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長富[1] 摘 要:作為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的發(fā)起人之一,陳獨秀在其中起了中堅的作用,尤其是他給國人所帶來的“民主”與“科學”這兩大思想對于啟發(fā)民智、促進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國民素質(zhì)的近代化發(fā)揮了巨大的影響。陳獨秀所說的“民主”主要是指資產(chǎn)本意的民主政治,是對封建倫理綱常進行猛烈攻擊的有效武器;陳獨秀所講的“科學”主要是指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是啟迪民智的又一思想武器。盡管受當時時代的局限,陳獨秀在“民主”與“科學”的闡述中存在缺陷,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兩大思想對開啟民智、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發(fā)揮了積極意義。 關鍵詞:陳獨秀;民主;科學 1911年辛亥革命發(fā)生,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國在中國實現(xiàn)。然而,由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存在著先天的階級局限性,因而,在面對西方列強的武力威脅以及北洋軍閥的軍事脅迫下,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最終被袁世凱所篡奪。之后,在中國近代史上先后出現(xiàn)了袁世凱與張勛兩度帝制復辟的鬧劇。在當時“民主”與“共和”深入人心的民主革命洪流中,袁、張二人的鬧劇最終破滅。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打碎了其精神支柱——封建主義的孔經(jīng)對國民是束縛,“民主”與“共和”理念深入人心。不可否認的是,封建主義的孔經(jīng)在一些舊官僚與頑固派的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一有機會,就會做出種種尊孔復古的丑劇。但“清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正是在中外反動勢力尊孔復古的喧囂中,伴隨著民主革命掃蕩封建專制殘余斗爭的節(jié)節(jié)勝利,一大批新生的思想啟蒙家高舉起“民主”與“科學”的大旗,向“孔家店”發(fā)起了猛烈的攻擊。新文化運動由此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新文化的發(fā)起人是當時在上海的陳獨秀。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青年雜志》(1916年9月改名為《新青年》),喊出了“民主”與“科學”的口號,吹響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號角,一場比戊戌文化運動、辛亥文化運動場面更恢弘、規(guī)模更廣闊、反帝反封建斗爭性質(zhì)更徹底、對后世文化建設影響更深遠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由此拉開了歷史的帷幕。 “民主”與“科學”,猶如人之兩腿、鳥之兩翼一樣,是近代中國新文化運動主體的兩大構成。它作為先進的中國人在向西方尋求真理過程中所取得的兩大法寶,共同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的歷程?!懊裰鳌迸c“科學”思想在近代中國經(jīng)過傳播、發(fā)展,尤其是經(jīng)過戊戌運動與辛亥革命的弘揚而蔚為社會文化風潮,并且由外來的西學逐漸轉(zhuǎn)化成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銳利的思想利器?!懊裰鳌迸c“科學”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代是思想啟蒙的良藥,是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向馬克思轉(zhuǎn)變的思想橋梁。 陳獨秀在《新青年》中提出:“要擁護德先生(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jié)、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塞先生(Science),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塞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辈⑿妫骸拔覀儸F(xiàn)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盵1]可見陳獨秀對“民主”與“科學”解釋主要是針對封建專制主義和舊文學的,提倡要以科學合理的方式觀察、解釋和理解世界。 一、民主思想的張揚 對于深受封建專制主義壓迫達兩千多年之久的中國人民來說,民主是一個極其神圣、極其陌生,同時也是極其向往的字眼和追求?!拔逅摹睍r期,一大批激進的思想啟蒙者高舉起了“民主”與“科學”這兩大思想武器,對封建專制主義發(fā)起了猛烈的攻擊,把高踞廟堂之上兩千多年的孔子給拉了下來,孔經(jīng)遭到了無情的批判,中國人民從此有了一個更加莊嚴、更加為之犧牲的追求——民主。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是這次斗爭的主要陣地。 