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父親節(jié)。雖是舶來之物,但畢竟引人感恩向善,過過也無妨。于是昨天發(fā)了一篇聊書法父子的文章——我爸爸是書法家! 由于文中講到了蘇軾與兒子蘇邁蘇過,一位書友留言道:蘇洵看了沒說話。 蘇洵昨天沒說話,但今天他說話了:你們崇拜的那個書法家,是我兒子!嗯,還有我孫子! 蘇洵《白面渡帖》 1 如果說“我爸爸是書法家”帶著些自豪,“我兒子是書法家”則充滿了霸氣。 蘇洵,有資格這么說。當(dāng)然,他還可以說,我兒子是散文家,我兒子是大詩人,我兒子是大詞人,我兒子……因為他兒子蘇軾身上的光環(huán)太多、太耀眼了。 蘇軾是紅極一時的明星,也是紅跨千載、萬人景仰的天才。天才是用來崇拜的,因為天生的,學(xué)不來。 而天才的爸爸蘇洵,則是有跡可循的,勵志的典范。他個人的光輝事跡,被毫無爭議地寫進(jìn)古代小學(xué)語文課本——《三字經(jīng)》: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 蘇老泉就是蘇洵,在27歲以前,他是個游山玩水、放浪形骸的公子哥。而這一年,他幡然醒悟、痛改前非,專心讀書。 27歲,是個特別神奇的年紀(jì)。在我27歲以前,一直用27歲的故事來“鼓勵”自己:齊白石27歲才開始學(xué)畫,著什么急?梵高27歲才開始學(xué)畫,著什么急?蘇洵27歲才開始念書,著什么急? 人生就是這樣,歲月常常不是被自己蹉跎的,而是被榜樣糟蹋的。我至今沒有學(xué)畫,因為還有榜樣在前頭激勵著:金農(nóng)50歲才開始畫畫,吳昌碩60歲才開始畫畫…… 說回蘇洵。蘇洵在27歲發(fā)憤讀書時,覺得讀書太簡單了。讀了一年多,他就希望中進(jìn)士,結(jié)果不成;那就退而求其次,考個秀才吧,竟然也沒考上。 考試失敗的蘇洵,忽然認(rèn)清了自己。他本想說:我特么真不是考試的材料。但蘇家天生的傲骨讓他說的卻是:考試真特么的不適合我。他取出寫好的文章數(shù)百篇,一把火燒掉。從此五六年不寫文章,而是閉門學(xué)經(jīng)讀典,思貫穿今,忽然一日,自語道:這回行了!于是下筆頃刻千言、縱橫捭闔馳騁,形成了自己獨到的文風(fēng)。 蘇洵發(fā)憤讀書的第二年,蘇軾出生了。這個孩子多么幸運,他看到的永遠(yuǎn)都是一個勤學(xué)苦讀的父親,從未見過那個游手好閑的爸爸。 蘇洵《白面渡帖》局部 2 隨著蘇軾、蘇轍的漸漸長大,眉山三蘇已經(jīng)名滿四川。當(dāng)時這里的一把手張方平,把三蘇尤其是蘇洵,介紹給了當(dāng)時的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嘉祐元年,也就是公元1056年,蘇洵帶著兩個兒子進(jìn)京,在歐陽修的推薦宣傳下,三蘇的名聲開始遍播天下。 轉(zhuǎn)年,蘇軾蘇轍雙雙高中進(jìn)士,三蘇文名盛極一時。宋朝人開始模仿他們的文風(fēng),也開始模仿他們的書法。 蘇洵書法并不出眾,他的兒子蘇軾雖然是大書法家,但他的字里面幾乎看不出蘇洵的影響。蘇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假如真的從父親那里繼承了什么,想必他也不會說得如此云淡風(fēng)輕吧。 蘇洵的字流傳不多,從僅存的兩件手札看,還是很有味道的。而且,越看,越有味道。也許是少年貪玩,荒廢了童子功,但字跡行間彌漫著濃郁的書卷氣,令人不敢輕慢。 結(jié)體雖不如蘇軾那樣精致和諧,但點畫轉(zhuǎn)折處,偶爾露出的飛白與斷筆,蒼渾老辣。 