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鴨綠江大橋橋頭(資料片)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wèi)祖國,就是保家鄉(xiāng)……”每當唱起這首《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年逾八旬的集安市委黨史辦原主任李重勤就熱血沸騰、斗志昂揚。
一首軍歌,記住了一座橋梁。近日,筆者專程拜訪了李重勤老人,并跟隨他驅(qū)車來到距市區(qū)15公里、有著“抗美援朝第一渡”美譽的集安鴨綠江大橋。沿著大橋?qū)訉邮A緩步而上,聽老人講述這座大橋的故事。
背負屈辱出生集安(原輯安)作為中國東北重要的對外門戶之一,是從東北經(jīng)朝鮮半島到日本的最便捷通道之一,自古以來就是兵家的必爭之地。日本侵占我國東北之后,為大肆掠奪豐富資源,修建了輯安至朝鮮滿浦鐵路線。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作為鐵路的一部分,于1937年開始修建,1939年7月31日完工。大橋的工程設(shè)計公司為日本東亞土木會社,負責(zé)施工的卻是被日本壓迫剝削的中朝勞工。從鐵路完工到1945年日本投降這6年的時間里,我國大量煤炭、木材、礦石等資源經(jīng)集安、滿浦、江界、界川運至朝鮮裝船,經(jīng)日本海運往日本本土,可以說鴨綠江大橋是日本侵略中國的一個鐵證。
抗日戰(zhàn)爭勝利時,日本細菌部隊從鴨綠江大橋上倉皇逃竄。解放戰(zhàn)爭爆發(fā)后,鴨綠江大橋幾經(jīng)易手,最終回到了人民的懷抱。冒著戰(zhàn)火成長而讓鴨綠江大橋經(jīng)受住考驗的是抗美援朝戰(zhàn)爭,講到這,李老的精神一振。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隨后在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主席代表軍委中央命令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zhàn)。10月19日,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始分別從輯安(集安)、安東(丹東)以及長甸河口等地進入朝鮮。第一批赴朝作戰(zhàn)的志愿軍部隊就是從集安鴨綠江大橋挺進朝鮮的。
抗美援朝戰(zhàn)爭打響后,集安鴨綠江大橋成為志愿軍渡江和后勤供應(yīng)的“大動脈”,一直到1953年7月止,列車晝夜運行,最高每天達50余列次。
由于大橋的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敵方千方百計對其進行破壞。1950年11月8日,敵方派出轟炸機對大橋狂轟亂炸,鴨綠江大橋被攔腰炸斷,朝方一側(cè)鋼梁落入水中。11月14日,轟炸機再次轟炸大橋,朝方三座橋墩被炸毀,至此大橋徹底癱瘓。中國鐵路職工和駐軍部隊冒著不斷被敵機騷擾、轟炸、掃射的危險,全力以赴搶修大橋,使其成為炸不爛的鋼鐵“大動脈”?,F(xiàn)在大橋鋼梁上依稀可見的殘洞和彈痕。
江橋閃耀光芒如今的大橋被修繕一新,作為集安市委組織部、市非公黨工委的黨性培訓(xùn)基地,倚靠青山朝陽,橫臥綠水鴨江,微笑著迎候全國各地的瞻仰者。
集安鴨綠江大橋維系了志愿軍部隊物資輸送的生命線,為志愿軍作戰(zhàn)提供了堅強的后勤保障;集安鴨綠江大橋銘刻了志愿軍戰(zhàn)士抵抗侵略、保家衛(wèi)國的豐功偉績,讓志愿軍部隊在世界戰(zhàn)爭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負“抗美援朝第一渡”的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