關于民主,陳獨秀認為:“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也,個人之自由權力載諸憲章、國法,不得剝奪之,所謂人權是也?!盵2]陳獨秀所述的民主,實質(zhì)上是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強調(diào)任何人不得凌駕于法律之上,個人的自由平等之權受國家法律的保護,人人之間應當是一種自由而平等的關系,即所謂人權。在《敬告青年》一文中,陳獨秀指出:“自人權平等之說興,奴隸之名,非血氣所忍受。世稱近世歐洲歷史為'解放歷史’——破壞君權,求政治之解放;否認教權,求宗教之解放;均產(chǎn)說興,求經(jīng)濟之解放;女子參政運動,求男權之解放也。解放者云,脫離夫權奴隸之羈縻,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謂也。我有手足,自謀溫飽;我有口舌,自陳好惡;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絕不認他人之越俎,亦不應主我而奴他人;蓋自認為獨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權利,一切信仰,唯有聽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斷無盲從隸屬他人之理”。[3]在這里,陳獨秀實際上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經(jīng)濟民主、社會民主和倫理民主的主張,切實要求人一方面不能奴役別人,但同時也不允許別人奴役自己。西方的歷史就是求解放自由的歷史,西方的社會制度就是自由解放的民主共和制度。因此,只有效法西方,建設西方式的民主共和社會,中國才有希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陳獨秀能較為系統(tǒng)地提出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的理論,主張在中國要反對封建專制統(tǒng)治,建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實行資產(chǎn)階級民主政治,無疑是進步的。這反映了當時中國先進分子在學習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中的價值取向和追求。 陳獨秀認為,與世界近代文明相比,中國封建宗法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法律,鉗制思想,控制自由,阻礙個性發(fā)展,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后果:“一曰損壞個人獨立自尊人格;一曰窒礙個人意思之自由;一曰剝奪個人法律上平等之權利;一曰養(yǎng)成依賴性,戕賊個人之生產(chǎn)力?!盵2]這是中國愚昧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國欲進步,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就必須摧毀封建枷鎖,實現(xiàn)人的解放和人民的民主自由權利。 因此,陳獨秀將民主概括為:“法律上之平等人權,倫理上之獨立人格,學術上之破除迷信、思想自由”以及“經(jīng)濟上財產(chǎn)獨立”,[4]認為這是世界進步的必由之路,中國只有這樣才能走出黑暗而進入光明。 所謂平等人權,就是反對封建專制,反對尊卑、貴賤的封建等級制度,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個人之自由權利,載諸憲章、國法,不得而剝奪之,所謂人權也”,[2]公民的自由平等權利受法律保護,人與人之間“各有自主之權,既無奴隸他人之權利,亦絕無奴自處之義務”。[3]國家為達此要求應當制定一定的法律加以保障人權的實現(xiàn),而這樣的法律制度不應是少數(shù)人的意志的表現(xiàn),應由人民議定,并由人民推舉代表執(zhí)行。這才是理想的國家制度。 所謂獨立人格,就是反對封建的倫理綱常,反對奴隸道德和封建人身依附關系,主張人格獨立自尊,個性解放,強調(diào)個人的創(chuàng)造精神。1916年9月1日,陳獨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中提出了新青年的標準,要青年獨立、自主、進步、進取,“內(nèi)圖個性之發(fā)展,外圖貢獻于其群”。[5]這實質(zhì)上是提倡個人的尊嚴、個人的價值,主張還每一個人做人的權利,而不做別人的附屬品。 所謂自由思想,就是反對文化專制主義,反對孔教為國教,向封建社會的精神領袖孔子發(fā)動了猛烈的攻擊。陳獨秀認為,中國的封建專制之所以能夠存在長達幾千年之久,其根本原因則在于人民未能覺醒,孔教未能清除。因而,陳獨秀首先將批判的矛頭指向了孔教,在《新青年》第2卷第2、3、4、5號上連續(xù)發(fā)表了《駁康有為致總統(tǒng)總理書》《憲法與孔教》《孔子之道與現(xiàn)代生活》《再論孔教問題》《答吳又陵(孔教)》等文章,猛烈地抨擊孔教,“竊以無論何種學派,均不能定為一尊,以阻礙思想文化之自由發(fā)展。況儒術孔道,非無優(yōu)點,而缺點正多。尤與近世文明社會絕不相容者,其一貫倫理政治之綱常階級說也。”[6]進而要求拆毀全國的孔廟,從而廢除祭祀,從孔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真正實現(xiàn)思想的自由。 要求自主人格、平等人權、個性解放、思想自由、多數(shù)國民自覺居于主人的主動地位,其聲音振聾發(fā)聵,扣人心弦,催人奮起。這表明,在“五四”時期,陳獨秀的民主思想已經(jīng)遠比辛亥革命徹底,其對民主的認識和理解也大大的豐富。