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是人口大國,對歷代統(tǒng)治者來說,保證糧食安全不僅是出于仁政的需要,更是維護統(tǒng)治穩(wěn)定的重要措施。歷代政權均把糧食生產放在突出位置,同時加強糧食流通,并有目的地開展糧食儲備,以此保障最基本的糧食供應。 ![]() 糧食生產 “糧食”一詞,最早是分開說的。《周禮·廩人》有“凡邦有會同師役之事,則治其糧與其食”之句,東漢鄭玄注釋:“行道曰糧,謂也;止居曰食,謂米也?!币簿褪牵凹Z”指行旅時的干糧、行軍時的軍糧;“食”指居家生活所吃的飯。合稱后,狹義的“糧食”指谷物,包括稻、麥、玉米、高粱等,廣義的“糧食”還包括豆類、薯類等,不限于通常所說的五谷。 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糧食生產關系到國家興衰,凡糧食充裕的時期,國家就容易實現(xiàn)穩(wěn)定,相反,糧食生產如果出現(xiàn)問題,出現(xiàn)糧荒、饑餓,政權就會出現(xiàn)危險。歷史上,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之所以爆發(fā),很多時候都與糧食有關,每當饑民、流民增多,就容易形成史書上經常提到的所謂“民變”。 發(fā)展糧食生產、保障糧食供應是古代統(tǒng)治者關心的大事,因而很早時就形成了以農為本的治國思想。周宣王時,卿士虢文公提出“王事惟農是務”觀點。戰(zhàn)國時,商鞅把“耕織”視為本業(yè),把農業(yè)視為國家富強的根本,強調“國之所以興者,農戰(zhàn)也”,韓非子也指出:“倉廩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也?!睗h代時,晁錯提出“貴五谷而賤金玉”,還提出“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建議將此作為治國之策;南北朝時,賈思勰進一步論述了農業(yè)生產與國家治理之間的關系:“食者,民之本;民者,國之本;國者,君之本?!辟Z思勰還認為:“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舜命后稷,食為政首?!卑寻l(fā)展糧食生產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甚至放到國家治理的首位,這種思想在中國古代很早就形成了共識。 為發(fā)展糧食生產,古代統(tǒng)治者推出了很多鼓勵、促進的措施。周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意思是穿著粗布衣服,親自平整田地、參加勞動。周文王勞動時,“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在他親自示范帶動下,周朝的歷代統(tǒng)治者都把狠抓農業(yè)和糧食生產作為國家頭等大事。周朝以后,天子率諸侯親自耕田的“籍田”成為定制,還有歷代通行的勸農制度,以及在國家祭祀中普遍設有的“祈谷”儀式,這些都顯示出對糧食生產的高度重視,也體現(xiàn)人們對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渴望與追求。 促進糧食生產,需要有具體的政策保障。戰(zhàn)國時,李悝在魏國變法,一個重要的目標是“盡地力之教”,為此采取了多種措施來鼓勵和促進糧食生產,增加對土地的投入,促進了畝產的提高。李悝算過一筆賬:如果畝產由一石五斗增加到三斗,每百里以耕地600萬畝計算,每年就能增收180萬石糧食,千里之地就能增產1800萬石。這一目標是否在魏國得到實現(xiàn)?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魏國因為重視糧食生產而國力變強,成為戰(zhàn)國時代第一個稱雄的國家,是不爭的事實。 歷代以來,統(tǒng)治者都想盡辦法促進糧食生產,有的獎勵耕織,有的改革土地分配政策,有的開展軍屯、民屯,有的減輕賦稅,多策并舉,務求實效。歷代統(tǒng)治者都認識到,只有糧食產量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才有保證,國家也才能穩(wěn)定。 ![]() 糧食流通 遠古時期,受制于生產技術、工具、種子等因素,糧食產量不高,人們生產出糧食如果還有富裕,一般會存儲起來,以備荒年。后來糧食產量提高了,人們手中存儲的糧食多了起來,可以用糧食換取其他生產和生活物資了,于是出現(xiàn)了糧食流通和貿易?!凹g”和“糴”是兩個形象的漢字,一個指把糧食賣出去,一個指把糧食買進來?!妒酚洝へ浿沉袀鳌酚涊d:“販谷糶千鐘。”《商君書·墾令》記載:“使商無得糴,農無得糶?!?/p> 但糧食不是普通物資,在春秋戰(zhàn)國爭霸爭雄時期,各國都把糧食作為管制對象,對糧食貿易設置了很多限制。春秋時期的齊國以商業(yè)發(fā)達著稱,但多次推出過禁止糧食出境的政策,管仲還以此為武器,對多國發(fā)起“糧食戰(zhàn)”。