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說到過年,我感覺,還是農(nóng)村的年有意思有味道有樂趣。 老家只種一季莊稼。秋收后農(nóng)民手上沒什么農(nóng)活兒了,就開始貓冬,準備過年?!疤枪霞涝?,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頂新氈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襖?!贝汗?jié)將到,各有各的禮物,大家都歡歡喜喜。小孩子喜歡過年,有壓歲錢,有好吃的,還有新衣服穿,心里美滋滋的;大人喜歡過年,在家種地的收起了犁杖,在外打工的放下了擔子,老婆孩子熱炕頭的享受著天倫之樂;老人喜歡過年,子女團聚,兒孫滿堂,其樂融融,添福增壽。 進入臘月,就到了年關(guān)歲尾,家家戶戶都張羅著與“年”有關(guān)的事兒。比如,女人要做鞋子裁衣服,撒年糕蒸豆包,男人劈好柴備好酒,沒事兒就圍著女人打好下手。有個民諺這樣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扭一扭?!闭麄€臘月,基本上都有安排。大家在過年這件事上也是不會吝嗇的,畢竟忙活了一大年,得借著過年的機會犒勞犒勞一家老小。另外,大家也真心希望過好這個年,圖個吉利,祈盼來年會有更好的運勢。對農(nóng)民而言,這好運勢就是風調(diào)雨順,健康平安。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是人們生活中最大的事兒。過年了,肯定要先把吃的弄好。我們那兒講究殺年豬。從年初開始喂養(yǎng)一頭小豬,到年尾了,這頭豬基本上長得很胖了,殺了吃肉。按照村子里的習俗,進了臘月就可以殺年豬了,而且要在小年前宰殺好,一般不要超過這個時間點,否則下一年的年豬會長不胖。殺年豬這天,人們會順勢擺上兩桌子,宴請親朋好友。北方的臘月,數(shù)九寒天,天氣非常冷,但大家熱熱鬧鬧的圍坐在一起,吃著熱氣騰騰的殺豬菜,喝著純糧釀制的小燒酒,拉拉家常,嘮嘮嗑,很是樂呵。那個時候,今天你家殺豬,明天我家殺豬,七大姑八大姨的吃上一圈后,基本上就吃到過小年了。 北方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早飯前是要放鞭炮的,寓示著新年大幕正式拉開。小村里到處彌漫著鞭炮的火藥味,這種火藥味其實也是年味的一部分。小時候,感覺那種火藥味很好聞,甚至可以用“香”來形容。男孩子會把鞭炮拆零散,無論走到哪,口袋里都揣上幾顆,跟小伙伴玩的時候就順手燃放,女孩子一般會跟在男孩子屁股后面,眼巴巴看著他們?yōu)t灑的點燃爆竹,然后捂著耳朵在那里叫喊。也是從這天起,村子里的鞭炮聲就不絕于耳了,總會有“噼噼啪啪”的動靜,還有一縷縷鞭炮爆炸后放出的煙霧,裊裊升騰著,鉆進藍的發(fā)亮的天空。我記得,那時的鞭炮質(zhì)量非常可靠,像“二踢腳”(也叫“雙響”)那種猛一點的,只要把裝炸藥的那一頭朝上,就可以拿在手里燃放。 2 小年一過,除夕越來越近,還有幾件事得忙活。一個是,家家戶戶都要掃房。所謂“掃房”,就是把家里家外的衛(wèi)生徹徹底底的搞一遍。這次搞衛(wèi)生,跟平時可不一樣,院子里的犄角旮旯、房屋的上上下下都得掃到位,就連鍋底粘著的黑黑的一層灶灰都不能放過,這個活兒確實不輕松,彎腰撅屁股,仰脖登梯子,著實要忙一整天。但大家覺得,累也值,畢竟過年,人要干干凈凈,家也要清清爽爽。此外,家家戶戶還得準備好零食小吃,有客人來,就得拿出來擺上。一般來講,在平常素日,農(nóng)民們沒有吃零食的習慣。不像城里人,客廳茶幾上都會擺幾個果盤,一年四季都有糖果供應(yīng)。由于物質(zhì)條件有限,農(nóng)村的零食也簡單,無非是花生、瓜子、糖一類的,至于水果,由于難儲存,一般就是蘋果、桔子、梨,最近這幾年生活條件變好了,會有香蕉,以前小時候,香蕉真的算是奢侈品,難得能吃上一頓。 年三十,是農(nóng)歷年中的最后一天。辭舊迎新,特別有意義。吃過早飯要去貼春聯(lián),基本上每個門兩側(cè)都要貼,車輛、谷倉、豬圈等地方也要貼,代表著新的一年處處順利。村子里的人們對年三十當天的午飯很講究,一定要豐盛。女主人會使出渾身解數(shù),盡量多準備幾個菜,而且必須要有雞和魚,寓意吉祥如意、年年有余。等到太陽一落山,天色漸黑,所有的房間都要亮上燈,這個燈要點亮一個晚上。有的說是,點著燈,就代表整夜都在守歲;有的說是,年獸怕光,這樣就不敢進院子;也有的說是,給財神爺引路。不管怎么考慮的,大家已當作一種習俗傳承下來了。到了晚上,我們會一邊看著春晚,一邊準備年夜飯。年夜飯是餃子。餃子形如元寶,吃餃子有招財進寶之意,另外,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里,寄托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其實,餃子是北方冬天最常吃的主食,有著“好吃不過餃子”的說法。年夜飯的餃子餡兒是整個肉丸的,就是全肉餡,一口咬下去,有油流出來,然后會看見抱得緊緊的一個肉丸,味道特別鮮美。 在吃年夜飯前,會有個“發(fā)紙”的祭奠儀式,在院子里擺上八仙桌,放上燒酒、餃子和碗筷,意思是請先人也過年吃年夜飯,然后男主人磕頭祈求保佑家里人丁興旺、健康平安。