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菜這件事兒,特別不科學(xué)。 古代有十年寒窗苦讀,如今有九年義務(wù)教育,我真正步入社會之前,已經(jīng)讀了十八年書了,可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還是屢屢犯錯。 讀了十八年書,有了那么豐富的理論知識去指導(dǎo)實踐,仍然會犯錯。 可學(xué)做菜這事兒,上來就是實操。 結(jié)果難免就是:“切菜切到手,掂勺掂出鍋,不是忘放鹽,就是特別咸”。 剛鉆廚房那會兒,我甚至還問過我媽,“炒菜為啥得放鹽?” 看我家老太太眼神兒不對,我麻溜兒跑了,要不然怕是我后背也得多四個大字兒了---“沒鹽不咸”。 沒有理論的實操,最大的隱患就是容易踩雷,做菜這事兒呢,又比較細致,踩到一個雷,整道菜就很難做好吃了。 這篇文章里,從做菜的5個階段里,分享下我曾經(jīng)踩過的雷吧。 還希望看到文章的朋友們以我為戒,盡量避坑。 第一坑: 搭配不合理 老話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如果食材的屬性搞不清楚,那做菜基本上就得做一道殆一回。 一道菜,如果從前期規(guī)劃上就出了問題,后面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了。 就例如,我曾經(jīng)的一道拿手菜:西紅柿炒冬瓜。 那年家里菜園子不知道中了什么風(fēng),啥菜都不收,就西紅柿跟冬瓜長得好。 我又處于廚藝癡迷期,苦于沒有食材練手,天天炒這個菜。 ![]() 這個菜無論從味道還是賣相上來說,都是慘不忍睹,唯獨一個優(yōu)點,口感非常軟嫩。 有好一段時間,我家都不用筷子,因為用了也啥都夾不起來。 那段時間,我就記得當(dāng)時已經(jīng)沒幾個牙了的爺爺,看我的眼神滿是寵愛。 慢慢的,我爺爺因為年紀越來越大,已經(jīng)護不住我的時候,食材上的搭配我也有所長進,所以我家老爺子打我的次數(shù)也就越來越少了。 食材間搭配,大概遵循這么幾個原則吧。 味道上互補的,像是百年二番尖椒,能提供鮮味和辣味,給多種食材打下手,搭配肉絲,土豆絲,胡蘿卜絲誰都挑不出毛病來。 口感上接近的,軟,嫩,韌,脆,硬,這大概能概括食材的口感了。搭配的時候,盡量口感上別距離太遠,要不口感沖突太嚴重。 顏色上不同的,盡量別出現(xiàn)西紅柿炒胡蘿卜,黃瓜炒尖椒,這樣的紅配紅綠配綠的搭配。 類似于尖椒這樣的食材,我總結(jié)了幾個很適合做搭配的素菜,供大家參考。 尖椒,提供鮮味和辣味,綠色,口感脆 胡蘿卜,提供鮮味和甜味,紅色,口感可脆可綿。 雞蛋,提供鮮味和香味,黃色,口感變化空間大。 土豆,提供鮮味,黃色,口感綿軟。主要用于燉菜里。 寫到這里,我想表達的思想就表達清楚了,朋友們可以根據(jù),味道,口感,顏色三個方面去搭配食材。 至于成熟時長,這個可以通過烹飪技法以及下鍋時間去調(diào)整,所以不在考慮因素內(nèi)。 ![]() 第二坑: 切菜不講究 我在學(xué)廚的時候,親切地獲贈了一個“大豬尾巴”的外號,原因是我每次都把土豆絲切得一頭粗一頭細,像極了豬尾巴。 師父看著我的杰作,罵罵咧咧地點評道,“就你這土豆絲,大羅神仙也炒不好”。 很多新手朋友追求土豆絲切的細,黃瓜片切的薄,其實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刀工的第一要點是均勻,其次才是精細。 就拿我切的那土豆絲來說,粗的粗,細的細,下鍋以后,細的炒沒了,粗的還沒熟呢。 我還有一個露大臉的事兒,今兒也一并給大家說了吧。 也是剛學(xué)廚的時候,我為了在師父面前長臉,給他老人家做了一道我的拿手菜---蒜苔豆嘴兒粉條肉。 師父看了我的菜,當(dāng)時真的愣住了,我本以為是驚艷到他了,后來才知道老爺子是真沒見過我這么二的徒弟。 師父先是夾了一口肉片,又嗦了一口粉條,拿手捏了跟蒜苔,勺子舀了幾個豆嘴兒。 然后拍了拍我的肩膀,“豬尾巴呀,你真有潛力,一個鍋里同時炒出四個菜,我這廟小,怕是裝不下你這神仙呀”。 說實話,現(xiàn)在想起這事兒來,我還臉紅呢。 一個菜里,讓我搞出來四個形狀,跟玩兒俄羅斯方塊一樣。 切菜第二個要點,食材形狀得保持統(tǒng)一。 絲兒對絲兒,塊兒對塊兒,條兒配條兒,片兒炒片兒。 從視覺體驗,熟成時間,進食體驗各方面做到統(tǒng)一,才是一道好菜。 切菜第三要點,注重體積和表面積的關(guān)注。 廚師為啥愛用斜刀?愛把食材切成菱著塊兒? 為了美觀是一個原因,增加食材表面積才是根本目的。 同等體積下,食材表面積越大會帶來這三點好處: 1,方便出味兒,表面積越大,與外界交流的“通道”越多,本味釋放就越容易。 2,加速成熟,同等體積下,表面積的增大,會讓食材更“薄”,熱量的傳導(dǎo)更高效,成熟越快。 