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是常用解表藥。別名地熏、山菜、菇草、柴草,性味苦、微寒,歸肝、膽經(jīng)。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陽之功效。用于感冒發(fā)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郁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垂、月經(jīng)不調(diào)。 ![]() 小柴胡湯是治療半表半里的少陽證疾病要方,適用于多種發(fā)熱性感染疾患。 【適用證】 胸脅苦滿 或上腹部痞痛;或膽囊部明顯壓痛; 往來寒熱,發(fā)熱或低熱持續(xù); 心煩喜嘔吐,或嘔吐、口苦(內(nèi)熱),默默不欲飲食; 脈弦 【方劑構(gòu)成】 柴胡 30克, 黃芩 15克, 半夏 15克, 人參 15,甘草 15, 生姜 15 , 大棗 20克 柴胡過量服用可使血壓升高,惡心,水腫,少尿。小柴胡湯制好的有中成藥顆粒。 【應(yīng)用】 發(fā)熱性感染疾患療效是肯定的:呼吸道感染、膽道感染、泌尿系統(tǒng)感染、產(chǎn)后感染、敗血癥、肝炎等。退熱天數(shù)1-5天,平均3天。療程1-30天,平均15天。 2. 支氣管炎、胸膜炎、肺結(jié)核、腎炎、肝炎、皮膚病。長(zhǎng)谷氏用小柴胡湯合五苓散治療慢性腎炎(應(yīng)當(dāng)有小柴胡湯證的浮腫)。 小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可用于全身性紅斑狼瘡、慢性濕疹; 3.與小陷胸湯合方,稱為柴陷湯,治療咳嗽、痰黏,伴有胸脅苦滿及心下壓痛者,多用于呼吸道感染伴有消化道癥狀; 4.與半夏厚樸湯合方,稱為柴樸湯。用于胸悶脅痛、咽喉食道異物感、精神不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一般舌苔白膩,用于支氣管炎、哮喘、神經(jīng)癥; 5.與五苓散合方,稱為柴苓湯。用于小柴胡湯證伴見尿少、浮腫、口渴者,多見于腎炎、急性腸胃炎、傷暑、浮腫; 6.與平胃散合方,稱為柴平煎,用于小柴胡湯證伴見腹?jié)M、舌苔白膩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