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亂,出塵為度蒼生。踏馬歸來,終成無恙河山。 73歲掛帥出征,75歲凱旋回京,兩年的披星戴月、雨露風霜,終于耗盡了李績所有的精力。 669年初,剛從高句麗回來不久,李績便身患重病,一病不起了。都說人越老越怕死,人越富越怕死,但李績卻是一個意外。 雖然他有權(quán)力讓專家給自己開個小灶,還享有全額報銷的醫(yī)保,可以常年霸占VIP病房,但是他仍然拒絕了醫(yī)生,拒絕了吃藥。 他拒絕的理由至今看起來都非常的匪夷所思:“我本山東一農(nóng)夫,攀附明主,濫居富貴,早已知足。生死由命,豈能再求醫(yī)活命!” 內(nèi)心需要多么的強大,才能云淡風輕地說出這種話啊。生亦何歡,死亦何懼?說的大概就是他這種人吧。 李治聽說之后于心不忍,只好不斷給他賜藥,李績這才不得不喝下。但是,不久之后,李績還是迎來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刻,他讓弟弟李弼把兒孫們?nèi)颊偌似饋?,強打著精神辦置了一場酒席。 酒席即將結(jié)束的時候,他當著所有人的面,給弟弟李弼留下了臨終遺言: “我自知必死,這場酒宴就是要與你決別。你先不要哭,聽我的安排。我看房玄齡、杜如晦平生勤苦,才能樹立門戶,但被不肖子孫破家蕩盡。 我的這些子孫現(xiàn)在全都托付給你了,我死之后,你就搬進我家居住,他們中如果有操行不倫、交游非類的人,你可以先行把他們打死,然后再報我知道。 我的葬禮要一切從簡,不必埋什么金銀珠寶,埋一些平常的衣服,再加五六匹馬、十個幾木頭人和一套朝服就行了,如果人死后有知,我還可以穿著朝服去見先帝。誰要不按我說的去做,那就是拿著刀在砍我的尸體啊?!?/p> 說完之后,李績便不再說話。公元669年12月3日,這位開國元勛,三朝元老終于在家中病逝,享年76歲。 怎么去評價李績呢?這是一個極其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征東突厥、滅薛延陀,平高句麗,保大唐一方平安,將大唐的榮耀推向頂峰的是他。 但是,“利在高宗,則為高宗用;利在武氏,則為武氏用……年愈老,智愈猾?!倍氯月罚瑸榛⒆鱾t的也是他。 大唐雙臂,他實至名歸。遺禍后世,他也脫不了干系。 歸根結(jié)底,他是一個復雜的人。 內(nèi)戰(zhàn)之時,他屢戰(zhàn)屢敗,張須陀、竇建德、劉黑闥都曾將他打得大敗而逃,但是他人格高尚,不以李密土地邀功,頗見志節(jié)。 外戰(zhàn)之時,他屢戰(zhàn)屢勝,打遍天下無敵手,但是他人格墮落,只求自保,不僅附于武后,還幾次三番奉承于李治。 他有敗績有勝利,有榮耀有恥辱,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但是我認為他依舊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值得贊揚的人,值得學習的人。 哪有什么十全十美,像他這么大的人物,只要有人去挑,總會能發(fā)現(xiàn)許許多多的缺點,但是瑕不掩瑜即可,人生不就是如此么? 不挑剔別人,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更何況,后來李績的子孫也為他當初的選擇,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684年,李績長孫李敬業(yè),起兵討伐他當年支持的武則天,武則天一怒之下,將李績掘墓砍棺,毀尸滅跡,恢復了原來的徐姓。 因果終有報,李績終究還是沒有逃出這一宿命。 平定了高句麗之后,放眼天下,對大唐邊境還有威脅的國家,只剩下了沉默已久的吐蕃。 公元638年,吐蕃松贊干布被大唐暴揍了一頓之后,便再也不敢打唐朝的主意,只能偶爾打打青藏高原上的其它國家,或者南下欺負一下三哥。 