuàng)作的一首賦。在序言中,這篇賦寫了楚王與神女在巫山對話相遇的故事。 正文分六段,第一段寫雨后新晴而百川匯集時水勢奔騰澎湃之狀;第二段寫山中草木繁茂興旺,風吹枝條發(fā)出悲鳴聲宛如音樂,打動了各種人的心弦;第三段寫登山遠望,所見山勢高峻險惡,巖石崎嶇參差,山高穴深,怪石嶙岣,動人心魄;第四段寫登上高唐觀之側(cè)可見迥然不同的景象:芳草叢生,眾鳥和鳴,一些術(shù)士仙人正在聚會祈禱;第五段寫楚王奏樂畋獵的盛況;最后一段指出楚王如能進用賢才,就會精神通暢,延年益壽,不必去與神女相會。全賦辭釆瑰麗,鋪陳排比,刻意形容,句法多變化,行文氣勢貫通,通過夸張描寫給人一種壯美感,讀起來瑯瑯上口。 02、司馬相如《長門賦》《長門賦》最早見于南朝梁蕭統(tǒng)編輯的《昭明文選》。據(jù)序說,這是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受漢武帝在位時的皇后陳阿嬌的委托所作的騷體賦。 作品以一個受到冷遇的嬪妃口吻寫成:君主許諾朝往而暮來,可是天色將晚,還不見幸臨。她獨自徘徊,對愛的期盼與失落充滿心中。她登上蘭臺遙望其行蹤,唯見浮云四塞,天日窈冥。雷聲震響,她以為是君主的車輦,卻只見風卷帷幄。此賦以景寫情,情景交融,表現(xiàn)陳皇后被遺棄后苦悶和抑郁的心情,藝術(shù)表現(xiàn)上反復重疊,表達女性感情極其細膩,是一篇優(yōu)秀的騷體賦。 03、張衡《二京賦》《二京賦》是東漢時期張衡的代表作,《二京賦》包括《西京賦》和《東京賦》。二京是指漢代西京的長安和東京的洛陽。《二京賦》因為結(jié)構(gòu)嚴謹嚴謹,被大多數(shù)人認為是漢賦中的精品。 04、曹植《洛神賦》《洛神賦》是三國時期曹植創(chuàng)作的一首著名的辭賦,這部辭賦虛構(gòu)了作者與洛神的相遇、熱戀。洛神的形象是絕美的,人與神之間的愛是朦朧而模糊的,但由于人與神的不同而無法結(jié)合。最后,它表達了無限的悲傷和沮喪。 全篇大致可分為六段:第一段寫作者從洛陽回封地時,在恍惚之際看到洛神佇立山崖;第二段寫洛神容儀服飾之美;第三段寫作者愛慕洛神既識禮儀又善言辭,雖相互贈答,但擔心遇合受阻;第四段寫洛神為“君王”之誠所感后將來而未至的情狀和舉動;第五段寫洛神來臨扈從之多,終以人神道殊,含恨離去;第六段寫洛神去后作者對顧望思慕不忍離去的深情。全賦辭采華美,描寫細膩,想象豐富,情思綣繾,若有寄托。 05、陸機《文賦》《文賦》是晉代陸機創(chuàng)作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這篇著作的賦序說明了陸機創(chuàng)作這個著作的原因和意圖,他指出了“意不稱物,文不逮意”的困惑,他認為可以通過借鑒前人的經(jīng)驗來認識文字,但主要還是靠個人實踐和探索。 06、謝莊《月賦》《月賦》是南朝宋辭賦家謝莊所寫的一篇文章,它通過假設曹植與王粲月夜吟游的故事,描寫了月夜清麗的景色以及沐浴在月光當中的人們的種種情思,在敘事中透出怨遙傷遠之意,從而使敘事與抒情緊密結(jié)合起來。 在寫作上多用側(cè)面渲染、烘托的手法,中間又穿插神話、典故以及歷史傳說,更深化了月的歷史背景的文化意義。句式以駢偶為主,又雜以散句,顯得整齊而富有變化。全賦寫月神采飛動,用筆柔和細膩,風格清雅秀美,讀來詩意盎然。特別是篇末所系兩詩,一詠明月,一詠落月,感嘆歲月流逝,再致怨遙傷遠之意,情思綿邈,韻味悠長,既總結(jié)全篇,又與篇首“沉吟齊章,殷勤陳篇”相呼應,反映了此賦結(jié)構(gòu)的精巧完整,并昭示南朝賦在總體上走向詩化的趨勢。 07、杜牧《阿房宮賦》唐代作家杜牧創(chuàng)作了一篇賦作就是《阿房宮賦》。