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宣城太守與山水詩杰(下)

 宣城歷史文化 2022-06-23 發(fā)布于安徽

宣城太守與山水詩杰

胡阿祥  王景福

微信版第1165期

編者按:由南京大學(xué)教授胡阿祥和我會會員王景福合著的《謝朓傳》已由鳳凰出版社出版,現(xiàn)將其書中謝朓在宣城有關(guān)章節(jié)摘錄刊出。

三、“幸蒞山水都”

南朝時的宣城亦是“江南佳麗地”,地處長江中下游沖積平原地帶,境內(nèi)多山多水,丘陵起伏,湖溝交錯。山系黃山余脈,水連長江,自然生態(tài)絕佳。詩人謝朓出建康,一入宣城境,便為宣城的佳山秀水欣喜不已,《宣城郡內(nèi)登望》所詠他見到的景物是: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山積陵陽阻,溪流春谷泉。

威紆距遙甸,巉巖帶遠(yuǎn)天。

切切陰風(fēng)暮,桑柘起寒煙。

宣城的山水讓他忘卻了昔日的煩惱,霎時投入到山水的懷抱中?!吨x宣城別傳》云:“朓常有言:'煙霞泉石,惟隱遁者得之,宦游而癖此者,鮮矣?!?1也正因為他對山水的癡迷,在宣城的兩年,他幾乎走遍了宣城的山山水水,可以說宣城是謝朓山水詩篇靈感的重要源泉。

來到宣城不久,謝朓便自宛溪乘一葉扁舟,越過石子澗,至廟埠棄舟攀山越澗,登臨城北的敬亭山。

謝朓登臨時的敬亭山,尚處于沒有開發(fā)的原始狀態(tài),只有樵夫砍伐出來的幾條小路,這從他的《游敬亭山》詩中可以看出:

茲山亙百里,合沓與云齊。

隱淪既已托,靈異居然棲。

上干蔽白日,下屬帶迴溪。

交藤荒且蔓,樛枝聳復(fù)低。

詩中描繪了敬亭山之雄姿和詭密,縱觀,連綿百里,峰與云齊,仰視,山高林密,樹叢遮天蔽日,俯視,“樛枝聳復(fù)低”“下屬帶迴溪”。敬亭山水在謝朓的筆下,儼然一幅活的畫圖,給人以清新清麗之感,全詩讀起來,讓我們仿佛在觀看一幅3D全景畫。這種對山水細(xì)膩傳神的描繪,在謝朓之前的詩作者中,尚屬“前無古人”。從這個意義上說,謝朓的山水詩秉承了族伯謝靈運的山水詩風(fēng),但已超越了謝靈運。這是一首被后人視為技法成熟、甚至已經(jīng)程式化了的山水詩,所謂“唐人律詩作法,俱是此種”12是也;這也是歷史上第一首寫敬亭山的詩,而且正是因為這首詩,使這座名不見經(jīng)傳的山名揚天下,如唐人劉禹錫《九華山歌》即稱道:“君不見敬亭之山黃索漠,兀如斷岸無稜角。宣城謝守一首詩,遂使聲名齊五岳?!?/span>

然則由謝朓的《游敬亭山》詩說開去,謝朓在任宣城太守時或往返宣城途中所作的所謂“宣城詩”,約有近50首,其中涉及山水者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其一,行旅游覽類。

有《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京路夜發(fā)》《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游敬亭山》《游山》《往敬亭路中》(聯(lián)句)《還涂臨渚》(聯(lián)句)《將游湘水尋句溪》等。

行旅和游覽是作者親身投入山水之中,感悟應(yīng)該最為真切。謝朓和前輩詩人不同之處在于,他用充滿情感色彩的筆,直接地去描畫眼所見、耳所聽的自然景物?!扒楸貥O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文心雕龍·明詩》),既沒有生拗的非自然審美的詞句,也不見玄言的影子。

如《游山》這首詩寫的是游覽宣城響山。

響山位于城東南二里,因形似葫蘆,俗稱葫蘆山。舊時這里古木參天,東南端俯臨山下的宛溪和青溪,二水交匯處即為著名的“響潭”。因響潭縱貫響山下,故舟行其上,楫水之聲,回應(yīng)作響,響山因此得名,為宣城南郊勝境。

《宣城縣志》記載,響山距城二里,又名小赤壁,危磯突兀,下臨響潭。危磯系紅壤,故稱赤壁,為與鰲峰赤壁相區(qū)別,響山赤壁亦稱小赤壁。山有釣臺,相傳為嚴(yán)子陵釣魚處,下臨響潭,淵深數(shù)十丈。