641年唐朝文成公主嫁過去之后,更是開啟了唐吐一家親的和諧局面,后來唐朝去打三哥以及西域的龜茲,還都向吐蕃借過一些兵。 但是,公元650年,年僅34歲的松贊干布薨了以后,唐吐關(guān)系就開始急轉(zhuǎn)直下了。 松贊干布死后,由于他的兒子死得更早,所以便由他年幼的孫子芒松芒贊繼承了藏王之位。 主少國疑,吐蕃的最高權(quán)力自然而然的就淪落到了大相(相當于宰相)東贊的手中,吐蕃語中把宰相叫作論,所以后世把東贊也叫作論東贊。 論東贊是一個野心和實力都很強的老男人。他上臺之后,連年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很快就基本統(tǒng)一了青藏高原。 659年,論東贊又一次膨脹了,將咸豬手伸向了大唐的小弟吐谷渾。 但是這一次也該論東贊命背,當時蘇定方正好要率軍去滅了西突厥。聽說論東贊不請自來之后,他就順便拐到青海表演了一個吊打絕技,1000唐軍大破了80000吐蕃軍,還順便又把它的副宰相給殺了(這件事記載于吐蕃史書,唐書沒有記載)。 不過,論東贊并沒有因此而長記性,660年,趁著蘇定方去打百濟的機會,他再一次大舉進攻吐谷渾,三年之后,吐谷渾終于被徹底吞并。 也是這一年,李治命令72歲的蘇定方再次坐鎮(zhèn)西北,節(jié)制諸軍以抵抗吐蕃。但是之后幾年,大唐一直對高句麗和百濟用兵,所以也沒有奪回吐谷渾。 667年論東贊終于掛了,唐朝本來想趁此良機進攻吐蕃,但是這一年蘇定方正好也去世了。 論東贊死后,他的兒子論欽陵繼任宰相,這位小伙子比他爹更有野心能力也更強,670年初,也就是大唐滅了高句麗一年多以后,論欽陵親率40萬大軍,對大唐直接發(fā)動了進攻,很快就攻占了安西四鎮(zhèn)。 李治大怒不已,當年4月9日任命右威衛(wèi)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今拉薩)道行軍大總管,左衛(wèi)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wèi)將軍郭待封為副大總管,率領(lǐng)5萬精銳討伐吐蕃。 藍色為河流,黑線為陸路,紅色虛線為唐軍進軍路線 點擊加載圖片 論欽陵聽說唐軍前來,和當年的伏跑跑一樣,夾起尾巴就跑到了烏海(今苦海)。薛仁貴率領(lǐng)唐軍步步緊逼,當年8月順利抵達距離烏海僅有300多里的大非川(今青海切吉平原)。 作為對比,我們可以回頭再看一下李靖當年是怎么痛扁伏跑跑的。 點擊加載圖片 當年李世民給李靖配備的是5路大軍,大約10萬人,不過最后只參戰(zhàn)了4路,大約是8萬人(唐軍每路大概都是2萬人)。 進入青海之后,李靖兵分兩路: 一路由自己率領(lǐng)剿滅青海湖附近的吐谷渾軍。 一路由侯君集率領(lǐng),追擊烏海和柏海附近的伏跑跑主力。 李靖這一路非常的順利,五戰(zhàn)五勝。但是,侯君集那一路卻險象環(huán)生。經(jīng)過漢哭山時天降大雪,“將士啖冰,馬皆食雪”這才艱難通過。 漢哭山,位于今天的鄂拉山一帶,平均海拔4500-5000米,道路非常險峻難走,下面是它的部分截圖,曲曲折折的那條白線是G214國道。 點擊加載圖片 薛仁貴想從大非川到達烏海,就必須翻越漢哭山,而翻山越嶺就不能帶太多輜重。在青藏高原上運送糧草有多難,我們之前講過,解放西藏的昌都戰(zhàn)役只打了19天,一萬多頭牦牛和騾馬餓死了2/3,青海騎兵支隊戰(zhàn)馬累死了1/3。 點擊加載圖片 所以薛仁貴現(xiàn)在面對的情況,實際上要比李靖當年更為艱險。首先是兵力不足,其次是對手要比吐谷渾強大太多太多。但是,薛仁貴并沒有因此畏懼不前,而是和當年的李靖一樣,也把軍隊分為了兩部: 1、在大非川設(shè)置兩個營寨,留下2萬士兵看守輜重。 2、自己先率領(lǐng)一部分精銳,急速行軍300多里,挺進烏海殺吐蕃一個措手不及。郭待封則率領(lǐng)一部分軍隊,緊隨其后。 