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絲子 雙子葉植物藥旋花科植物菟絲子、南方菟絲子、金燈藤等的種子。多寄生于豆科、菊科、藜科等草本植物上,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主要產(chǎn)于華北、華東、中南、西北及西南各省。9~10月采收成熟果實,可與寄主一同割下,曬干,打下種子,簸去雜質(zhì)。 ![]() 【別名】豆寄生、無根草、黃絲、金黃絲子、馬冷絲、巴錢天、黃鱔藤、菟兒絲、菟絲實、吐絲子、無娘藤米米、黃藤子、龍須子、蘿絲子、黃網(wǎng)子、黃蘿子、豆須子、纏龍子。 【性味】辛、甘,微溫。 【歸經(jīng)】肝經(jīng)、腎經(jīng)、脾經(jīng)。 【功效】補腎益精,養(yǎng)肝明目,健脾固胎。 【應(yīng)用】 1.腫瘤治療 本品用于腎陽虛及脾虛型腎癌、前列腺癌、食管癌、胃癌及血液系統(tǒng)腫瘤的治療。 腎癌:常配伍沙苑子、巴戟天、淫羊藿、巖柏、白毛藤、蛇莓等補腎及散結(jié)之品; 前列腺癌:常配伍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菟絲子、土茯苓、白毛藤、蟾皮等補腎溫陽及散結(jié)之品; 食管癌及胃癌:常配伍茯苓、山藥、黃芪、黨參、菝葜、藤梨根、半夏等健脾及散結(jié)之品; 血液系統(tǒng)腫瘤:常配伍當歸、制首烏、墨旱蓮等養(yǎng)血之品。 ![]() 2.其他應(yīng)用 (1)腰痛耳鳴、陽痿遺精:本品辛甘微溫,善入腎經(jīng),陰陽并補,溫腎壯陽與鹿茸、附子、枸杞子、巴戟天等配伍。 ![]() (2)頭目昏暗:本品與熟地黃、車前子、枸杞子配伍可滋腎養(yǎng)肝明目。 ![]() (3)脾虛食少,大便不實:可與石蓮子、茯苓、山藥、黃芪、黨參、白術(shù)同用。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陽強不痿及大便燥結(jié)者禁服。 ![]() 【文獻論述】 《本草匯言》:補腎養(yǎng)肝,溫脾助胃之藥也。但補而不峻,溫而不燥,故入腎經(jīng),虛可以補,實可以利,寒可以溫,熱可以涼,濕可以燥,燥可以潤。非若黃柏、知母,苦寒而不溫,有瀉腎經(jīng)之氣;非若肉桂、益智,辛熱而不涼,有動腎經(jīng)之燥。 《本草新編》:可以重用,亦可一味專用。遇心虛之人,日夜夢,精頻泄者,用菟絲子三兩,水十碗,煮汁三碗,分三服,早、午、晚各一服即止。且永不再遺。此乃心、肝、腎三經(jīng)齊病,水火兩虛所致。菟絲子正補心、肝、腎之圣藥,況又不雜之別味,則力尤專,所以能直入三經(jīng)以收全效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