3,入味更簡單,同出味兒原理一樣,通道多了入味也容易。如果趕上入味不容易的時候,用掛味兒的手法,表面積越大,那掛住的味道不就越多嘛。 第三坑: 下鍋就糊 每個男孩子都會有一個武俠夢,戴著斗笠,牽著駿馬,仗劍天涯。 當(dāng)我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做菜的時候,我其實是有點自卑的,就感覺自己的朋友將來當(dāng)了俠客,路過客棧打尖兒,中氣十足的一聲“小二,一斤女兒紅,半斤醬牛肉”。 而我就是旁邊那個大聲呼應(yīng)的,“好嘞客官,您慢用”的小二。 后來我在電視上,看到專業(yè)廚師手起勺落,火尖上翻云覆雨的豪氣時,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做一個會掂勺的廚師,比一個會騎馬的大俠,也差不到哪里去。 只不過,我這個想法才產(chǎn)生沒幾天,我家那口黝黑的鐵鍋,就給我結(jié)結(jié)實實上了一課。 我心里默念著煎雞蛋的秘籍---“雙腳分開,比肩稍寬,手肘下沉,手腕上前,借助灶臺,小手一抖”。 按道理來說,當(dāng)我執(zhí)行到“小手一抖”那一步的時候,鍋里的煎蛋應(yīng)該配合的夸叉一個翻面的。 見煎蛋沒反應(yīng),于是我又“小手二抖”了一下,煎蛋還是沒動。 當(dāng)我進行到“小手十抖”的時候,終于聞到了鍋里煎糊的味道。 那顆蛋牢牢的粘在了鍋底上,我都懷疑當(dāng)時是把膠水當(dāng)成了油放進鍋里了。 粘鍋這件事兒,伴隨著我的整個廚師生涯,我試過很多種方法:撒鹽呀,抹姜片呀,熱鍋涼油呀。還買過很多不粘鍋,尼龍的,麥飯石的,物理大分子的等等等等。 皇天終究不負有心人,怎么讓鍋不粘這事兒,還真讓我研究明白了。 鍋不粘有三要素:溫度,潤油,慢性子。
這個方法屬于慢法子,還有一種快的 干鍋燒得燙一點,多一點涼油滑鍋 倒出來,再加油直接開炒。 其實就是簡單的熱脹冷縮原理,鍋熱了以后,間隙變大,下冷油,油脂塞滿間隙,溫度下降,間隙收縮。 第四坑: 調(diào)味太隨意 我曾經(jīng)固執(zhí)的認為,一次性調(diào)味是廚師實力的體現(xiàn)。 為了體現(xiàn)我廚藝的高超,我們家的菜一般都是咸了,淡了,酸了,甜了的狀態(tài)。 哪天運氣好了,調(diào)味正合適,一家人就跟過年一樣開心。 調(diào)味這件事兒,有點復(fù)雜,得借助食材本味,也得有的放矢。 比如西紅柿本味微酸,如果再放醋的話,會把酸味放大,放點糖,就會遮一遮酸味,增加甜鮮。 先調(diào)色,再調(diào)味。生抽老抽這種調(diào)色作用的調(diào)味料,本身是有味道的,要是先把咸淡味兒調(diào)好了,再去調(diào)色,味道肯定過了。 味道做加法,調(diào)味做減法。菜品味道的不同,靠的是食材本味的區(qū)別,調(diào)味料下的種類多,用量大,會導(dǎo)致什么菜都一個味道。 把調(diào)味料的用量和種類同步減少,讓食材本味凸顯出來,才是在味道上做加法。 把食材當(dāng)作調(diào)味料。有些食材,本味十分鮮明,可以把他們直接當(dāng)做調(diào)味料使用。 做到極致的,是蔥姜蒜。像尖椒提供鮮辣,西紅柿提供酸甜,洋蔥提供甜辣,都是很好的天然調(diào)味品。 調(diào)味想要最合適,要點是信嘴別信手。水分含量,溫度高低,烹飪手法的不同,都會左右調(diào)味料的用量。 不可控的變量越多,靠經(jīng)驗調(diào)味就越難。 把一步到位,變成少量多次,把用手量,變成用嘴嘗,調(diào)味就會變得精準了。 第五坑: 出鍋不收尾 我作為一個河北的旱鴨子,一直沒機會學(xué)會游泳,但我的菜水性很好,學(xué)廚的初期,我的菜品個個都是游泳健將。 尤其是燉菜,基本上都是一盤子菜,半盤子湯,泡在下面的食材,一個猛子扎一頓飯,都不用換氣的那種。 結(jié)果是上面的菜沒有味兒,扎猛子的選手咸的下不去嘴。 后來我才聽說,別人做菜,還有個大火收汁兒的階段。 就拿那個燉菜來說吧,講究點的,排骨燉熟了以后,用筷子撿出來。 鍋里的料渣,香料啊,蔥姜啊,用密漏打出來。 然后開大火收汁,把汁兒收的濃稠一點。 如果水太多可惜勾點芡,不多的話慢慢熬成自然芡,收濃以后如果不太亮,就放點蔥油,料油或者香油。 把芡汁澆在排骨上,就可以了。 將就點的,直接大火收汁也可以。 湯汁收濃以后,澆在食材上附著力會更強,類似于炒菜的掛味兒手法,把味道掛在外面。 需要注意的,就是調(diào)味別太重,否則就太咸了。 收尾工作里還有一個倒熗鍋的手法,香味想要保留有點難,往往會在烹飪過程中流失。 出鍋階段,通過倒熗鍋,把香味再補充上,能讓食客有更好的就餐體驗。 烹飪這五個階段里,我踩到的幾個大坑,就是這樣,還有數(shù)不清的小坑,以后再慢慢分享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