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儒剛繪 長達(dá)7.8公里的中軸線是北京城的筋脈和脊梁,整座城市幾乎是在這條中軸線的基礎(chǔ)上生長壯大起來的。其中不僅有紫禁城和天壇這樣恢弘壯闊的皇家建筑,也有天橋、前門這種繁華的市井輻輳之地。而最北端的鐘鼓樓,在兩座看似巨大高聳的建筑之下,不乏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柴米油鹽的生活氣韻。 過地安門往北,迎面就是巍峨雄偉的鼓樓,七百米長的地安門外大街在其映襯之下似乎僅有一箭之遙。地安門因與前門在方位上位居城市中軸的一北一南,民間俗稱“后門”,地安門外大街稱“后門大街”。就連當(dāng)街的萬寧橋也在民眾口里變成了“后門橋”。不論后門大街還是后門橋,都透著一股親切與平易。 鐘鼓樓就在這條街的最北端,大街到了鼓樓腳下就向兩邊分叉開去,而且街名也變成了鼓樓東大街和鼓樓西大街,所以從地理位置上看,鐘鼓樓和后門大街是合為一體的。在清末至民國的許多照片和圖畫中,都直接稱地安門外大街為后門大街。只不過后來隨著地安門的拆除,后門大街的稱呼日漸式微,今天的年輕人更鮮有知道后門大街何所謂也。 元大都營建之際,劉秉忠按照《周禮·考工記》中的匠人篇所記載的周代王城來規(guī)劃新都,其中“面朝后市”意為都城南部為皇宮官署,北部為市場和商業(yè)街。鐘鼓樓所在的后門大街恰好屬于都城中的“后市”區(qū),歷來便是京城富庶繁華的所在。震鈞的《天咫偶聞》也說:“地安門外大街,最為駢闐,北至鼓樓,凡二里余,每日中為市,攘往熙來,無物不有?!?/p> 一代代的北京人心目中總有個“東四、西單、鼓樓前”的記憶。這里的“鼓樓前”一般作兩解,一指鼓樓和前門,一指鼓樓跟前。不管怎么說,鼓樓跟前的這條大街是北京城里屈指可數(shù)的商業(yè)區(qū)。其繁華興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什剎海與大運河。 今天的什剎海在元代是漕運終點碼頭,南北貨運物流在此交會往來,一艘艘漕船帶來了物資也帶來了商機(jī),店鋪沿水林立,達(dá)官顯貴王公富豪自然也趨之若鶩,久而久之,東富西貴的格局就在后門大街兩翼生根延展開來。 《燕京訪古錄》載:“燕京有四大水鎮(zhèn),積水潭即其中之一。在元時即為水運終點碼頭。有很多的官船與民船,運來南方等地的商品。舳艫蔽水,盛況空前。附近的地安門、鼓樓大街,在當(dāng)時就成了繁華的商業(yè)市場?!?/p> 從鼓樓到地安門這條不到二里長的大街,在清末民國時期曾涌現(xiàn)出一百多家店鋪,涵括七八十個行業(yè),古玩鋪、綢緞莊、珠寶店和酒樓飯莊不一而足,其繁盛程度可想而知。 以上這些店鋪字號在今日絕大多數(shù)已經(jīng)看不到了,不過這條街上今天依然能看到幾處頗具煙火氣的歷史景觀。比如在地安門外大街路東有一家新華書店,其建筑是中西合璧式的磚混結(jié)構(gòu)二層樓房,這家書店的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為寶書局。為寶二字取《大學(xué)》“惟善以為寶”之意。