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學校做咨詢,有一位家長問到:“老師,會有人沒有叛逆期么?” 這讓我想到弗洛伊德的那句話,“未表達的情緒不會消亡,它們只是暫時的被埋葬,并在未來以更加丑陋的形式找上你”。 如果在這一時期,家長沒有處理好,會再一次挫傷孩子的自體和客體需要,將導致更猛烈的對抗行為——而且這種對抗行為。 實際上會讓青少年感受到自體的力量感,所以之后的情況會變得更為復雜,有可能會產(chǎn)生這樣一種情況:為了對抗而對抗。 實際上這種情況更應該理解為,為了體驗到力量感而對抗。 到底什么是叛逆? 叛逆,其實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隨著自主意識萌芽,在表達獨立意識時與外界阻力發(fā)生對抗的情況。 而成長,幾乎會貫穿整個生命。 成長(或者說心理發(fā)展),其實就是個體不斷與他人分離并將自己與他人區(qū)分開來的過程。 這個過程被命名為“分離-個體化”。 按照這個思路,嬰兒,幼兒,青春期,甚至中年后的叛逆,也就不難理解——其本質是我想要成為“我”。 在專業(yè)視角來看,叛逆是“分離-個體化”過程中的一個表現(xiàn)形式——因人而異,其形式各有不同,內(nèi)容各有不同,甚至是否存在叛逆也會有所不同。 人的一生基本有過兩次冒險行為,第一次是在青春期;第二次多數(shù)就是我們說的“中年危機”。 青春期叛逆是孩子為自己獨立打響的第一槍。 但遺憾的是,那時他們的力量很弱,所以絕大部分都被學校、父母、社會聯(lián)合壓制下去了。 而等到他們中年了,像許多人一樣, “活下去”這個基本需求滿足了,“活得更好”這個需要便浮出了水面。 “活得更好”的本質是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并把它活出來,也就是心理學 成年人的生活真的很難,比起那些自怨自艾的中年危機,更讓人欣賞佩服的是那些意氣風發(fā),破除危機的“成年叛逆”。 你有多久,沒有感受到人生的開闊和自由了? 對于很多人而言,可能很久都處在一種不知道自己是誰、究竟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的狀態(tài)中; 迷失在每天朝九晚五的燈紅酒綠中,不知道哪里才是自己最終的歸宿。 隨波逐流的生活,讓我們變得面目模糊,仿佛連人生的支配權都不再屬于自己。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覺,那說明:你的自我,已經(jīng)迷失很久了。 人到中年的叛逆,本質上終究是一場關于迷失的“自我”的找尋之旅。 而這場叛逆之旅,并不輕松。 人到中年,最見不得的是什么? 經(jīng)過多年打拼,忙碌和經(jīng)營,最見不得是應該是這些年所積攢的一切化為烏有。 可是有些人卻越是知道自己輸不起,越是不應該在中年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犯錯時,越是對自己的人生追求不夠清晰。 小有成就之后就懂得對生活生出不滿,日子平淡了之后就渴望波瀾,感情遇到了矛盾之后就總懷疑愛人的存在,然后按捺不住自己不安的心,走上了背叛感情的路。 背叛之初,一切都是美好的,有很多人甚至會在這個時候認為自己再次遇到的人就是生命中的真愛。 就是相見恨晚的戀人,會感嘆緣分弄人,會恨不得不顧一切和對方廝守余生。 但愛情是有生命期限的,當這份最初的吸引逐漸的平淡,兩個人的交往也越來越多的時候,矛盾會有,不同頻會有,各自的現(xiàn)實心理和利益心理也會有。 最終,大部分的背叛都會像一種短暫開放的花,綻放之后,剩下無盡的孤寂。 那些說過的愛和承諾,那些幻想和經(jīng)歷的美好都會如凋零的花瓣一般。 一點點的枯萎,最后消失,好像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 為什么我們需要中年叛逆? 