與這個儀式同時進行的就是放鞭炮了,歡歡喜喜慶祝過大年。我印象深的是,除夕這個晚上,如果下雪,會很美。雪落在院子里,白白凈凈的鋪在地上,整個院子都點著燈,亮堂堂的;家門口會有煮餃子的蒸汽透過門簾縫隙,迎著飄飄灑灑的雪花往外跑,帶著香氣爭相涌出去;煙花瞬間被點燃,卯足了勁兒沖向夜空,照亮周圍的雪花,開始了一場花和火的舞蹈盛宴,火樹銀花,流光溢彩,極其祥和、優(yōu)美。 大年初一即春節(jié),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這一天還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從這天開始,我們會走街串巷的給長輩給親戚朋友拜年。大家也趁這個機會,一起聚聚,很多路遠在外的親戚,也會趁拜年機會回家看看。小時候,特別喜歡在大年初一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磕頭拜年,磕完頭就能拿到壓歲錢。那時的壓歲錢,十塊錢算是多了,能花上很久。我開始工作后,連續(xù)三年漂泊在外,沒有機會回家過年。等第一次休假回去過年時,給爺爺奶奶、姥爺姥姥拜年非常激動,我在磕頭時眼里都含著熱淚,我多么期望,老人的身體一直健康硬朗,這樣給他們磕頭拜年能一直持續(xù),始終不斷。如今,爺爺、奶奶、姥爺都已去世,我非常想念,祝愿他們在天堂安好。 3 正月里的講究多,習俗也多。根據(jù)《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chuàng)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因此,村子里很多人會從初一觀察天氣,來判斷相應(yīng)物種在新一年的運勢。比如,初八是谷日,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yù)示這一年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此外,還有些習俗,比如,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wèi)生,鞭炮從里往外放,說是趕走不吉利的東西;正月初六,商店、酒樓正式開張營業(yè),扔垃圾,叫“送窮鬼”。正月里的吃喝也是有說道的,每天吃什么,基本上都有習俗規(guī)定。“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zhuǎn),初四烙餅炒雞蛋。初五初六捏面團,初七初八炸年糕,初九初十白米飯,十一十二八寶粥,十三十四竄湯丸,正月十五元霄圓。”雖然大家在實際過程中可能沒有嚴格遵守,但這些耳熟能詳?shù)拿裰{,念叨念叨還是很有趣的。 在北方,年正月,還有個很有意思的事就是看秧歌。我們那流行的是東北大秧歌,形式詼諧,風格獨特?!胺€(wěn)中浪、浪中梗、梗中翹,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東北大秧歌的最大特點,花樣繁多的“手中花”,節(jié)奏明快富有彈性的鼓點,哏、俏、幽、穩(wěn)、美的韻律,都讓東北大秧歌顯得別具一格。我記得小時候,村子里的秧歌隊,踩著高蹺,舞著綢帶,耍龍舞獅,樣樣俱全,嗩吶齊鳴,鑼鼓喧天,中間還穿插著孫悟空、豬八戒等帶著面具的戲劇人物,場面喜慶,氣勢壯觀。我們一些小伙伴喜歡追著秧歌隊整天到處排街、跑院、掏場子,看熱鬧看不夠。近年來,農(nóng)村條件好了,物質(zhì)文化生活逐漸豐富了,但這傳統(tǒng)的秧歌卻日漸蕭條了,即便有,樣式也大不如從前,特別是踩高蹺的極其罕見了,這讓年味也淡了一點兒。有時想想,物質(zhì)貧乏并不可怕,精神的空虛、傳統(tǒng)的凋敝,才最可畏。 老話說,年節(jié)好過,日子難熬。確實如此,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很容易流失。一進了正月,“年”在各種各樣的聚會、大家小院的熱鬧、豐富多彩的吃喝中很快就過完了。尤其是過了正月十五,有些在外務(wù)工的,要馬上啟程,離開家鄉(xiāng),開始新一年的漂泊生活。那時的情景,多少有些感傷:車轔轔,馬蕭蕭,行李背囊肩上挑。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路遙遙?;旧希@一走就是一整年。 說實話,我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在外務(wù)工人員,骨子里流淌著真真正正的農(nóng)民身上的血液。記得2007年春節(jié)晚會有個小品叫《保姆》,里面的一句臺詞給我很深的感觸,“城里是年輕人的夢想、農(nóng)村有城里人的爹娘”。在外打拼奮斗多年,好不容易在所謂的大城市上了班、落了腳、成了家,但我心里還是時常想著那個遍地黃土的小村子、想著那些憨厚的鄉(xiāng)鄰、想著那些樸實的親人。 謹以此文,祝愿遠在家鄉(xiāng)的父母親人和各位朋友春節(jié)快樂,吉祥如意,健康平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