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路北起乍浦路橋南堍,南至滇池路,全長不足500米?,F(xiàn)在以“洛克外灘源”核心區(qū)之名,蜚聲中外,整日熙熙攘攘。每當圣誕或其他洋節(jié)時,更是人滿為患,成為一眾潮人打卡之地。米其林餐廳和高價咖啡廳使這條昔日小街洋溢著濃厚的商業(yè)氣氛。 七十多年前,我出生于此地時,這條小路卻是異常靜謐,充滿人文氣息。路的盡頭是乍浦路橋,記得父母在世時,常稱其為ni(上海話“二”的意思)白渡橋,因在其東邊有座著名的外白渡橋。 橋的南面腳下,有一家“光陸大戲院”,當年它是同大光明、大上海齊名的頭等影劇院。我記事時“光陸”已更名為“曙光電影院”,放映“蘇聯(lián)捕鯨隊”之類的紀錄片,票價只要5分錢。 它的旁邊是真光大樓,這幢大樓當年是基督教浸信會的辦公樓,當地居民習慣上稱它為“浸信會大樓”,此樓由蜚聲滬上的建筑師鄔達克所設計。 真光大樓的對面是現(xiàn)在名為“新天安堂”的尖頂教堂,兒時似乎并不記得它的大號,只是簡單稱之為“教堂”。這座教堂幾經變遷,記得2005年前,已面目全非,尖頂不見,里面是滬光燈具廠,車間里充斥著車床加工金屬部件的刺耳聲音和金屬揚塵。大概在2005年后期,燈具廠遷出,新天安堂尖塔重現(xiàn)。 2007年我在杭州工作期間,讀報得悉1月24日凌晨3時,一場大火燒毀了教堂殘存的東側禮拜堂,屋頂只剩下黑色的殘木,岌岌可危。之后一直關注它的命運。 2009年2月,得悉新天安堂遺址被夷為平地,全部構件拆卸后進行“落架大修”。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重建完成,依原圖紙東側禮拜堂和尖塔恢復了歷史原貌,據說作為民政局頒發(fā)結婚證的地點,現(xiàn)在是否啟用不得而知。 新天安堂的旁邊就是圓明園路的“主角”-英國駐滬總領事館。當時它占據著路的東邊的絕大部分地塊。還記得每天上午和傍晚,穿著鑲有銅紐扣呢子大衣的兩個中國籍員工按時把米字旗升起和降下,過程中好像沒有其他儀式,靜悄悄的。 從圓明園路看英國領事館背面。 英國駐滬總領事館的對面依次為蘭心大樓,協(xié)進大樓和哈密大樓。蘭心大樓同蘭心大戲院系出同門,是中國近代戲劇起源地,因居滬外僑150多年前在此成立戲劇社,演出話劇而得名。 匯豐銀行曾短暫入駐過蘭心大樓。記得兒時常常在這里西人所開的基督書店櫥窗前徘徊,觀看“基督受難”“基督升天”和“最后的晚餐”油畫。 蘭心大樓的隔壁是協(xié)進大樓,我的出生之地。協(xié)進大樓是“中華基督教協(xié)進會”和“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的辦公樓,里面的住戶都是“協(xié)進會”的職員?,F(xiàn)在協(xié)進大樓的樓名全用簡體,不是歷史原貌。 記得當年的樓名“協(xié)進”和“樓”全是繁體,筆畫很多,字體娟秀,但不知何人所題。那時宗教界的頭面人物如劉良模和吳耀宗等常出入此地。據“寧波鎮(zhèn)海區(qū)當代人物專題”介紹:劉良模,1909年生,浙江鎮(zhèn)海(今寧波)人。 劉良模 ( 1909-1988 ),浙江鎮(zhèn)海人。著名宗教界愛國人士、群眾歌詠運動倡導人。1932年畢業(yè)于滬江大學社會學系??箲?zhàn)爆發(fā)后,廣泛教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并灌成唱片開始發(fā)行。 1932年畢業(yè)于滬江大學社會學系。曾任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xié)會學生部干事、青年會軍隊服務部江浙支部主任。1949年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后,歷任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xié)會事工部主任,上海市第一至四屆政協(xié)副秘書長,第三、四屆全國青聯(lián)副主席,上海市僑聯(lián)副主席,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主席,上海市第五、六屆政協(xié)副主席。第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四至六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1988年8月2日在上海逝世。 吳耀宗(1893-1979),字叔海,廣東順德人,他是著名的宗教界愛國人士, 是中國基督教反帝愛國運動發(fā)起人。吳耀宗,資料顯示:1893年生,廣東順德人。曾在美國紐約協(xié)和神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習神學和哲學。歷任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xié)會校會組主任、青年協(xié)會書局總編輯。