文章通過對阿房宮的建設和破壞的描寫,生動地總結(jié)了秦朝統(tǒng)治者的歷史教訓,對唐朝統(tǒng)治者發(fā)出了警告,表現(xiàn)了一個憂國憂民、救世脫俗的正直文人的情懷。 全文運用了想像、比喻與夸張等手法以及描寫、鋪排與議論等方式,駢散結(jié)合,錯落有致。文章語言精練,工整而不堆砌,富麗而不浮華,氣勢雄健,風格豪放。 08、歐陽修《秋聲賦》《秋聲賦》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辭賦作品。此賦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雖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艱難,故心情苦悶,乃以“悲秋”為主題,抒發(fā)人生的苦悶與感嘆。 全文以“秋聲”為引子,抒發(fā)草木被風摧折的悲涼,延及更容易被憂愁困思所侵襲的人,感嘆“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對人生不易的體悟。全文立意新穎,語言清麗,章法多變,熔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為一爐,顯示出文賦自由揮灑的韻致。 09、袁枚《秋蘭賦》《秋蘭賦》是清代詩人袁枚的一首抒情詩。文章先寫蘭花的發(fā)現(xiàn),再寫蘭花,寫蘭花的情懷,然后作者搬進房間珍藏,襯托出蘭花的高貴品格;然后,積極謳歌蘭花的品質(zhì);最后,它以一首四言詩結(jié)束,包含了作者的感受。 這篇小賦作者通過對蘭花的描寫和歌頌,表達了他不同流俗、清高自持的處世思想。此賦以四六言為主,有駢賦之風,但還是文賦的筆法,靈動流暢。 10、蘇軾《赤壁賦》(前)《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一篇賦,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全賦在布局與結(jié)構(gòu)安排中映現(xiàn)了其獨特的藝術(shù)構(gòu)思,情韻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國文學上有著很高的文學地位,并對之后的賦、散文、詩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11、呂蒙正《寒窯賦》《寒窯賦》,又名《破窯賦》、《勸世章》,是北宋賢宰相呂蒙正的作品(存疑),呂蒙正曾任當時太子(即位后為宋真宗)的太子太傅,這篇文章呂蒙正為了勸誡太子而創(chuàng)作的。 呂蒙正自述從貧苦到富貴的經(jīng)歷,并列舉了歷史上諸多名人的起伏命運,來說明一種自然循環(huán)的人生思想。此文文字通俗易懂,但是義理深刻,與《增廣賢文》里面的內(nèi)容、形式都很接近,宋史有關(guān)資料也有相關(guān)記載。 12、《哀江南賦》《哀江南賦》是中國南北朝文學家庾信創(chuàng)作的一篇賦。此賦主要是傷悼南朝梁的滅亡和哀嘆自己個人身世,陳述了梁朝的成敗興亡,以及侯景之亂和江陵之禍的前因后果,凝聚著作者對故國和人民遭受劫亂的哀傷。 全賦內(nèi)容豐富而深厚,文字凄婉而深刻,格律嚴整而略帶疏放,文筆流暢而親切感人,如實記錄了歷史的真相,具有史詩的規(guī)模和氣魄,故有“賦史”之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