店內(nèi)專營書籍文具,名為書局其實更像一家文化用品商店?,F(xiàn)在書店里開辟了老北京書籍專柜,成為一家頗有特色的書店,也是此地一處著名的文化地標(biāo)。 由此往北馬路西側(cè)是著名的火德真君廟?;鸬抡婢龔R俗稱“火神廟”,始建于唐代,元代重修,明清屢有增建。每年陰歷八月上戊日是火神生辰,這天廟內(nèi)香火尤盛,民眾紛紛燃香祝禱,祈求火神爺保佑平安,直到今天依然人氣不減。 火神廟往北是昔日曾經(jīng)風(fēng)光無限的地安門百貨商場。地百商場是上世紀(jì)50年代就開始營業(yè)的一家老牌商鋪,到上世紀(jì)末逐漸成為北京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型百貨商場,經(jīng)營上萬種商品,包括生活百貨、紡織品、服裝鞋帽、黃金首飾、日用家電等,是整個地安門外大街和什剎海地區(qū)最有人氣的商業(yè)地標(biāo)。地百商場在前幾年已完成升級改建,由五層改為兩層仿古建筑,與馬路對面的東來順等店鋪的中式建筑造型相得益彰。 整條街上像地百商場這樣的老店雖然留存不多,但如馬凱餐廳、峨嵋酒家、煙袋斜街這些新一代的地標(biāo)逐漸成為了百姓生活中的印記。朱光潛先生在上世紀(jì)30年代就曾專門寫過一篇散文《后門大街》,文章寫道,后門大街雖不是貧民窟,一切卻是十足的平民化。后門大街,對于一個怕周旋而又不甘寂寞的人,是一個足夠親切的朋友。 鼓樓與鐘樓是中軸線上繼景山之后的制高點,鐘鼓樓的挺拔卓立是周邊連片低矮的民居映襯之下造就的。在鐘鼓樓四圍全部是傳統(tǒng)的平房民居和胡同,這種整齊劃一的低調(diào)與鐘鼓樓的高昂恰好形成一對平衡關(guān)系,二者相互作用,彼此相諧。 說起鐘鼓樓的鐘樓,人們總不能忘卻鑄鐘廠胡同和鑄鐘娘娘的傳說。在金受申先生《北京的傳說》一書里,詳細(xì)記載了鑄鐘娘娘的故事,大意是說一位姑娘為鑄鐘獻(xiàn)身,人們?yōu)榱思o(jì)念她專門修了金爐圣母鑄鐘娘娘廟。鐘樓大鐘的鑄造畢竟只是傳說,但是民間賦予了銅鐘深厚的人情味道。 鐘鼓樓完成了古代報時和禮制功能后,上世紀(jì)20年代,轉(zhuǎn)型為類似博物館功能的民眾教育館和娛樂功能的電影院。鼓樓與鐘樓之間的空地開辟成平民市場,經(jīng)營一些各大廟會所特有的北京風(fēng)味小吃、兒童玩具和游藝項目。這里既是固定集市,也是平民娛樂場所。此前北城人往往奔隆福寺和護(hù)國寺兩廟去游逛,自從平民市場開辟之后,每日游人眾多,摩肩接踵,絡(luò)繹不絕。長此以往,平民市場也就有了“小天橋”之稱。凡是天橋有的,這里全都有。撂地賣藝的、賣各種玩意兒的、剃頭相面的,同天橋相較也不遑多讓。 1949年后,平民市場逐漸衰落,此地紛紛改建民房,最多時共有66個院落136戶居民,成為夾在鐘鼓樓之間的一處居民區(qū)。2012年底,北京鐘鼓樓廣場恢復(fù)整治項目啟動,通過修繕、維護(hù)以及翻建,鐘鼓樓周邊恢復(fù)原有的空間尺度和人文尺度。眼下,此處已變身為鐘鼓樓廣場,鼓樓和鐘樓也重新成為供人們參觀學(xué)習(xí)的博物館。廣場上,每天有眾多市民來這里踢毽、跳舞、輪滑、放風(fēng)箏……歷史上的晨鐘暮鼓久已不聞,鐘鼓樓下的新民俗正為古都風(fēng)情增添著持續(xù)的亮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