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素的游記散文很吸引人,不僅有著優(yōu)美的文筆和流暢的節(jié)奏,還有著對歷史和人文的思索。《走著讀書》讓我雖然還沒有邁開腿,卻已經沉浸在素素描寫的一個個故事里?!陡手莅苏隆防镉忻匀说娘L景,《磧口歸來》里有黃河古鎮(zhèn)曾經的輝煌,《曠古之香》里有醇厚的汾酒……然而,讓我讀得最沉重的,還是《走近瑗琿》。“瑗琿的悲哀,是中國的悲哀,也是人類的悲哀。”在這個曾經震驚過世界的古城小院子里,收留了“中國歷史的一道永遠也愈合不了的傷口”。中學時代我讀的是文科,每每讀到尼布楚條約的時候,就忍不住對課本給出的答案迷惑不解。明明是中國打了勝仗,為什么還向俄國割讓了大片的領土?當然,對于答案我們是背得極熟的,絕不會給《尼布楚條約》打上不平等條約的標簽,但是在我心里,一直覺得這個條約分明就是不平等的。康熙二十五年,托爾布津被擊斃,俄軍傷亡慘重,雅克薩城指日可下。沙皇政府眼看情形不妙,“乞撤雅克薩之圍”。要知道,當時的清軍武器精良,八旗子弟的騎射功夫還沒有丟下,說是精兵強將一點都不為過。對俄國的用兵,勝利是在情理之中的。讓人意外的是條約的內容,中方將貝加爾湖與額爾古納河之間的領土很利索地劃給了俄國。談判期間,適逢準噶爾叛亂,或許康熙大帝大方“割讓”領土也有這個原因。當然,在我學習的歷史知識中,人家那不叫割讓,而是作為泱泱大國作出的“讓步”。按理說,以大清當時的軍事實力,即使雙線作戰(zhàn),也不帶怕的,何至于作出如此大的讓步?不可否認,康熙是清朝最偉大的皇帝,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在執(zhí)政初期,其實國內的形勢還是十分嚴峻的,少年時就挫敗權臣鰲拜,成年后平定三藩之亂,澎湖海戰(zhàn)統(tǒng)一臺灣,三征噶爾丹等,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chuàng)了康乾盛世的局面,有學者尊稱其為“千古一帝”“千年一帝”。即使好大喜功的孫子乾隆,為了不超過祖父的在位時間而選擇提前禪位,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或許正是因為康熙一生中的功績累累,所以人們無疑會對圣祖有所偏愛。在勝利的情況下簽訂的尼布楚條約,被稱為是一個外交平等的條約,并且為清王朝贏得了長達一百七十年的和平安寧。我國早在西漢時就發(fā)出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霸氣宣言,可是到了康熙這里,明明取得了大勝,卻很“慷慨”給敵人讓出了大片土地。西伯利亞及其以南以東本來都是中國的領土,在尼布楚條約之前,中國曾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廣闊的國家,在訂立尼布楚條約以后,俄國就取代中國成為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了。打了勝仗尚且作了“讓步”,“割讓”了大片領土,那么,愛新覺羅的子孫們在打了敗仗以后,簽下了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不知道是否會想到康熙大帝簽下的《尼布楚條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