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yè)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博士后,一門心思搞科研,業(yè)余寫稿不荒廢,努力給你驚喜。 ——朱小鹿 ![]() 他們說,他之所以要拍攝出美國抗疫的無能,是因為被中國洗了N,他那么喜歡中國,簡直就是中國的走G。 (郭杰瑞) 這個被美國官方媒體推到風口浪尖上的人,就是郭杰瑞。 一個靠拍短視頻在中國無意爆火的美國小伙,全平臺粉絲超過2000萬的頭部網(wǎng)紅。 郭杰瑞被《紐約時報》批評的原因,和他在美國拍攝的系列短視頻《海外抗疫日記》密不可分。 疫情“戰(zhàn)地記者” 說起郭杰瑞,中國網(wǎng)友給他貼的高頻標簽有這么幾個,“客觀”、“理解”、“尊重”。 但美國媒體和網(wǎng)友對此評價并不買賬。 2019年末,郭杰瑞回到紐約,本沒想長待的他,卻被新冠疫情攔在美國。 疫情的爆發(fā),對美國的餐飲及商業(yè)也造成不小的影響。 這讓一貫以拍攝美食為窗口,專注體現(xiàn)中美文化差異的郭杰瑞犯了難,拍啥好呢? 那時候紐約差不多是封城的狀態(tài),所有餐廳都關門了,每天新聞里播放的都是疫情。 再三斟酌,他決定調(diào)整方向,用鏡頭記錄美國疫情。 也正是這個決定,讓他第一次嘗到了“翻車”的滋味。 那時候美國疫情正肆虐,郭杰瑞戴上口罩,和他的攝影師朋友,拿著一部手機奔走在紐約街頭,真實記錄美國疫情期間的防疫體系、醫(yī)療狀況和民生體驗。 2020年3月末的一天,郭杰瑞和央視連線,實地探訪紐約中心公園。 郭杰瑞介紹,美國正在中央公園建設“方艙醫(yī)院”。 但是醫(yī)院建成后只有68個床位用來收治新冠重癥病人,輕癥患者只能回家自行治療。 美國醫(yī)院的口罩和呼吸機嚴重短缺的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 如果不幸患上新冠肺炎,在美國醫(yī)治,沒有醫(yī)療保險的話,費用會相當高昂。 但疫情大爆發(fā)的背景下,很多人都因失去工作而沒有醫(yī)療保險。 自費治療的狀況,可想而知。 連線間,一個沒有戴口罩的美國男人,嬉笑著騎車從郭杰瑞身邊走過。 他引導鏡頭,環(huán)顧四周,無奈地說: “美國疫情那么嚴重,街上的行人依然不戴口罩?!?/span> 這出于對家鄉(xiāng)關心的客觀記錄,卻觸碰到他們脆弱的神經(jīng)。 美國媒體和網(wǎng)友開始對郭杰瑞口誅筆伐,首當其沖的就是《紐約日報》。 對此,郭杰瑞既遺憾,又傷心。 遺憾的是,他的客觀呈現(xiàn),在美國媒體眼中,變成了曲意逢迎。 傷心的是,他在一直信任的美國媒體和網(wǎng)友口中,成為了被洗N的工具人和走G。 不過,也正因為這件事,讓郭杰瑞看到了他們看待世界的狂妄自大。 正如他回到中國后,在一次采訪中說的那樣: “如果美國沒有辦法控制疫情,那么所有國家都沒有辦法控制住疫情。 如果說中國控制住,那么一定是假的?!?/span> 部分中國網(wǎng)友,看到郭杰瑞一門心思地贊美中國,不禁提出質(zhì)疑: 這個美國小伙,是真的熱愛中國,還是因為在拍攝短視頻的過程中,摸索出了財富密碼,想以這樣的姿態(tài),保住頭部網(wǎng)紅的位置,繼續(xù)在中國撈金? 了解到郭杰瑞的家庭背景,就能發(fā)現(xiàn),他完全不需要這樣。 他本就是一個學識在線的富二代。 懷揣中國夢的學霸男孩 郭杰瑞1991年出生在紐約。 據(jù)了解,他的媽媽和星巴克老板是同學,他的表哥是一位畢業(yè)于哈佛大學的優(yōu)秀律師。 家族的良好基因,除了讓他入讀美國常青藤名校查爾斯頓大學之外,還給了他富足優(yōu)渥的生活。 但這個富二代的童年,卻沒有和其他大部分美國小孩一樣,沉溺在迪士尼的童話中。 郭杰瑞說,他兒時對于中國最早的印象,來自于班級里轉(zhuǎn)學來的中國學生。 