民主思想的旗幟已在華夏大地高高飄揚。這種民主思想的張揚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真正得到了落實,為民主革命的進一步高漲準備了思想條件,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準備了思想條件和群眾基礎。 二、科學精神的呼喚 “科學”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另一面大旗。在陳獨秀看來,民主可以防止專制,而科學則可以擺脫愚昧?!皣?a href="https://www./lilun/138131.html" target="_blank">人欲脫愚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3]現(xiàn)實中國的狀況則是民眾愚昧無知,迷信思想盛行,因而,提倡科學,則屬當務之急。 關于科學,陳獨秀定義為:“科學者何?吾人對于事物之概念,綜合客觀之現(xiàn)象,訴之主觀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謂也”。[3]這就是說,科學應當是人們的主觀認識和客觀現(xiàn)實具有一致性、統(tǒng)一性,主觀的憑空捏造是與客觀事實不相符合的,是不科學的。陳獨秀賦予了科學以無上的權威,指出只有經(jīng)過科學檢驗符合現(xiàn)實的知識才是有意義的,否則,哪怕是祖宗的遺留、圣賢的垂教、政府的提倡抑或是社會的崇尚,都應當摒棄。“今且日新月異,舉凡一事之興,一物之細,罔無訴之科學法則,以定其得失從違,其效將使人間之思想云為,一遵理性,而迷信斬焉,而無知妄作之風息焉”。[3]而是否尊崇科學則成為民族優(yōu)劣的關鍵原因之一,“士不知科學,故襲陰陽家符端五行之說,惑世誣民,地氣風水之談,乞靈枯骨;農(nóng)不知科學,故無擇種去蟲之術;工不知科學,故貨棄于地,戰(zhàn)斗生事之所需,一一仰給于異國;商不知科學,故惟識罔取近利,未來之勝算,無容心焉;醫(yī)不知科學,既不解人身之構造,復不事藥性之分析,菌毒傳染,更無聞焉;惟知附會五行、生克、寒熱、陰陽之說,襲古方以投藥餌,其術殆與矢人同科;其想象之最神奇者,莫如'氣’之一說;其說且通于力士羽流之術,試遍索宇宙間,誠不知此'氣’之果為何物也!”[3]這樣的社會終將會被歷史所淘汰。 陳獨秀所說的科學大致有兩層含義,一是與低的生產(chǎn)力和落后的生產(chǎn)方式相適應的科學技術,包括自然科學知識和生產(chǎn)工藝技術;二是與封建蒙昧思想相對立的科學思想,其實質(zhì)是一種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拔逅摹睍r期陳獨秀對科學精神的呼喚和倡導,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一條渠道,為關在“黑屋子”里的人民打開了一扇窗戶,透進了新鮮的空氣。 陳獨秀以科學作為精神火種,點燃了啟蒙運動的火炬,掀起了思想革命的巨浪,激勵一大批啟蒙思想家大張旗鼓地宣傳科學。究其科學觀,大體包括以下內(nèi)容: (1)科學是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陳獨秀認為,作為科學而言,它既是一種現(xiàn)實,同時也是這種現(xiàn)實在人的頭腦中的正確反映。“科學者何?吾人對于事物之概念,綜合客觀之現(xiàn)象,訴之主觀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謂也。”從陳獨秀的這句論述可以看出,作為科學,必須主觀符合客觀。一旦當主觀和客觀不相符合的時候,科學也就變成了謬誤。陳獨秀的這一思想有助于與封建迷信斗爭,使人民能夠正確地看待事物。“自然之力,既聽命于人間,發(fā)縱指揮,如使其馬,束以器械而用之;交通貿(mào)易,利于前時,雖高山大川,無足沮閡;饑癘之害減;教育之功全。凡此種種,實則多源于科學之進步?!盵3] (2)實證方法與歸納方法是近代科學發(fā)展的不二法門。“今欲興學術興,真理明,歸納論理之術,科學實證之法其必代圣教而興?!盵7]陳獨秀這句話旨在說明,研究科學,必須注意事例,并且要充分運用事例來論證問題。早在1915年,陳獨秀就明確指出“事事求諸證實”的方法是“科學說明真理”的不二法門。[3]另一方面,僅僅只有事例的堆砌,是流于形式,有記賬之嫌,因此必須同時要對所給事例進行歸納,得出其實質(zhì)。二者缺一不可。陳獨秀同時指出,偏重演繹法則是中國學術不進步的又一大原因,因此,“今后,我們對于學術思想的責任,只應該把人、事、物質(zhì)一樣一樣的分析……我以為這就是科學,也可以說是哲學”。[8]從上可以看出,陳獨秀在做學問的方法上反對偏重任何一方,要注意方法的合理運用,這樣才能求真求實,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www.) (3)陳獨秀認為“科學”不僅僅是指自然科學,而且還應當包括哲學和社會科學?!翱茖W有廣狹二義,狹義的是指自然習俗而言,廣義的是指社會科學而言”,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則在于“拿研究自然科學的方法,用在一切社會人事的學問上,像社會學、倫理學、歷史學、法律學、經(jīng)濟學等,凡用自然科學方法來研究、說明的都算是科學;這乃是科學最大的效用”。[9]這實質(zhì)指出了社會科學的研究和自然科學的研究同樣應當是嚴謹?shù)模蠖沤^社會科學研究的隨意性。“社會科學中最主要的是經(jīng)濟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哲學(這里所指是實驗主義的及唯物主義的人生哲學,不是指本體論、宇宙觀的玄學,即所謂形而上學的哲學)”。