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里,雄心與野心,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褒貶明顯。 我們熟悉了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一聽就明白。所以,當我們說某某人有雄心壯志時,就代表著認可和贊揚;說另一個人野心勃勃,就是不加掩飾地鄙夷。 而在英文里,不論雄心還是野心,其實是同一個詞:ambition。盡可能中性地說,它就是一種強烈的進取心。但同一個強烈進取心,怎么就有了雄心與野心的分別?這其中當然有文化的差異,不能隨口就下一個論斷,硬要說,哪種語言的表達方式更好。還要看具體的人和事,合適的就是好。即使在不帶褒貶的英文表達里,也會有上下文的信息,來告訴你陳述的態(tài)度。綜合的信息中,一定能看出褒貶好惡。絕對的客觀中性,不存在的。 (放心,這里不是要上什么半吊子的英文課。就是花生瓜子鹽汽水,用閑聊殺死無聊。) 人之所以有進取心,是因為想要某樣東西,并且因為這個“想要”,而產(chǎn)生了付諸于行動的意志力。雄心和野心,都意味著在現(xiàn)狀與目標之間,有著很大的距離??缭剿拇鷥r,遠遠超過一般的任務。因此,就需要強烈的進取心。進取沒有錯,想要本身,也沒有好壞之分。關鍵要看你想要的是什么。 正向的“想要”,在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同時,能夠做到惠及他人。而且,自己所能影響到的世界,也能變得更好。這種“想要”,多半就可以算作雄心。人無完人,實現(xiàn)雄心的過程,不一定完美無暇,一地雞毛臟亂差在所難免。但這個出發(fā)點是正的,最終的結果,也能做到多方受益。即使進展不順利,最后結果未能達到預期,留下遺憾的雄心,依然是雄心。 反過來,也有另一種“想要”,即僅僅從個人的角度出發(fā),極度自私。只考慮自己能得到什么,不考慮周圍的人群,也不考慮自己所在的團隊。這種“想要”,差不多就是野心了。所以,我們說到野心的時候,往往是和“個人”聯(lián)系在一起:某某個人的野心,或是某個群體的野心。 野心帶來的問題,一是混淆是非觀。野心的出發(fā)點就是自我中心,只要自己想要,有什么不可以。這樣一來,就會忽略客觀的事實,忽略自己的有限,把自己當成一切是非判斷的決定者。但實際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成為這樣的角色。坐上了不屬于自己的寶座,戴上了承受不起的王冠,摔下來就只會更慘。 野心也可能會導致偏執(zhí)。因為,野心已經(jīng)成為一切的中心。為了完成自己的野心,可以犧牲其他所有的東西??瓷先?,似乎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實際上,當野心成為唯一重要的東西,人反過來會被這個野心所驅使,成為自己野心的奴隸。以致于在不知不覺中,被自己的野心所犧牲。芥菜樹下看,即使拿到了最初想要的東西,也有極大的可能,陷入更大的空虛之中。 回到普通職場人身上,雄心不是不可以有。但要小心自己的雄心,不要變成野心。 原創(chuàng)不易,一見你就happy。轉載需本人授權。敬請關注:<芥菜樹下>,閑扯工作,南北東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