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古羅馬的發(fā)展經歷了王政時期、共和時期和帝國時代三個階段,在后兩個階段的演化中,行省制度一直在其中以一條暗線的形式存在。從公元前509年開始,羅馬正式將王政廢除,繼而實現(xiàn)共和制,建立和著名的羅馬共和國。然后不斷對外擴張,進行疆土的開辟,所開辟的新疆域即成為了羅馬的“行省”。 最開始羅馬帝國和其行省之間是處于主奴的關系,而隨著羅馬帝國不斷的向前發(fā)展,行省在羅馬的國家運營中所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重,繼而越來越多的行省人被賦予羅馬人的權利。但在帝國的后期,在行省制度部分出現(xiàn)了嚴重的階級矛盾銳化、官員腐敗等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羅馬的解體。 本文即從羅馬帝國行省制度的演變、對帝國解體的推動作用出發(fā),從行省制度的角度對羅馬帝國的衰亡進行解析。
(一)共和時期的行省制度羅馬行省制度誕生于共和時期,在公元前364-前146年一百多年的時間內,羅馬帝國在對外征戰(zhàn)的過程中,獲得了西西里地區(qū)的統(tǒng)治權,繼而采用行省的模式對西西里進行管理。即羅馬行省制度的誕生,西西里也是羅馬帝國的第一個行省。在公元前227年前后,建立起了第二個行省——撒丁·科西嘉行省。羅馬外派的海外行省總督正式走馬上任,這就是羅馬行省制度正式確立的標志性事件。 在共和國時期中后期,羅馬也對行省制度進行了一部分改革試驗。——其一是,稅收制度改變,國家直接進行農業(yè)稅征收,代替原有的地方代繳。其二是,收回總督的軍權,以避免行省長官擅用職權,導致國家權力的分散。其三,凱撒制定了懲罰貪污的制度,懲治那些貪贓枉法的地方官員。 ![]() 凱撒大帝與埃及艷后(劇照) 共和時期的羅馬行省制度,是古羅馬在不斷對外進行軍事擴展的過程中形成的產物,保障了羅馬在不斷擴張領土的同時能夠對新領土有效管理,為羅馬帝國的統(tǒng)一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二)帝國前期的行省制度羅馬屋大維的獨裁統(tǒng)治,即象征著羅馬進入帝國時期。帝國前期的羅馬行省制度,主要是不斷完善過程。在帝國前期,共和時期的行省制度已經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比如,因為羅馬和行省之間的主奴關系,導致了大量奴隸起義的問題發(fā)生。又比如,北方外族的入侵事件,導致羅馬的社會經濟發(fā)展遭受到了巨大損失。 在此背景下,帝國為進一步鞏固自身的獨裁統(tǒng)治,屋大維將原來單一的行省,劃分為元首行省和元老院行省兩種不同的行省模式。其中元首行省采用國家元首直接任命總督的模式,而元老院行省則是有元老院任命總督進行管理。新征服的行省均劃分為元首行省,并進行駐軍管理,在很大的程度上實現(xiàn)了帝國前期行省的穩(wěn)定。 ![]() 屋大維將埃及變?yōu)榱_馬的一個行省 此外,屋大維還建立了一個以羅馬為中心的郵驛制度和公共驛道,以保障行省與中央之前的信息溝通便利。同時,在行省的稅收財政方面,屋大維還將共和時期的包稅制完全廢除,建立了以帝國統(tǒng)治為核心的人頭稅和土地稅。 羅馬帝國前期的行省制度,其展開了大量的改革,將行省居民具的地位拉升到了羅馬公民的地位,其屬于羅馬帝國行省制度中的一個重要改革,為整個羅馬的統(tǒng)治和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 (三)帝國后期的行省制度在羅馬帝國的后期,隨著北部外族入侵的不斷嚴重化,帝國既有的奴隸制度,也出現(xiàn)了的不符合時代發(fā)展需求的問題。隨著羅馬帝國的衰弱,相應的行省制度也走向了滅亡。到十四世紀,除了君士坦丁堡之外,羅馬帝國的所有行省已經全部喪失。最終,羅馬從西西里行省建立,到君士坦丁堡的淪陷,延續(xù)了1500多年的行省制度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在羅馬帝國的后期,其實也對行省制度展開過一定的改革。最為主要的就是,在戴克里先時期,基于其所秉持的分割理念,將羅馬帝國劃分為了四帝共治的模式,并且取消了帝國前期所實施的元首行省和元老院行省并行的模式,而是將原有的五十多個行省重新進行重新規(guī)劃,成為12個一級行政區(qū),在每個行政區(qū)下面再行劃分行省。這種方式下,羅馬帝國的行省達到了100多個。 ![]() 羅馬斗獸場(遺址) 從而,帝國內部的軍事權利和行政權,處于更加分化的情況??梢钥闯觯_馬帝國后期所實施上的行省制度,意在權力分化,并且弱化了宗主國和殖民地之間的界限。