游覽響山,步行、乘船都很方便,古代來此游者甚多。因離城不遠(yuǎn),景致亦佳,故謝朓多次登臨,其《游山》詩有句云:

幸蒞山水都,復(fù)值清冬緬。

凌崖必千仞,尋溪將萬轉(zhuǎn)。

堅崿既崚嶒,迴流復(fù)宛澶。

杳杳云竇深,淵淵石溜淺。

傍眺郁篻簩,還望森柟楩。

荒隩被葴莎,崩壁帶苔蘚。

鼯狖叫層嵁,鷗鳧戲沙衍。

謝朓詩中之“山水都”,謂宣城為佳山勝水聚集之地,而幸蒞宣城“山水都”的謝朓之山水詩,也正在“得江山之助”。即如這首《游山》詩,對響山兩崖聳峙、蒼翠對起的山峰,清泚可鑒、縈迴澄淡的響潭,都描繪得極為細(xì)微、非常傳神。盡管這里有神道的傳說,但謝朓并沒有涉及,而是著力寫景、抒情,這是他有別于前人的獨到之處。

又《將游湘水尋句溪》是謝朓將赴南岳祭祀之前,尋游句溪所作,從“興以暮秋月,清霜落素枝”句,可知寫于秋天。句溪,位于城東三里,源出寧國,其流自東門外三里橋起,至北門外石子澗止,與宛溪匯合,其水流澄澈,形如草書“句”字,故稱句溪。李白名句“兩水夾明鏡”,“兩水”指宛溪、句溪,“明鏡”指宛、句之間的明鏡湖。西晉所建永安寺塔高聳城區(qū),塔影投入句溪,形成了“宣城八景”之一的“句溪塔影”美景。

此詩與游山詩不同,著重是寫水,寫句溪之水:

辰哉且未會,乘景弄清漪。

瑟汩瀉長淀,潺湲赴兩岐。

輕萍上靡靡,雜石下離離。

寒草分花映,戲鮪乘空移。

興以暮秋月,清霜落素枝。

水在他的筆下描繪得清新、清澈、清麗,這與他的詩風(fēng)對“清”的追求相一致。他將清與水并用,又不單是描繪水的物狀,而且寄托了自己對高潔情操的追求。

從謝朓行旅游覽類詩對山水的直接描繪,我們還能明確感受到其詩風(fēng)對建安詩風(fēng)的引申和升華。建安時期的文士師承漢樂府詩“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傳統(tǒng),取材范圍的擴(kuò)大,題材的日常化,使?jié)h樂府詩完全成熟,五言詩體得以發(fā)展,藝術(shù)上更臻于精美。盡管如此,由于其時的詩人們重于對社會現(xiàn)實與人生抱負(fù)的感慨,對自然關(guān)注較少。而謝朓的詩卻不然,更多地對自然傾注了關(guān)注。所以,唐代大詩人李白在登謝朓樓留下的名篇《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中盛贊:“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又在《送儲邕之武昌》詩中說“諾為楚人重,詩傳謝朓清”,進(jìn)一步肯定了謝朓的詩是對建安詩風(fēng)的跨越。

其二,閑居觀景類。

有《出下館》《治宅》《新治北窗和何從事》《宣城郡內(nèi)登望》《冬日晚郡事隙》《高齋視事》《郡內(nèi)高齋閑望答呂法曹》《春思》《閑坐》(聯(lián)句)《侍筵西堂落日望鄉(xiāng)》(聯(lián)句)《后齋迥望》《落日悵望》《在郡臥病呈沈尚書》《賦貧民田》《忝役湘州與宣城吏民別》等。

這類詩大多寫于高齋這個特殊環(huán)境中。高齋居陵陽頂峰,可以俯瞰全城,可以遠(yuǎn)眺四周曠野。除了觀山觀水,也能觀賞近郊的田園。而謝朓在這類詩中,雖然著眼于田園,卻也引出山水之景 :13

高軒瞰四野,臨牖眺襟帶。
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外。
夏木轉(zhuǎn)成帷,秋荷漸如蓋。
余雪映青山,寒霧開白日。
曖曖江村見,離離海樹出。

讀這類詩,我們自然會想起陶淵明的田園詩,很顯然,謝朓寫詩,學(xué)習(xí)和承繼了陶淵明的詩風(fēng)。不同的是,兩人所處的環(huán)境、所擁有的心態(tài)不同,詩的風(fēng)格自然也會存在差異。