這個戰(zhàn)術(shù)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堪稱完美。 如果薛仁貴前軍順利,加上郭待封的援軍就可以趁機擴大戰(zhàn)果,速戰(zhàn)速決; 如果薛仁貴的前軍不利,郭待封可以隨時支援; 如果倆人都有不測,大家都是輕裝上陣,可以及時退回大非川。 但是,再完美的計劃,只要讓豬去執(zhí)行,那么它的結(jié)局只會有一個《小豬快跑》,而郭待封就是這么一個豬隊友。 這位老兄就是上一集中寫離合詩的那位,當時郭待封是積利道行軍總管,薛仁貴只是一員大將,名義上郭待封的地位要高一些。 同時郭待封又是郭孝恪的兒子,郭孝恪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不? 李績還是徐世績的時候,郭孝恪就是李績的副手,倆人一起投降過竇建德,還一起陰過竇建德。大唐統(tǒng)一以后,郭孝恪經(jīng)營西域多年,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最后因一時大意戰(zhàn)死在了殺場。 名將之后,加上原來還是領(lǐng)導。導致郭待封對做薛仁貴的副手極其不滿,自出征以來,他經(jīng)常不聽薛仁貴的命令,擅自行動。 薛仁貴也是粗心大意,明明知道郭待封這副德行,竟然還是把輔攻以及看守大本營的任務(wù)交到了他的手中,而沒有交給另外一個副總管。也許在薛仁貴看來,郭待封會以大局為重,暫時擱置矛盾一致對外,但他顯然遠遠低估了人性。 薛仁貴率領(lǐng)前軍出發(fā)之后,一路上所向披靡,在河口大勝吐蕃軍,俘虜牛羊一萬多頭,并順利攻占了烏海城,只要郭待封能夠及時趕到,唐軍就可以乘勝追擊,取得更大的勝利。 但是,郭待封卻完全沒有聽從薛仁貴的命令,他竟然擅自帶著大軍和輜重在后面慢悠悠地當起了運輸大隊長。 薛仁貴狂奔數(shù)百里,好不容易打開的戰(zhàn)機就此消失。而更加可怕的是,論欽陵已經(jīng)調(diào)集了20萬大軍氣勢洶洶地殺向了烏海。 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游戲,如果郭待封能夠探得情報,及時進駐烏海城與薛仁貴合兵一處,依靠堅固的城池,唐軍也許還有一絲勝利的可能。 但是,這個世界沒有如果,該來的還是來了。 公元670年8月17日,郭待封終于和論欽陵的20萬吐蕃軍相遇了。地點:距離烏海城不遠處的野外。 幾個時辰之后,蒼涼的青藏高原上一片蕭瑟,血紅色的夕陽將灑滿唐軍鮮血的戰(zhàn)場襯托的更加血紅,遠處白雪皚皚的漢哭山,又一次成為了無數(shù)漢人哭泣的墳場。 郭待封扔下了所有軍糧和全部輜重只身逃跑,他所帶領(lǐng)的唐軍幾乎全軍覆沒。薛仁貴聽說之后,一聲長嘆,只好率軍沖破了敵軍的重重阻撓撤回了大非川。 但是論欽陵并沒有因此而放過唐軍,很快他就又調(diào)集了40萬大軍向著疲憊不堪、饑餓難耐、驚慌失措的唐軍又一次撲了過去——5萬唐軍,幾乎全軍覆沒。 史書說,隨后薛仁貴與郭待封等人與40萬吐蕃軍議和之后,才率領(lǐng)殘軍敗將返回大唐。但這里的議和,恐怕也只能是史官們的春秋筆法而已。 這是自李世民登基以來,近50年內(nèi)唐軍的第一次大敗,也是唐軍由極盛、極強慢慢變?yōu)槠椒驳臉酥尽?/p> 從此以后,唐軍雖然依舊很強,但再也沒有了不敗的神話。一個又一個讓人看不懂的傳奇,也終于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爹生媽養(yǎng)的血肉之軀。 面對如此大敗,李治大怒不已,準備殺了他們以謝天下。 但是冷靜下來之后,李治還是網(wǎng)開了一面,只是將薛仁貴、郭待封等人革職除名,貶為了平民。 不過薛仁貴并沒有等太久,一年之后,他將被再次起用,殺向了另外一個戰(zhàn)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