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富,要穿娘家一條褲”,有的地方認為是農(nóng)村順口溜,有的地方認為是農(nóng)村俗語。 這條俗語,反映了農(nóng)村一些地方的民俗風情,也就是說,這種風俗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且不同地方還存在很大的差異性,以及變異性。因此,同樣是女兒穿娘家褲子,在不同的地方,卻反映在不同的農(nóng)村傳統(tǒng)習俗之中,形成各地不同的有趣風俗。 1、過三十六歲生日,娘家有給女兒送一條褲子的習俗我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農(nóng)村傳統(tǒng)民俗認為,十九歲、三十六歲、六十六歲是人生的一道大難關,又稱“關口”。 按照民間的說法,人們把三十六歲定為人生的“關口”,相傳是因為這些地區(qū),在三國時出現(xiàn)了兩個著名人物。一個是“雄姿英發(fā)”和“羽扇綸巾”的東吳周瑜,一個是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鳳雛先生龐統(tǒng)。周瑜三十六歲時病故,英年早逝;龐統(tǒng)三十六歲時,統(tǒng)兵西進蜀地,在雒縣遭遇埋伏,被亂箭射死,也是英年早逝。 這些地方的民間認為,這樣的英雄豪杰都過不了三十六歲這道坎,普通人就更難過這道關了。如此,三十六歲被民間認為是人生中的一道重要“關口”,人到三十六歲時,在生活和勞作中,要格外小心,不能到危險的地方去,也不能從事高風險的工作,以躲過這道“關口”。 這種說法,與民間“七十三”和“八十四”為老年人的兩道“關口”的說法是一樣的。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這種說法的來源,據(jù)說也是因為兩位圣人的去世年齡。被古人推為“至圣”的孔子七十三歲亡故,同樣被古人追認為“亞圣”的孟子八十四歲亡故。民間認為,兩位圣人都難逾越的年齡,百姓就更難度過了。因此,將“七十三”和“八十四”視為人生的兩道“關口”。 老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長江中下游這一廣大的區(qū)域內,不同地方,在能否過三十六歲生日上,有不同的民間風俗,有地方的做法,甚至與另一些地方的做法截然相反。 有的地方認為“三十六不提”。意思是說,三十六歲不但不能做生日,連這個歲數(shù)都不讓提及。如果非要說年齡時,也要往前少說一歲,即把三十六歲說成是三十五歲,或者往后多說一歲,即把三十六歲說成是三十七歲。 有的地方則認為可以做生日,但要提前一年做辦酒席,即三十五歲時,擺三十六歲的生日酒,至親送來生日禮物,幫其“過關”。(通常來說,三十五歲為生日,按照農(nóng)村傳統(tǒng)習俗,一般不辦生日酒。)這種做法也叫“提前過關”。 在長江下流的一些農(nóng)村(不是所有的地方),比如江浙的一些農(nóng)村,男女都有做三十六歲生日(當?shù)亓曀追Q之為壽)的習慣,就像一些地方做逢九逢十的大生日一樣,也要做生日酒。 女人做三十六歲生日時,娘家父母對女兒的這個生日非常重視,一般要送壽桃(面做的)、壽糕、壽面等禮品,寓意是幫女兒過“關口”。其中,這里面還有一個特別的風俗,在生日禮物中,父母要給女兒送一條褲子,這就是農(nóng)村所說的“若要富,要穿娘家一條褲”。意思是說,女兒三十六歲生日,穿了娘家送來的褲子,家里就會富有。 女人過其他生日,沒有娘家送褲子的說法,只有三十六歲才有這種習俗。 男人也過三十六歲的生日,親戚要備禮品來祝賀,幫他過“關口”。但是,男人三十六歲生日就沒有親戚送褲子的說法了。 2、女兒出嫁時,娘家送女兒一條褲子在長江中游的一些農(nóng)村,比如古楚之地的一些地方(不是所有的地方),女兒出嫁時有一種習俗,娘家要送女兒一條褲子。也有“若要富,要穿娘家一條褲”的寓意。 舊時農(nóng)村習俗,女子嫁人后,出嫁那天,從頭到腳所穿戴的,全是男方置辦的,并由新郎一方提前送過來,讓新娘穿戴著出嫁。農(nóng)村有女兒出嫁,身上“不穿娘家一根紗”之說(不包括嫁妝,指出時的穿戴),即忌穿娘家衣。按照農(nóng)村說法,舊時代的農(nóng)村,只有寡婦改嫁,或者再嫁的女人出嫁時,才穿娘家衣或自己家的衣,到男人家里去。 娘家送給女兒的一條褲子,放在哪里也是有講究的,通常來說要放在新娘隨身攜帶的箱子,而且要放在最上面。這里農(nóng)村流傳俗語說:“開箱一條褲,發(fā)財又發(fā)富”。也就是當新娘到了婆家后,打開箱子就能看到娘家送的那條褲子,就是非常吉利的事。 按這些地方風俗,舊時農(nóng)村,新婚后的次日,新娘要穿上娘家送的褲子去見公婆。有“穿著娘家褲,子孫輩輩富”之說。 3、另一種風俗:“若要富,要穿丈母娘送的褲”同飲一條長江水的四川,有一些農(nóng)村也有同樣類似的說法(還有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同樣的說法),但是,說的不是娘家給女兒送褲子,而是丈母娘給女婿送褲子。因此,上面的那句話也就變成了“若要富,要穿丈母娘送的褲”。 這種風俗,有女婿三十六歲時,丈母娘一定要送褲子的說法。但是,丈母娘給女婿送的褲子,又大多在女婿生日的時候。 過去農(nóng)村,布是自家織的,也是自己縫制的,縫制褲子需要時間,當女婿生日時送去,是一件珍貴的禮物。這就像出嫁的女兒,平時把父母的鞋子做好,當父親或母親生日的時候,作為禮品送去(四川、湖南、貴州等地有父母生日,女兒送鞋子的習俗,我國有些地方則在父母生日時,忌兒女送鞋子),父母非常高興。 現(xiàn)在不同了,丈母娘不用自己縫制褲子了,一般都是到服裝店買。因此,這句話也變成“若要富,要穿丈母娘買的褲”。這也算是與時俱進吧,但這種說法仍然沿襲下來了。 為什么我國一些農(nóng)村,舊時會有“若要富,要穿娘家一條褲”的說法呢?是不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呢? 以上三種說法,確實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尤其是三十六歲所謂的“過關”或者“關口”,沒有科學依據(jù),不足為信。 我國傳統(tǒng)農(nóng)村,既有不吉之語的禁忌,也有喜歡使用吉語的傳統(tǒng)習俗。這種說法,其實就是一種吉語?!把潯敝C音“富”,送褲子也就讓人聯(lián)想到“富”。 這種說法,就像現(xiàn)在我們在春節(jié)見面時,相互說“恭喜發(fā)財”一樣,是一種美好的祝愿。祝愿別人發(fā)財,別人就真的會發(fā)財嗎?未必如此。 “若要富,要穿丈母娘買的衣服”這句話,也同樣是父母對女兒的一種祝愿,我們當然不能簡單地把這句話,說成是迷信,要學會用辯證的觀點來看農(nóng)村傳統(tǒng)民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