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氧基礎是跑步的身體基礎,那么步頻就是跑步的技術基礎?!?br> 在私底下交流的跑步愛好者當中,關注步頻的人不少。 這是個好現象,說明大家關心到點子上了。 在我看來,所有技術當然都重要,但技術的基礎,是步頻。 一、步頻為什么重要 1、步頻是決定速度的第一因素。 只要對自行車有一點點心得體會的人,或者看過自行車比賽、聽過解說員講解(哪怕是關于比賽的電影——推薦一部彭于晏、竇驍、王珞丹主演的《破風》),都會知道,踏頻是騎行速度的核心。 騎行中的踏頻,相當于跑步中的步頻。我所用的跑表在表述跑步步頻時,就是以單腳計算的,跟自行車的“圈數”一樣。圖例是今早的截屏。途中95,106,翻譯成常見的表述,就是平均步頻190,最高步頻212的意思。 自行車檔位決定了踏一次踏板,推動車輪滾動的距離,也就是相當于跑步的步幅。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說,“邁大步趕上”這種話,但是邁大步卻往往導致單位時間內能邁動的步數(就是步頻)降低,所以,速度更慢。 2、無論步幅大小都能控制相同步頻的,那是高手無疑。 騎行者如果掛2檔能踩100踏頻(十分輕松),8檔依然能踩100踏頻,那就是如飛的速度了??上У氖?,一般人隨著步幅提高一定會步頻降低。那些大牛的跑者,在大跨步時,讓他們瞬間超過對手的,不僅僅是因為步子大,而是因為步子大的前提下,依然能那么快地倒腳(步頻)。這種表現非高手莫屬。 3、高步頻小步幅,是最不易受傷的跑姿。 高步頻小步幅,可以保證落點盡量落在重心下方,這是最安全、對腿踝膝沖擊最小的一種姿勢。 如果步幅大而步頻跟不上的,就容易腳前探落地,這時候的剎車力,對腿腳的反作用力,最大。 所以,為圖安全,把落地點盡量落在身體重心下方,是減少受傷的主要法門。 4、有助于縮短粘地時間。 在Garmin的系統(tǒng)里有這些數據的大致參考值,能夠取得這些跑步動態(tài)數據的人,可以自己對照。 無論是追求速度,追求安全,從哪個角度來說,適當的高步頻,是技術話題中,第一應該注意的。 二、步頻可以提高 步頻一旦養(yǎng)成,就會成習慣,無論速度多快,步頻不大容易發(fā)生大的波動——用步幅來控制速度。 我曾經在160-170左右的步頻持續(xù)了很多年,始終沒有意識到提高步頻的重要性,因而也就從來沒有專門去改良它。 后來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后,用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來改正姿勢,步頻,很快就如意了。 現在連在燃脂區(qū)間跑步,步頻也都會在180以外。從記錄清單里按日期順序排列,隨便舉個例子如下,他們是每一次單獨記錄的數值: 或者根據不同的速度區(qū)間得到的階段性平均值,如下,是近一個月的數據。 配速區(qū)5-6不大可能是持續(xù)長時間的,估計是分析系統(tǒng)捕捉的瞬間值。 我自己改良步頻的過程,十分輕松,幾乎沒有感到費了多大力,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改良步頻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相反,要改善步頻并成為習慣,需要一些條件的: 1、核心力量。得益于青少年時代的基礎和總算沒有完全荒廢的中年,老威的核心力量一直不錯。這是擁有比較好步頻的第一個條件。 “核心力量”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何為核心?腰、腹、背、臀是也! 你提膝至水平這樣的動作都做不了幾個就氣喘如牛,那怎么可能在奔跑中反復提腿向前?