陶淵明因無法忍受官場的污濁與世俗的束縛,堅決辭官歸隱,躬耕田園。脫離仕途的那種輕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種欣悅之情,還有清靜的田園、淳樸的交往、躬耕的體驗,使他的詩中細(xì)膩生動地描寫了對農(nóng)田勞動生活的體驗,風(fēng)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對歸隱的自豪,以樸實無華的語言不加雕飾地描繪出一個寧靜純美的天地,表現(xiàn)了鄉(xiāng)村的幽靜和作者心境的恬淡。

謝朓不同,他雖然遠(yuǎn)離廟堂,來到宣城,卻不是歸隱農(nóng)耕,而是來做地方官,充其量也就是過一種亦隱亦官的生活。所以謝朓的這類詩中雖有田園生活的描寫,卻少有田園生活之樂,只不過以田園為陪襯,更好地吟詠山水。由于他將山水與田園相融,使田園詩的發(fā)展走向另一條路,比之純田園詩,審美情趣更豐富、更多彩。從這個意義上講,謝朓繼承了陶淵明的田園詩,同時也將田園詩引入一個新的境界,這就是他的求新、求變。

其三,詠物類。

有《詠竹》《詠蒲》《詠墻北梔子》《游東堂詠桐》《詠薔薇》《秋竹曲》等。

宣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物產(chǎn)豐富,這使得謝朓有機(jī)會觀賞到諸多的植物,自然引起他詠物的詩興。雖說是物,但詩中卻賦予鮮活的生命,動感十足,對物態(tài)的描繪細(xì)致入微。如《詠竹》“月光疏已密,風(fēng)來起復(fù)垂”,這是月下風(fēng)中的婆娑倩影;《詠薔薇》“低枝詎勝葉,輕香幸自通。發(fā)萼初攢紫,余采尚霏紅”,真是嬌艷霏紅,輕香如嗅在鼻。

謝朓詠物并非單純贊揚所詠之物,而多寄托了他的情思和愿望。在《游東堂詠桐》詩中,他借對桐樹的吟詠“裁為圭與瑞,足可命參墟”,用周成王桐葉封弟的故事,暗泄對明帝剪除宗室的不滿?!妒酚洝x世家》載,一次,周成王與叔虞在一起時,削桐葉為珪給叔虞,說“以此封君”。一旁的史佚立即請求擇吉日立叔虞。哪知周成王說,我是與他開玩笑的。史佚回答道“天子無戲言”,于是,周成王只好封叔虞于唐地。

其四,應(yīng)和贈答賓友類。

有《和王著作融八公山》《紀(jì)功曹中園》、《和劉繪入琵琶峽望積布磯》《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還上國》《與江水曹至濱干戲》《送江水曹還遠(yuǎn)館》等。這類詩雖說是應(yīng)和贈答之作,但謝朓在詩中也有不少山水的描述。

總之,酷愛山水的謝朓在他的詩作中,山水隨處可見,他的詩與山水可謂形影不離。

謝朓與謝靈運都以山水詩見長,兩人的風(fēng)格卻有較大差異。謝靈運的山水詩絕大部分創(chuàng)作于他在永初三年(422)出任永嘉太守以后,而謝朓的山水詩也多創(chuàng)作于他為宣城太守時及其前后,這是相似的。謝靈運的山水詩刻意追求深幽奇奧,喜用夸張手法刻畫山水奇貌,或描繪雄奇峻異的巉巖危峰,或摹寫云霧彌漫的群山,或勾畫飛瀉而下的瀑布,竭盡全力去描繪豐富多彩的山水畫面,仿佛一幅精工描繪的重彩青綠山水畫。而謝朓不同,追求的是一種清逸淡雅的風(fēng)格,描繪的山水更似一幅淡墨淺彩蒼潤的寫意畫。謝靈運的詩是“典正可采,酷不入情”14,而謝朓的詩創(chuàng)立了一種自然清新的風(fēng)格,追求“好詩圓美流轉(zhuǎn)如彈丸”的境界,似乎更勝一籌,誠如明朝鐘惺所言:“謝玄暉靈妙之心,英秀之骨,幽恬之氣,俊慧之舌,一時無對。”15

懷謝亭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差?