年幼的他,看見同學熟練地用著兩根小木棍,吃包子、餃子還有白花花的米飯,既新鮮又好奇。 內(nèi)心也對中國這個東方古國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于是,他深陷在中國電影中無法自拔,《猛龍過江》《臥虎藏龍》《一個都不能少》都曾是他的心頭好。 和大部分對中國感興趣的外國人一樣,那時候的小杰瑞認為,中國的樣子就是數(shù)不盡的山村鄉(xiāng)野,中國人都會點功夫。 上大學之后,隨著知識和眼界的打開,郭杰瑞開始對中國的固有印象產(chǎn)生懷疑。 探尋中國的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逐漸成為縈繞在他心頭一個揮之不去的愿望。 于是,在2010年,郭杰瑞以交換生的身份來到臺灣,這也是他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 這里的一切都讓郭杰瑞興奮不已。但同時,他也發(fā)現(xiàn)了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 一天,一位中國教授請郭杰瑞吃早餐,這個在中國師生關系里再尋常不過的舉動,卻讓他感動不已。 他說,“在美國,是沒有老師拿自己的錢請學生吃飯的?!?/span> 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和不同于美國的文化,吸引著郭杰瑞。 交流結束回到美國之后,他不僅換了專業(yè),還開始學習關于中國文化的相關課程。 雖然郭杰瑞從書本中,知道了中國的名著典籍,了解到孔孟之道。 但是短暫的臺灣之行早已在他的心中埋下渴望的種子,他想去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感受風土人情。 大學畢業(yè)那年,他回到家族企業(yè)工作。 由于業(yè)務需要,經(jīng)常世界各地飛,對比之下發(fā)現(xiàn),他好像對中國情有獨鐘。 和家人商量下,2017年,他開始往返于中美兩國,拍攝短視頻。 正所謂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這裊裊的煙火氣,最能體現(xiàn)老百姓的生活和背后的中國文化。 郭杰瑞最初的短視頻,也鎖定于此。 他主要通過拍攝中國美食,來揭示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 他會出現(xiàn)在凌晨兩點的上海街頭,一邊打卡美食,一邊對比中美的夜宵文化。 也會在美國品嘗蔥油餅,吐槽做得像披薩。 甚至他還會在端午節(jié)之際,參與南北粽子的甜咸之爭。 他的視頻,從來不靠道聽途說,也不慘雜個人意見。 而是用親身經(jīng)歷,客觀呈現(xiàn),大部分視頻在社交平臺上,都超過了百萬的播放量。 收獲這么多中國網(wǎng)友的支持和喜愛,讓郭杰瑞越拍越起勁兒。 2019年3月,郭杰瑞一行前往云南,探究當?shù)氐拿朗澈腿宋摹?/span> 沒想到,這一去,居然讓他動起了創(chuàng)業(yè)的心思。 被迫創(chuàng)業(yè)的當紅博主 眾所周知,云南普洱,一向以茶葉聞名。 其實,普洱的咖啡品質(zhì)也相當上乘。 但奇怪的是,郭杰瑞并沒有在市場上看到公然售賣的云南咖啡。 只是在普洱的星巴克,看到了貼著星巴克logo的云南本土咖啡。 當?shù)乜мr(nóng)和郭杰瑞無奈地說,普洱當?shù)禺a(chǎn)的咖啡豆品質(zhì)很好,備受國際大廠商的青睞。 比如,星巴克在當?shù)氐目Х绒r(nóng)場就有專屬的種植基地,每年會收購幾十萬噸咖啡豆,用于出口。 但是產(chǎn)品包裝上,從來不提及云南咖啡的名頭。 哪有產(chǎn)品甘愿一輩子做貼牌,不能擁有自己的姓名。 