沒有反復提腿向前的能力,怎么能有較快的步頻? 2、真實操練才是正道,承受把心率拉高的疲勞折磨。 提高步頻,一定伴隨著提高心率。恰好,一般步頻比較差的人,通常處在初級階段,因而有氧基礎也比較差。所以,練步頻時心率拉高的特征更加明顯。 說到底,還是這個加快步頻的強度相對于你平時的習慣,更累了而已。 但是也不得不承受。 我不止一次被人問到,步頻和有氧,哪個先練? 我個人覺得,不矛盾。雖然練有氧基礎,多通過低心率區(qū)間(務必要勇敢地、堅決地忽略速度)大量積累的模式,步頻則一定會拉高心率。但是在兩次不同的訓練中,我想不存在“這一次拉高心率的訓練沖淡了上一次壓住心率的效果”這種邏輯。 只是,對于基礎還比較差的人來說,如果在一次訓練中,又想得到有氧基礎的訓練效果,也想提高步頻,同時想得到心率表現截然相反這兩方面的效果,是沒有可能的。——人也不應該這么貪,是不是?真要是這么貪,那就不正派了。 而對于基礎比較扎實的人來說,也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因為他們無論跑什么心率區(qū)間的強度,步頻基本都是穩(wěn)定的,且絕大部分人本能地呈現出來的步頻,往往就是對自己來說最經濟的,最省力的,這個步頻多數人都在180附近或者開外。 所以,步頻和有氧哪個先練這樣的話題,其實也是個偽命題。 3、改掉邁大步的習慣。 雖然高手在不同的步幅下,能保持盡量均勻的步頻,那是因為他們的鐵腿、鐵核心實在太強大的緣故。對絕大部分人來說,縮小步幅,更有助于實現自己心目中要到達的步頻。 如果步幅大,且步頻跟不上,那么就容易像下圖A那樣落地,而步頻足夠快的人,則是B那樣的落地,顯然,A不僅動力不經濟,而且非常容易傷害自己的膝蓋,小腿。所謂跑步傷膝的說法,大概就是被A這樣的邁步、落地方式所帶來的后果,所渲染出來的吧。 三、提高步頻的訓練小tips 若干年前,我意識到需要提高步頻之后,常常在下面這個路段跑步頻。 1、選擇平坦、少人少車且有一定長度的道路,這樣可以反復地跑折返,而不用擔心被人阻斷去路。 2、有人用步頻音樂,讓自己跟著鼓點來跑,我沒有試過,不知道是不是好操作。我喜歡做成訓練課,導入在手表里,然后在途中跟著手表跑(自己定義一下表盤,讓它始終顯示當下步頻數)。隔5秒快速瞄一眼表盤不麻煩。 3、熱天的時候,比冷天更適合練步頻,上文說過,反正對于基礎還不大牢固的朋友來說,跑步頻會顯著拉高心率,熱天的心率本來也不會低。而且練步頻時,技術還沒定型的人,腿部肌肉會加速緊張,夏天肌肉的黏性小一些,練這種動作正好。 像北京最近的天氣,早晨跑大強度都不大擔心了(冬天如果在沒有熱身充分的前提下,陡然跑大強度還真的有點替小心臟擔心,因此十分不贊成冬天清晨陡然跑高強度)。最近幾天,不僅連習慣穿的T恤衫都嫌其用布料太多,換成背心了,而且跑完回家時,人都成這副樣子了(背心深色且速干效果不錯,好像看不大出來從水里撈出來的狼狽模樣)。 4、老生常談:核心。 很難想象,大腹便便的樣子,會有好的核心。自然,那樣必然也沒有好的步頻。 有的人說,我拼了老命,也能把步頻跑到180。 喂,所謂追求步頻的合理性,是指相對于所瞄準的目標速度區(qū),當下這個步頻是最輕松的。在別人那里,可能180是他當前速度目標下最輕松的步頻,你用“拼老命”的努力,去達到他的數值,兩分鐘就累得倒斃于路,那還有什么意義呢?不是又本末倒置了嗎? =================================== 作者:老威修斯william,個人公眾號:老威小屋。運動大叔,跑步和健身愛好者,跑步是運動的其中一個手段。每月保持200至250公里的跑量。崇尚“科學訓練,合理飲食”的健身原則,倡導戒煙斷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為主,以適當追求競技能力為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