四川自古就是個有故事的地方。但因為道路險遠(yuǎn),直到蜀漢,劉備諸葛亮才完整地為四川奉上了文化名片。而到了宋朝,是三蘇為四川貢獻(xiàn)了第一張書法名片。 也就是說,在三蘇出現(xiàn)之前,蜀地沒有出過像樣的書家。這不是我說的,是明朝的陶宗儀說的,他說蜀人本不能書,蘇軾始以字畫名世。不過,陶宗儀還說,蘇軾雖然自稱出于晉唐,其實只不過是把蘇洵那點東西發(fā)揚光大罷了。 蘇洵《致提峰監(jiān)丞》 3 三蘇當(dāng)中,蘇軾名聲最大,但蘇洵永遠(yuǎn)排在第一個。唐宋八大家,蘇洵也排在蘇軾的前頭,沒辦法,誰讓“我是你爸爸”呢。 我經(jīng)常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是蘇洵厲害,還是蘇軾厲害?有人說,廢話,肯定是蘇軾啊。這是結(jié)果,因為蘇軾有個勤學(xué)苦讀的老爸,還有個知書達(dá)理的老媽,他從小就是個學(xué)霸。但是別忘了,蘇洵是半路出家,他可浪蕩了20多年青春呢,假如他也從小這么用功…… 歷史是沒法假設(shè)的。但蘇洵年近半百以布衣之身躋身王侯將相的圈子,全靠自己的文章見地,這一點,幾乎無人可比。 當(dāng)然,他在受到歐陽修等人賞識的同時,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排擠與無視。這其中,就有王安石。 王安石比蘇洵小12歲,兩人的第一次見面,是在司馬光的府上。司馬光宴客,客人散后,只有蘇洵一個人不走,他問司馬光:剛才座上有個“囚首喪面”的家伙是誰?司馬光說:此人是王安石,也是文人雅士,你沒聽說過嗎?蘇洵說:在我看來,這個人將來必亂天下,再圣明的君主,也得被他騙了!回家后,蘇洵就寫了一篇《辨奸論》,將王安石比作古時奸臣。而這時候,司馬光還在翰林苑,王安石剛剛當(dāng)官,蘇洵還是一介布衣。 蘇洵看不上王安石,王安石也看不起蘇洵。兩人終于相識了,有一次王安石向蘇洵炫耀自己的神童兒子王雱,說兒子讀書過目不忘,正等著蘇洵贊賞,誰知蘇老泉當(dāng)即用眉山話回了一句:“哪個屋里的娃兒看書還要第二遍嘛!” 我們常說蘇軾心直口快,可見是深得老蘇神韻。因為出身布衣,蘇洵仕途很不順利,雖然歐陽修極力推薦,但當(dāng)權(quán)者是富弼,此公每聽說又舉薦蘇洵了,就用一句“姑少待之”搪塞。許多年后,兩位都不在了。富弼的兒子富紹庭想請?zhí)K軾寫一篇《富公神道碑》,但因為父輩這個過節(jié),許久都不敢開口。終于不得已開了口,沒想到蘇軾立馬就答應(yīng)了。所謂過節(jié),自己挺當(dāng)回事,原來根本沒往人家心里去。 三蘇口碑如此之好,除了確實有才,恐怕也和他們的豁達(dá)大度有莫大關(guān)系。 是啊,有時嘴雖然損了點,但人畢竟是好人。 蘇洵《致提峰監(jiān)丞》局部 4 唐宋間文章高手如云,能躋身八大家,蘇洵自然不是等閑之輩。 只不過,文化快餐的時代,誰還愿意讀蘇洵。 哪怕他的文章如葉夢得評價:“精深有味,語不徒發(fā)”;如曾鞏評價:“煩能不亂,肆能不流”,如歐陽修評價:“縱橫上下,出入馳驟”…… 可是因為有了蘇軾,很多事好像都不那么重要了。 哪怕蘇洵不曾發(fā)憤讀書,不曾文章蓋世,不曾名震京師,哪怕他只是蘇軾的爸爸,那也足夠了。 那樣,蘇老泉就可以拍著蘇軾的肩膀,坦然而不失驕傲地說:我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你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