[10]這里,陳獨秀一方面指明了社會科學應當包含的內(nèi)容,還準確地把握了哲學、玄學與形而上學的區(qū)別,表明了在這一時期陳獨秀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成熟把握,并將唯物史觀作為科學內(nèi)容之一加以闡述。陳獨秀在1920年以后也是經(jīng)常用唯物史觀去觀察和分析社會問題,表明其科學觀更趨成熟。 (4)倡導科學精神,把握科學方法。陳獨秀指出,之前的無論是地主階級還是資產(chǎn)階級,如洋務運動,雖提倡科學,引進西學,但更多強調(diào)的是西方的制作技術,即具體方法的引進。陳獨秀認為這顯然遠遠不夠,正確的做法是要求人們樹立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發(fā)揚科學精神,把握科學方法,用科學改造社會,推動社會進步。由此,陳獨秀得出結(jié)論,即尊重科學,富有科學精神,用科學推動物質(zhì)文明的發(fā)展、精神文明的進步以及國民素質(zhì)的提高。 三、對陳獨秀“民主”思想與“科學”精神的評價 “民主”與“科學”,是陳獨秀一生所追求的兩大目標。陳獨秀對民主和科學的解釋及論述比較系統(tǒng),既熱情謳歌民主,又極力宣揚科學,認為不倡導科學,理性得不到張揚,民主也難以普及,而民主得不到推行,科學也無法發(fā)展。民主與科學兩者不可分割,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若舟車之有兩輪”缺一不可,并始終堅信“科學與民主,是人類社會進步之兩大主要動力”。[11] 為宣揚和捍衛(wèi)“民主”與“科學”,陳獨秀表現(xiàn)出了無限的勇氣和信心。在面對封建衛(wèi)道士發(fā)難時,陳獨秀指出:“西洋人因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來,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xiàn)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攻擊的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盵1] 由于陳獨秀對于民主與科學的竭力宣揚,中國人民的民主主義意識進一步覺醒,這為五四愛國運動的發(fā)生做了思想上的準備,促進了知識青年要求進步、追求真理的愿望,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五四時期中國知識革命青年的民主意識覺醒、科學精神的張揚,最終接受馬克思主義,無疑是在陳獨秀的影響下實現(xiàn)的。 當然,由于當時的時代限制和認識的局限,陳獨秀關于民主和科學的認識還存在一些不足,甚至某些觀點在今天看來是不正確的。如對于“民主”的認識,在“五四”前僅停留在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的范疇;再如對孔學的批判,只是片面地將其視為封建帝制復辟的根本原因,這無疑是不科學的。 盡管如此,陳獨秀關于“民主”與“科學”這一思想在當時對啟發(fā)民智發(fā)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既為科學知識的傳播與普及奠定了基礎,也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國民素質(zhì)的近代化,更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 在馬克思主義的不斷傳播和宣傳影響下,陳獨秀的思想發(fā)生了新的變化。1919年12月在《告北京勞動界》一文中明確指出:“勞動界諸君呀!十八世紀以來的'德莫克拉西’是那些被征服的新興財產(chǎn)工商階級,因為自身的共同利害,對于征服階級的帝王貴族要求權利的旗幟?!缃穸兰o的'德莫克拉西’,乃是被征服的新興無產(chǎn)勞動階級,因為自身的共同利害,對于征服階級的財產(chǎn)工商界要求權利的旗幟”。[12]這說明這一時期陳獨秀所主張的民主,已經(jīng)不是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了,而是無產(chǎn)階級的民主,這一民主才是廣大的無產(chǎn)階級和勞動群眾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世界的強大的思想武器。 參考文獻 [1]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J].新青年,1915:1(4). [2]陳獨秀.敬告青年[J].青年雜志,1915:1(1). [3]陳獨秀.袁世凱復活[J].新青年,1916:2(4). [4]陳獨秀.新青年[J].新青年,1916:2(1). [5]陳獨秀.答吳又陵(孔教)[J].新青年,1917:2(5). [6]陳獨秀.圣言與學術[J].新青年,1918:5(2). [7]水如.陳獨秀書信集[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7:310. [8]陳獨秀.新文化運動是什么[J].新青年,1920:7(5). [9]陳獨秀.科學與人生觀序[J].新青年,1923:2(季刊). [10]任建樹.陳獨秀著作選(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86. [11]陳獨秀.本志罪案之答辯書[J].新青年,1919:6(1). [12]吳曉明.德賽二先生與社會主義——陳獨秀文選[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123. 【注釋】 [1]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項課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