如果糧食能夠自由流通,對大多數國家來說都是一件好事,可以對糧食安全多一重保障,減少饑餓致死的人口,所以齊桓公在葵丘發(fā)起諸侯會盟時,在不少諸侯國的提議下,最終將“毋遏糴”作為盟約的第五條內容。 秦朝以后,盡管時而還有分裂割據的時期,但大一統(tǒng)成為國家的基本形態(tài)。在大一統(tǒng)國家治理模式下,經濟發(fā)展速度加快,人口也實現(xiàn)了快速增長,不僅需要生產出充足的糧食,而且要保證糧食能夠充分流通,不能出現(xiàn)有的地區(qū)糧食很充裕,而有的地區(qū)卻在鬧糧荒。 早在漢朝,各郡縣已普遍設有集市,東漢王符在《潛夫論》中描述當時集市的繁榮情況:“天下百郡千縣,市邑萬數?!币簿褪钦f,每個縣平均下來都有數個至十數個大大小小的集市。魏晉南北朝時,慢慢形成了“逢會”的制度,《水經注》記載,平都“縣有市肆,四日一會”,還記載魚復“治下有市,十日一會”。在這些集市上,所交易的商品中糧食是重要物資之一,如左思在《魏都賦》中列舉了曹魏時期鄴城集市上出售的商品,其中有“故安之粟”“清流之稻”。為促進糧食流通,魏晉以后還出現(xiàn)了專門出售糧食的市場。《晉書·司馬扃傳》記載,西晉時洛陽有“五谷市”,指的就是專業(yè)糧食集市。南北朝時,建康也有“谷市”,這種專業(yè)市場的增多,顯示出糧食交易的繁榮。 東晉以后經濟重心出現(xiàn)南移趨勢,至唐宋時完成了南北經濟重心的轉換,但政治中心仍在北方。南方盛產糧食,北方糧食需求量大,對糧食運輸提出了更高要求,漕運的重要性日益顯現(xiàn)。漕運泛指利用水道調運糧食的專業(yè)運輸方式,通常由朝廷組織,所運的以稅糧為主。隋唐以后,各代均高度重視漕運工作,為此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運河體系并定期疏浚,形成南糧北調的水運網道。 漕運不僅關乎百姓生活,也關乎政治、軍事的方方面面。開封城北面的黃河可視為一道險阻,除此之外再無險可守,在冷兵器時代,開封與長安、洛陽相比作為都城的優(yōu)勢并不明顯,但開封位于汴渠的重要節(jié)點上,而汴渠又是隋唐大運河的樞紐工程,連結黃河與淮河兩大水系,占有極大的漕運便利,在糧食安全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北宋時,朝廷軍隊的主力為禁軍,人數多達幾十萬,最多時超過百萬,全部駐扎在京城附近,對糧食保障提出很高要求,這是開封作為北宋都城的重要原因,盡管宋太祖趙匡胤幾次想在洛陽定都,但考慮到糧食安全,最終也沒能下得了決心。 ![]() 糧食儲備 糧食不僅受地域不均衡的影響,需要流通起來才能保證糧食安全,而且糧食生產對氣象條件有著嚴重依賴,豐年、歉年時常交替出現(xiàn),存在時間上的不均衡。為此,需要在豐收時將一部分糧食儲存起來,歉收時再拿出來彌補不足。對一個家庭來說,做這件事應該不太困難,但上升到國家層面,這又是一項復雜而浩大的工程。 在河南裴李崗遺址的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儲存糧食的窖穴,浙江河姆渡遺址也出土有“桿欄式”糧倉和碳化的谷物,還有陜西半坡遺址,發(fā)現(xiàn)有儲存糧食的地下窖,這些都顯示,由集體實施的集中糧食儲備早在數千年前就出現(xiàn)了。到了夏商時期,糧倉的建立及管理實現(xiàn)制度化,甲骨文中就有商王命臣下巡查倉稟的記載。西周以后,國家糧食儲備制度逐漸完善,中央設有專司糧食管理的官員,通常由大司徒領導,下面有遺人、廩人、倉人等,地方上設有各層級糧倉,《周禮·地官》就記載:“倉人掌粟入之藏,辨九谷之物,以待邦用?!?/p> 春秋戰(zhàn)國以后,國家建立的糧倉規(guī)模不斷擴大,《戰(zhàn)國策》記載,齊國“地方二千里,帶甲數十萬,粟積為丘山”。根據記載,秦、齊、燕、趙、楚等強國都很重視糧食儲備,在它們最鼎盛的時候,糧倉里的糧食都夠本國幾年之用。秦漢時期出現(xiàn)一些超大規(guī)模的糧倉,如櫟陽倉能儲備二萬石糧食,咸陽倉超過十萬石。漢代最著名的糧倉是敖倉,建于河南滎陽東北方的敖山上,朝廷將中原地區(qū)征調上來的糧食集中于此,必要時可向不同方向調撥,極具戰(zhàn)略地位。 漢武帝時桑弘羊發(fā)展了李悝的平糴思想,創(chuàng)立平準法,朝廷設平準令,當市場上的糧食等物資價格下跌時,憑借國家掌握的錢幣或其他物資進行收購,待其價格上漲時拋售,以保持物價穩(wěn)定。該辦法施行后收到很好的效果,不僅打擊了市場上的投機行為,而且為朝廷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收。漢宣帝元康年間,糧食連年豐收,谷價降到每石五錢的超低水平,“農人少利”,大司農中丞耿壽昌運用平準法,在一些地方設立糧倉,大量收購糧食?!稘h書·食貨志》記載:“以谷賤時增其賈而糴,以利農,谷貴時減賈而糶,名曰常平倉。民便之?!边@種以調劑豐歉為目的的常平倉制度為后代所沿用,成為保證糧食安全的一項重要舉措。 【來源:《中國發(fā)展觀察》;作者:陳忠?!?/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