1950年發(fā)起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號召全國基督教教會和團體割斷與帝國主義的關系,實行自治、自養(yǎng)、自傳。1954年當選為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并多次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xié)委員、常委。著有《沒有人看見過上帝》,1979年逝于上海。 1950年6月,毛澤東和吳耀宗交談。 協(xié)進大樓向南是哈密大樓,這幢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曾是“文匯報”的所在地,前面是編輯部,后面是印刷車間。每晚都能聽到印刷車間有規(guī)律的“喳喳”報紙印刷聲。大樓里住戶極少,記得時任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臺長的田志強曾居住于此。他家二女一子,曾同我的弟妹分別同學。 哈密大樓的南面是女青年會大樓,這幢大樓既有現(xiàn)代建筑的體型和輪廓,又有中國建筑特色。建筑的細部有眾多石刻蓮瓣須彌座勒腳,堪稱中西合璧的經典。電影“三十而已”里王漫妮前男友的那家咖啡館的外景位于女青年會大樓的一層。我記事時女青年會大樓是一家建筑設計院的所在。至今,此樓的樓名保存完好,是當年原物,不是復原品。 女青年會大樓再向南是圓明園公寓,兒時好像并不記得這幢樓有什么出眾的地方,也沒聽說過有人如此稱這幢樓,習慣上似乎被徑直稱之為“115號”。 洛克· 外灘源的改造規(guī)劃和實施。 現(xiàn)在樓前的介紹說:“清水紅磚,典型的安妮女王風格?!眻A明園路上真正的居民樓就數此公寓,里面全是居民,沒有單位入駐。記得中學時代的一位梁姓同學居住于此。梁姓同學,廣東人,他的全家現(xiàn)已移民加拿大多年。那時似乎他的父親在樓里開了一家電料行,電料行同居所在一起。 沿圓明園路繼續(xù)向南,與北京東路交界處是安培洋行,其建筑風格與圓明園公寓大體一致,當年此處并不受人矚目,里面好像是一家廣告公司,現(xiàn)在搖身一變,成為鼎鼎大名的佳士得拍賣行的駐地。 穿過北京東路,東側是新民晚報社。文革時期,圓明園路這條小路因文匯報社和新民晚報社的存在,變得異乎尋常的喧囂,幾乎每天都有游行隊伍輪番上場,或報喜,或揪斗,上演許多大戲。 許多工作在這條路上的大人物以前從未謀面,此時卻頻頻出現(xiàn)在我的視線里。文匯報社社長陳虞孫,總編徐鑄成,新民晚報社社長趙超構(林放)和總編束紉秋當時都遭批斗,革命群眾聲聲口號中我識別出了原本只在報紙上鉛字印成的大名的真身。 離開圓明園路不遠的外灘12號是匯豐銀行的原址,1956年起成為上海市人民政府駐地。門前蹲伏的一對銅獅子,坊間傳說很多。1958 年某日,人們突然發(fā)現(xiàn)銅獅子尾巴上有鋸痕,引發(fā)許多猜測。 原匯豐銀行大門前的一對銅獅子。 有人說是“為了割資本主義的尾巴而鋸?!睂嶋H上是一個無知不良少年為換錢所為,所幸其盜竊行為被及時制止,但鋸痕已留下。 1966年,這對銅獅子差點被當作“四舊”送到冶煉廠回爐?;貭t之前閑置于圓明園路英國駐滬總領事館院外多時,我曾多次近距離觀察鋸痕,可證銅獅子尾巴被鋸,確有其事。 經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努力,這對銅獅子最終被運到博物館倉庫。直至20 世紀80 年代,銅獅子才回歸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成為陳列中的一大亮點。這對銅獅子不僅見證了近代上海遠東金融中心的繁榮,也見證了上海歷史發(fā)展的滄桑。 電影《大李小李和老李》海報。 文革之前,上世紀六十年代,圓明園路還因兩部影響較大的電影在此取景,進入上海市民的視野。電影“大李小李和老李”在這條路上拍攝了一場“大雨”場景,記得片中幾位主演都到了現(xiàn)場,當地上了一點年紀的居民至今津津樂道。 電影《戰(zhàn)上?!泛?。 另一影片“戰(zhàn)上?!保臄z的場景好像是“戰(zhàn)士嚴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和衣露宿街頭的鏡頭。其中并無主要演員現(xiàn)身,出鏡的是一批配角。 一晃,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圓明園路,這條小路經歷的華麗轉身,從一個角度折射出了時代的風云變幻。 收到“雙城兩界游走者”的《一條小馬路承載的歷史風云_——我目睹的圓明園路的變遷》稿件,無意中引起版主回憶起十幾年前為迎接世博,受有關部門委托編輯的這本畫冊,其中也有這一段類似的內容。現(xiàn)在看來遠不及雙城兄兒時記憶來的生動和詳盡了。當時去那條路好幾次,也拍了不少照片,現(xiàn)在拿出來放在這兒就算外一則,權作狗尾續(xù)貂吧。 雙城兩界游走者文章推薦閱讀 新華路時光 音樂欣賞頻 韓風 (女)孩子們(G)I-DLE-《花》 點擊視頻右下圖標可全屏收看 - END - ![]() 新華路時光 xinhualu69 |
|
來自: 新用戶9030yrKZ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