(一)行省制度阻礙了行省城市發(fā)展帝國后期因為長期投入戰(zhàn)爭,導致財政情況十分嚴峻。為了避免欠稅費額的增加,羅馬選擇了讓行省城市中最富有的人來負責城市收稅工作。這樣的模式讓行省城市中的有產階級的承受了巨大的賦稅壓力,繼而在數量上不斷減少。這樣的情況下,導致行省城市的有產階級不斷的逃離城市到農村去生活,以回避高額的賦稅。 隨著行省城市中有產階級的不斷流失,行省城市也處于發(fā)展停滯,甚至是倒退中。在帝國前期因為賦予給行省城市高度自治,而帶來的城市繁榮景象相繼衰敗,行省中心城市的衰敗導致了整個行省的衰敗,而行省的衰敗則是進一步向上傳導,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羅馬帝國的衰敗。 ![]() 古羅馬廣場(遺址) 帝國后期行省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行省城市的發(fā)展。行省制度的失敗,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羅馬帝國的衰亡。 (二)行省制度推動了帝國政治分散性帝國后期的行省制度一方面阻礙了行省城市的發(fā)展,卻導致大量的有產階級進入農村,帶動了鄉(xiāng)村大莊園的興起。這些大莊園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了強烈的獨立性,也在政治層面進一步推動了羅馬帝國的解體。 在行省城市不斷衰敗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城市有產階級回到鄉(xiāng)村不問政事,開始建立屬于自己的大莊園,這些大莊園在經濟和政治上都處于高度獨立的狀態(tài)。并且發(fā)展為可以實現(xiàn)自給自足,且自成體系,完全是山高皇帝遠。 到羅馬帝國的后期,帝國想要對這些莊園進行管理,也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日漸松散的社會組織,導致了大量的農業(yè)稅賦的流失,加速了羅馬帝國的衰亡。大莊園既是帝國行省制度背景下所誕生的產物,同時也成為了加速帝國快速衰亡的助燃劑。 (三)行省制度催生了帝國貪污腐敗羅馬帝國后期行省制度所催生的貪污腐敗問題十分嚴重,給行省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在北方蠻族入侵時,居民對于抵御外敵的積極性很低,也從側面表現(xiàn)出了行省居民對于當時羅馬帝國統(tǒng)治的不滿。隨著帝國皇帝權利的不斷萎縮,行省中的官吏,無論大小都出現(xiàn)了嚴重的貪污問題,而皇帝則是因為后期碎片化劃分的100多個行省,在官員的監(jiān)督上顯得有心無力。 ![]() 凱撒(塑像):古羅馬最著名政治人物 越來越多的行省管理者通過貪污獲得的錢財,在帝國中的元老階級,對于市政的負擔完全擺脫,并且將貪污所得的不義之財直接轉嫁給其他階級,行省的居民對羅馬當局的不滿,已經不可調和。行省制度所催生的帝國貪污腐敗,對于羅馬帝國衰亡同樣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 (四)行省制度加劇了帝國階級分化羅馬帝國后期行省制度,要求行省的居民完全服從帝國的安排。但是高壓政策,導致了行省居民的強烈反抗。首先,帝國后期行省制度下的帝國強壓政策,激發(fā)了被統(tǒng)治層和統(tǒng)治層之間的矛盾。其實,加速了行省城市和行省鄉(xiāng)村之間的矛盾。 在羅馬帝國的后期,帝國政策其一方面繼續(xù)要求行省城市中的上層階級,去代替帝國征稅,賦稅壓力上不斷增大。行省城市只能將賦稅壓力都轉移到鄉(xiāng)村居民的身上,這又進一步激化了城市居民和鄉(xiāng)村居民之間的階級矛盾。 ![]() 刺殺凱撒(油畫) 后期行省制度還加劇了貴族官吏和一般居民之間的矛盾。在帝國后期,元老、部分騎士、行省官吏通過對行省的掠奪而大發(fā)橫財,其數量很少,但是卻斂聚了大量的財富,導致了富人越來越富,而窮人則是越來越窮。 在羅馬帝國的后期,在行省制度之下,整個羅馬帝國被劃分為富有的上層階級和貧困的下層階級兩個高度矛盾的階級,且越到后期情況越嚴重,增加了國家的不穩(wěn)定性,加速了帝國的滅亡。
在羅馬帝國的行省制度,雖然在帝國后期將行省人民的權利有所擴大,但是本質上的羅馬帝國與行省之間的主奴關系沒有變,導致行省的居民對于羅馬的國家認同度很低。而且各個行省處于彼此孤立、很少交流的狀態(tài),沒有形成文化共同體,更沒有國家凝聚力。 沒有國家認同,沒有文化凝聚,都是導致羅馬帝國面對蠻族侵略,一盤散沙、快速解體的重要因素。當然了,我們國家能夠傳承幾千年,也要歸功于強大的文化凝聚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