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臨終依然放不下 湖南路262號賀子珍住宅 陳佩君 ![]() 湖南路262號,建造于1938年,原來的宅主是英商錦隆洋行的一位大股東,1954年,賀子珍居住于此。建國后,該宅的側面做過市委招待所,現為瑞金賓館分館的總統(tǒng)包房。 這幢花園洋房的結構是歐洲獨立式,外墻用粗石砌成,四周的墻砌得特別高,墻上裝有鐵絲網,假三層,磚木結構。花園里有一個小池塘,但是因為無人看管,池塘里的水已經枯竭。沿著這條道走下去,有一座小假山,小假山安置了一些磁鵝之類作為飾物,臺階上有零星的盆栽的紫藤。整個花園里還種植榆、梅、石榴等樹。院子右邊是一條弧線寬敞的私家車道。沿著弧線車道進入,才發(fā)現院子最深處,是一幢被樹蔭掩蔽的大宅子。 不知道是一種巧合,還是有意的安排,毛澤東是湖南人,而賀子珍卻是上海市湖南路262號的宅主。一條湖南路,好像厭倦了浮華掠影的聒噪,獨自靜臥一處,竟然沒有一輛車子愿意打擾這樣幽靜的環(huán)境。 湖南路262號,原來的宅主是英商錦隆洋行的一位大股東,1934年,汪偽政權中,漢奸周佛海購買下這幢花園洋房。日本人投降后,鄧小平和陳毅先后在此宅住過。不久,賀子珍回國后,原本想去北京落腳,但是一想到毛澤東與江青的事,她只能忍著傷痛,退還到上海。于是,陳毅騰出自己的住處,把湖南路262號讓給了賀子珍。 其實,賀子珍來到上海后身體一直沒有康復。1954年那年某日,偶爾從收音機里聽到毛澤東宣傳全國人大一屆一次開幕詞的聲音,竟然忘記結束要關收音機這個動作了,發(fā)呆、流淚,然后哭出聲,到最后神志不清,直等到收音機燒起來才被人發(fā)現她已昏暈過去。據其外孫女孔東梅回憶,這是癡情的外婆深情于外公,因突如其來的刺激而致使精神崩潰。不過,1959年那年,賀子珍還是有幸被安排見到了毛澤東。賀子珍見到毛澤東,除了流淚還是流淚,毛澤東為她遞過去一杯茶之后,溫和地說道,光哭不說話,離開后見不到了又想要說話??墒悄苷f什么呢?路是自己選的,沒有后悔藥。 在賀子珍生命中,最后七年是在上海華東醫(yī)院里度過的。1984年4月15日,李敏通宵達旦地守候在賀子珍身邊,沒過幾日,她從昏迷中突然醒來,握著她與毛澤東唯一的女兒李敏的手說:“我好好的,為什么要流淚呢?我已經看到你爸爸向我點頭微笑?!?/span> 其實這是回光反照。次日下午,賀子珍的脈搏越來越弱,最后心電圖沒有顯示,她,終于停止了心臟跳動。享年75歲。 氣派甚大的宅門,終年緊閉,厚重的深黑色鐵門,給人一種沉重而且不敢觸及之感。鐵門邊的墻上豎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湖南別墅”。一種放不下的情感,在這座別墅里深深埋藏了將近30年之久。但是,外人不容易知道,因為高高的圍墻擋住了里面的心情。深深的院子里,種植了毛澤東生前喜歡的梅花、榆樹、石榴等,孤身一人,還想著另外一個讓她放不下的人兒,這樣的女人,心里到底藏有多少重的情感? 從井岡山到延安蘇區(qū),她與毛澤東共同度過最艱苦的十年。然而,就在她與毛澤東在政治風雨中榮辱與共、在長征路上艱苦相依之中,她在延安窯洞“神秘失蹤”。 原來,賀子珍不喜歡史沫特萊,而史沫特萊也不喜歡賀子珍,他認為賀子珍不具備一個革命領袖的妻子的必要條件。毛澤東也曾經對賀子珍說:“你是鐵,我是鋼,碰到一起響叮當。”當毛澤東常常去史沫特萊窯洞喝酒聊天,越來越感受到西方浪漫愛情的激情與溫柔時,毛澤東與賀子珍也隨之偏離了愛的軌道。賀子珍罵史沫特萊是挑動戰(zhàn)爭的肇事者。 但是,感情是一件很脆弱的瓷器。賀子珍已經不愿意再忍受偏離愛的軌道后的生活了。她決定離開傷心之處,去蘇聯療養(yǎng)一顆傷痕累累的心。經過一段痛苦的思考與斗爭,她決心要徹底改變自己,給自己一種新的生活。直直的秀發(fā)燙成當時蘇聯很流行的卷發(fā),漂亮的裙子,高跟皮鞋,再配上她原本就長得端莊娟秀的臉,很快贏得眾多同樣具備文化素養(yǎng)的異性青睞。 賀子珍絲毫沒有心動。在她的心里,只裝著一個人。除之以外,好像再也容納不了第二個人,仿佛毛澤東是她一生痛與快樂的全部。溫柔深深被她表面的剛強遮蔽得嚴嚴實實,與她奮斗了整整十年的毛澤東,竟然一點也不知情。 如同這幢花園洋房,幽深的庭院,只有耐著性子慢慢地走,才能看到院子的最深處有一幢被梧桐樹籠罩的大宅子。茂密的梧桐樹葉擋住了宅子的窗戶,仿佛擋住了賀子珍一顆脆弱的心。 整個庭院依舊如昨日。一顆曾經在井岡山到延安閃耀過的星,執(zhí)著地越過那高高的圍墻,尋找另一顆同樣閃耀過的星,尾后余下一縷溫柔的輕煙…… 配圖來源:網絡 鳴謝:陳佩君女士賜稿分享! ![]() 作者簡介: 陳佩君,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創(chuàng)作。詩、散文和小說均在《文學報》等報刊發(fā)表。2003年由北京文聯出版社出版詩集《行囊》。2008年獲上海市“五一文化“散文金獎,2008年獲北京文學文學散文三等獎。2017年長篇小說《弄堂深處有人家》由丹飛傳媒有限公司簽訂改編電視劇的合同。2016年由上海文匯出版社出版詩集《魔都咖啡》。2018年由上海文匯出版社出版長篇小說《無法剎車》。2020年獲得上海蘇州河公共藝術獎,并將獲獎的詩鐫刻于蘇州河公共空間。2021年一首《永不消失電波》的詩得到中共中央宣傳部推送。如今仍以創(chuàng)作為業(yè)余生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