但奈何,樸實的咖農(nóng),只知道種植咖啡,有人買就賣,并不知道推廣宣傳的重要性。 也不知道,因為缺少品牌聲音,他們的咖啡經(jīng)常以很低的價格出售。 看到咖農(nóng)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和高品質(zhì)的咖啡豆,善良的郭杰瑞想要借助自己的影響力來幫助他們。 到底怎么幫呢? 從云南回來之后,他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拍個視頻宣傳一下固然簡單,但是治標不治本。 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一定了解的郭杰瑞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 經(jīng)過半年無數(shù)次的越洋會議,無數(shù)個通宵的探討和味道測試,郭杰瑞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 他要創(chuàng)業(yè),在云南創(chuàng)立自己的咖啡公司,帶領咖農(nóng)一起賣咖啡,奔小康。 最重要一點,他要讓云南咖啡擁有自己的姓名。 2019年9月,F(xiàn)ibo咖啡公司應運而生。 同年底,郭杰瑞帶著他的云南咖啡回到美國,忙著為咖啡找銷路。 在和紐約最好的咖啡烘焙工廠達成合作后,F(xiàn)ibo咖啡也在國內(nèi)上架售賣。 但是,沒想到,在國內(nèi)第一輪線上銷售,就收到了差評。 郭杰瑞拉著云南工廠的廠長,逐個給客戶打電話,了解差評原因并道歉。 郭杰瑞的真誠,不僅換來了客戶的諒解,也讓不少他的粉絲客戶表示,愿意陪伴這個項目成長,繼續(xù)支持他。 影響力這么大,粉絲基礎這么牢固,郭杰瑞有沒有想過,簽約一個大平臺,培育出更大的財富商機呢? 并沒有。 郭杰瑞直言,過度商業(yè)化從來不是他的目的。 他還要繼續(xù)充當文化使者,用視頻給中國人介紹美國,讓美國人更懂中國。 他也憑借一貫“不進行勸服,只擺事實”的拍攝風格,得到越來越多網(wǎng)友的支持與認可。 在網(wǎng)友的期待下,他的視頻從最初的美食領域,拓展到教育、醫(yī)療和科技領域。 從2010年第一次來中國,郭杰瑞肉眼可見中國的飛速發(fā)展和進步。 郭杰瑞坦言,他拍攝中國的這些優(yōu)勢,并不是要一味的贊美別國。 他只是希望自己的國家可以正視并接納他國的進步,放掉不必要的高傲,將自己的國家建設得越來越好。 他認為,這是他做視頻的初衷,和義無反顧的使命。 這不,疫情平穩(wěn)之后,他又開始拍攝新的系列視頻。 用鏡頭促進世界合作的郭杰瑞 2022年5月,郭杰瑞決定拍攝一些在美國很厲害的中國企業(yè),探究它們的經(jīng)營現(xiàn)狀,以及對于美國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 他走訪的第一家企業(yè),是我國某國產(chǎn)手機位于硅谷的研究所。 我們腦海中研究所的樣子,應該是嚴肅壓抑的氛圍,所有人都在寫寫算算。 但這家研究所卻歡樂跳脫,特別是那大灣區(qū)頂級水平的員工餐,讓郭杰瑞都忍不住想來工作。 工作日的中午,居然可以在食堂吃到啤酒炸雞。 一整面墻的零食柜,塞滿了琳瑯滿目的小吃。 下午一點,員工不是在健身房快樂鍛煉,就是在草地上踢足球。 如果你認為在這工作很輕松,那就大錯特錯了。 這里的員工,清一色是國際頂尖學府的博士,隨隨便便一個人就能拿出20多個專利。 除了這些基礎硬件,小物體建模、磁吸智能眼鏡、AR交互技術,員工們也是信手拈來。 問到為什么要來美國硅谷設立辦公室,研究所負責人說: 硅谷集中了全世界大量的精英,在這里設立辦公室,就是為了走進他們,吸納兩國人才,攜手推動科技進步。