如果人到中年,內(nèi)心還是一個孩子,就需要通過叛逆,讓自己回到這個中年人的世界里。 當我們長時間處在一個“我不知道自己是誰、要干什么,現(xiàn)在的工作生活不是我喜歡的,也不是我想要的,然后我也不知道我要什么”的狀態(tài)里時,可能就需要來一場中年叛逆了。 需要中年叛逆,但又壓抑了這個需求,會怎么樣? 有一個可能的后果是,你的孩子會替你去叛逆。 對于生命中的未完成的事件,人們總有種為其續(xù)寫完滿結局的執(zhí)念。這也是一種和命運較勁的表現(xiàn)——啊怎么,你說不了了之就不了了之了嗎? 叛逆的本質其實是一場自我確認及找尋之旅。 如果在青春期沒能充分釋放叛逆的需要,或者沒能被允許叛逆的話,很可能人到中年時會試圖彌補這樣的叛逆。 我們能看到這是一個需要,對自我確認的需要。 青春期錯過了,會在中年的時候重新萌動,重新補課。 我們每個人都有被別人理解的需要,這種理解可以使我們變得更加穩(wěn)定、自信,更健康地自戀——自體心理學中的“自戀”是一個中性詞,并非我們生活中,通常意義所指的貶義性用詞,成熟的自戀被認為是活力、意義和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 只要心境在,人到中年,盡管我們出走半生,歸來仍是當初的少年。 中年英姿,颯爽時光,請開始學習新鮮事物,不怕摔倒,不怕丟臉,不怕失敗,從無味人生突圍,大膽做出改變。 人到中年,讓自己突破自己幾十年來的活法,或許是每一個中年人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總之,精神與物質、心理與生理,各方面的危機橫亙在中年男女的面前,成為誰也繞不過的一道坎。 不在危機中逆襲,就在危機中滅亡。 中年危機的破解,又談何容易。 但希望總是有的。 中年叛逆的人,能夠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為自己做出選擇,并愿意承擔選擇的結果。叛逆的人,有夢想也有執(zhí)行力;他們對已經(jīng)逝去的年華與機會也懂得去哀悼,可以放下過往向前看。 中年掙扎的人則永遠在期待別人補償過去未曾實現(xiàn)的愿望,總想讓別人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他們的內(nèi)心有著強烈的執(zhí)念: “是別人欠我的,所以別人應該還我、滿足我?!?/span> 在這種執(zhí)念下,掙扎的人就像是一邊折騰一邊做著白日夢一樣。 例如:面對中年職場危機,有些人辭職、創(chuàng)業(yè)、失敗、再創(chuàng)業(yè)、再失敗。 他們在不停地無效“折騰”中對世界充滿抱怨:或是指責社會不公、或是哀嘆機遇難得。 其實,“不知道想干什么,就是覺得不折騰一下,可能死得更快?!辈攀撬麄儍?nèi)心真實的想法。 所以,中年掙扎的人就是用不停地折騰,讓自己相信正在為自己而活,但其實他們卻是活在幻想中: 幻想自己選擇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就會獲得與現(xiàn)在截然不同的生活。 而這一切終究只是一場幻想的泡沫。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人生的權利,幸福不是你存了多少錢,而是天天身心自由,不停地做自己喜歡的事。 幸福是擁有一個愛自己懂自己的人,不管有多少,總是把最好最多的留你,幸福就是有人陪伴,有人心疼。 幸福沒有標準答案,快樂也不止一條道路。 自己喜歡的日子,是最美的日子,適合自己的活法,就是最好的活法! 中年的叛逆已經(jīng)沒有了破壞力,它也許不像八九點鐘的太陽驕陽似火,卻像冬日的暖爐,溫溫地孕育著,不燙手,剛剛好。 說到底,這種叛逆是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感。 人生只有一次,就問你,敢不敢? 作者簡介:賢弘老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