其一,宣城與永嘉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宣城境內(nèi)有山,如麻姑山、柏枧山、行廊山、敬亭山、陵陽山、鳳凰山、麒麟山、響山、玉山等,但險峻者少,海拔不過百十米,平緩者居多;宣城境內(nèi)有水,水陽江、青弋江穿境而過,流向長江,其支流環(huán)城有宛溪、句溪、梅溪等,這些水多“觀流水兮潺湲”。又宣城水網(wǎng)交錯,丘陵起伏,謝朓觸目所及,或“山積陵陽阻,溪流春谷泉”,或“池北樹如浮,竹外山猶影”,全是平淡致遠(yuǎn)的畫面。因而,謝朓描述這些景致時,將自己細(xì)膩的感覺、感情、感悟自然而然地融入進(jìn)去,以至于他的詩給人一種清新、委婉、秀麗的韻味,使人感覺到那清新秀麗的風(fēng)格與宣城山水之清遠(yuǎn)綿緲的特色如此貼切。清人洪亮吉在《北江詩話》中論及謝靈運與謝朓的山水詩時,就敏銳地指出他們各自的特點:“詩人所游覽之地,與詩境相肖者,惟大小謝。溫臺諸山,雄奇深厚,大謝詩境似之。宣歙諸山,清遠(yuǎn)綿渺,小謝詩境似之?!币徽Z道破了謝朓的宣城山水詩風(fēng)格與宣城的地域環(huán)境相得益彰。

其二,二謝的性格迥異?!端螘ぶx靈運傳》載:“靈運為性褊激,多愆禮度,朝廷唯以文義處之,不以應(yīng)實相許……出為永嘉太守??び忻剿`運素所愛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歷諸縣,動逾旬朔,民間聽訟,不復(fù)關(guān)懷。所至輒為詩詠,以致其意焉”,又云:“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經(jīng)旬不歸……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崖嶂千重,莫不備盡……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從者數(shù)百人。臨海太守王琇驚駭,謂為山賊,徐知是靈運乃安?!敝x靈運目無法紀(jì)、放蕩不羈的個性躍然紙上。而謝朓的個性恰恰相反,《南齊書·謝朓傳》稱其“謙挹”“好善”,生性柔弱膽怯,加上目睹廟堂之上的相互殘殺,使他“??助楒罁簟薄K麃硇菫楣?,遠(yuǎn)離廟堂的腥風(fēng)血雨,到了一個與世無爭的和平環(huán)境,正所謂“囂塵自茲隔,賞心于此遇”,再加上宣城“國小暇日多,民淳紛務(wù)屏”,讓他能夠過上忘卻煩惱的舒心生活。這時候,山水伴隨著他的平靜生活,山水很自然成為他的情感寄托,使他能夠從容地將自己的筆觸游弋到山水的方方面面。心情的解放和放松,對一位詩人來講,可以給他的創(chuàng)作帶來無限的自由空間。柔弱的性格,平淡的心境,使他的詩染上平淡清秀的色彩。他沒有族伯謝靈運在永嘉的那般氣魄,遇木伐木,遇水搭橋,他只求在安逸的環(huán)境中,和三兩好友詠觴,或獨坐高齋,憑窗遠(yuǎn)眺,寄意山水。在他的視野中,宣城的山山水水可為詩料,不假外求。這種閑適,這種清靜,使他在宣城的詩歌創(chuàng)作,著力追求一種新的精神境界,那就是“清”,也即“清靜為天下正”的道家理念。他的詩中散發(fā)出來的“清”,讓我們既能體味到遠(yuǎn)離塵囂的超脫,也能感受到他對清明政治的向往和追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謝朓較之謝靈運,詩歌的境界與格調(diào)更高,表現(xiàn)的手法也更為高超。

綜上所述,宣城的山山水水,慰藉了謝朓那顆柔弱膽怯的心,激發(fā)了謝朓細(xì)膩敏銳的創(chuàng)作靈感,宣城平遠(yuǎn)清麗的佳山秀水,讓謝朓的詩歌帶上了特殊的靈性,太守謝朓“幸蒞山水都”宣城,誘發(fā)了謝朓詩歌影響后世的獨特風(fēng)格的形成。山水詩的高峰是謝朓,宣城太守謝朓就是在宣城把中國山水詩發(fā)展到了一個高峰??梢哉J(rèn)為,如果沒有外放宣城為太守這段經(jīng)歷,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謝朓不會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謝朓甚至可能就是一位雖然富有技巧、但卻缺乏創(chuàng)新的宮廷詩人而已。

注釋:

11.(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07頁。

12.清何焯評語,《謝宣城集校注》,第242頁。

13.以下所引,依次為《冬日晚郡事隙》《后齋迥望》《高齋視事》《治宅》《郡內(nèi)高齋閑望答呂法曹》《落日悵望》詩句。

14.《南齊書》卷五十二《文學(xué)傳》“史臣曰”,第908頁。

15.(明)鐘惺、譚元春:《詩歸-古詩歸》,第245頁。
(作者胡阿祥系南京大學(xué)教授,王景福系《宣城歷史文化研究》主編)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