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團隊內(nèi)的工程師,不論國籍,都在為了研發(fā)新的科技,親密協(xié)作。 這次走訪,也讓郭杰瑞看到了“中國研發(fā)”的力量。 告別了硅谷研究所,郭杰瑞的鏡頭又轉(zhuǎn)到中車在美國的工廠。 如果說,硅谷研究所是頂尖大神們對于人類進步的探索,那么中車則是普通民眾對于生活基礎設施的共同建設。 車間內(nèi)陸鐵車廂的外殼,從大洋彼岸的中國長春運來。 這些車廂外殼,安裝上LED屏、椅子、燈、輪胎等零部件之后,就會銷往波士頓、洛杉磯、費城等城市投入使用。 據(jù)中車的美國工作人員透露,工廠一共有400多名員工。 大多數(shù)沒有頂尖的學歷,沒有亮眼的工作背景。 比如,有的人曾在倉庫工作,有的人只做過服務生。 但他們在中車,都能夠通過自己的雙手,為家人帶來美好的生活。 中車特意派來中方的技術人員,從如何一步一步組裝部件開始,耐心地培訓這些員工。 在工作中,他們跨越語言障礙,打破種族壁壘,分工協(xié)作。 工作之余,他們則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在車間參觀的郭杰瑞,剛好碰到中方技術人員Danny,于是忍不住發(fā)問:“你喜歡在美國工作嗎?” Danny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喜歡啊,我很開心。因為在這里,我有很多的朋友。 我們一起工作,一起吃飯,一起打籃球。我認為,中國和美國,可以很好的在一起合作?!?/span> 在中車工作,幸福指數(shù)高的不只是中國人,其他種族或國家的員工也是一樣。 一個西班牙裔的員工,看到郭杰瑞,忍不住打開了話匣子。 “我們這有西班牙裔、中國人和美國人。 我們工作起來是不分種族的,因為我們團結在一起,是為了社區(qū),為了家人,去制造車廂,我們一定要做到最好?!?/span> 可見,這些曾經(jīng)學歷和履歷不占優(yōu)勢的人,在裝配零件的工作中,找到了工作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 原來他們也可以為社會的進步做點事情。 當然,除了這份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他們倍感幸福的,還有超過市場水平的收入。 在這里,一個普通員工一年至少可以賺到5萬美元,除此之外,還會有季度獎等額外獎勵,這是其他公司沒有的。 精神世界和物質(zhì)世界的雙重富足,給足了員工安全感,讓他們愿意支持和陪伴中車工廠,持續(xù)良好經(jīng)營下去。 雖然美國的工人和乘客,都很支持中車工廠,但美國媒體卻一直在散播不和諧的聲音。 他們說,車廂里的攝像頭是用來監(jiān)視美國人的生活。 這樣的無稽之談顯得格外荒謬。 事實上,車廂的攝像頭僅僅用于正常的安防,以便于司機和交通局及時掌握列車和乘客的安全狀況。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中車美工工廠員工的工作感受就是對這個謠言最好的回擊。 他們很感謝中車帶來的技術和工作機會,能夠幫助他們的生活水平提升。 只有尊重別人的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別人。 郭杰瑞用他的鏡頭告訴那些不了解中國的美國媒體和網(wǎng)友,中華民族的包容并蓄,有容乃大。 他常說,“我們可能真的不一樣,但我們都是人,我們都有一樣的需求?!?/span> 的確,作為世界公民,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我們有共同的需求,那就是: 打破壁壘,和平共榮。 作者:朱小鹿&熙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