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三為作者吳偉余(長新中學75屆畢業(yè)生) 清明時節(jié),朋友邀約前往有“東方郵都”美譽的高郵踏青。作為蘇中重要門戶的高郵市,現(xiàn)在名頭不僅多,而且都很響亮。除冠有“世界遺產(chǎn)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qū)”,更兼有“中國民歌之鄉(xiāng)、中華詩詞之鄉(xiāng)、全國集郵之鄉(xiāng)、中國建筑之鄉(xiāng)”等盛名。不過在其諸多名號里,我還是對其擁有的“郵都”之名,情有獨鐘。 
高郵是中國兩千多個縣市中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這里有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驛站建制原貌遺存。 據(jù)史料稱,高郵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2240年建城史。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3年在此筑高臺、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秦郵,所謂華夏一郵邑,神州無同類,是中國兩千多個縣市中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該市的盂城驛,是郵史專家公認的,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驛站建制原貌遺存。
興許是有感于信息對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的認知,盡管我二十年前曾到過高郵,這次有機會去郵都舊地重游,依然熱情如初。自忖,對于被迫登上信息化時代列車的我們,在當下,大有必要重新沾一點有“郵都”圣地標志的仙氣,以便更好地跟上和適應信息化時代的發(fā)展。因此,我為本趟踏青觀光可以賦能信息化時代的“高大上”,充滿了別樣的新奇感。 那天下午,我與幾位朋友一起,從上海虹橋火車站登上由衢州開往連云港的高鐵列車,花時僅兩個半小時,就到了高郵。比照我二十年前費時近七個小時,坐的還是綠皮火車才能到達高郵,在我步出可媲美大都市氣派的高郵火車站,舉目寬敞街衢旁綠煙般飄舞的柳樹,在感慨時代飛躍發(fā)展的同時,心底洋溢著一種今番行程特有的“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快意。 從上海虹橋火車站登上由衢州開往連云港的高鐵列車,花時僅兩個半小時,就到了高郵。
信息化時代的靈魂,應該是信息速度的比拼。誰擁有了信息的速度之冠,誰就擁有了世界。當我再度踏入“盂城驛”的“秦亭明驛”,拾級登上郵亭的最高處,憑欄溯源:中國在兩千多年前就有每隔二十里一個驛站,一旦要快速傳遞公文信息,只需在公文上注有“馬上飛遞”字樣,便可每天六百里、八百里地快馬傳遞信息的驛站建制。我明白了今日中國為何能成為獨步天下的“快遞王國”的歷史之問。遙想古人完成一次朝廷同邊陲的聯(lián)系,不知有多少“快馬加鞭”的接力壯舉,進而讓信息得以推動社會歷史進步,甚或改變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方向。歷史畫面的回溯呈現(xiàn),令我站在高郵的古運河大堤,面向被運河圍擁了逾千年的“鎮(zhèn)國寺塔”,感覺秦唐的馬蹄聲正契合眼前運河上“突突”的貨輪聲,渾然貫穿成一支通達古今的交響,仿若歷史在我的思緒里有種美麗的“邂逅”。 “盂城驛”的“秦亭明驛”
這樣的美麗“邂逅”,是歷史的情感追懷。只要你來到高郵,內斂深沉的運河水浪無疑會不時地在你耳畔回蕩。一條“歷史的運河”更似乎無時無刻地會在你心里澎湃流淌。作為縣級市的高郵,現(xiàn)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6處:盂城驛、龍虬莊遺址、高郵當鋪、高郵明清運河故道、鎮(zhèn)國寺塔、平津堰,高郵民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國大運河高郵段入選世界遺產(chǎn)名錄,菱塘清真寺列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遺產(chǎn)點之一。即使你駐足在高郵華燈通明的高樓旁,走進煙火氣濃郁的市井小巷,它也總讓你在不經(jīng)意間,會有美妙的人文歷史奇遇。 在高郵短暫的行程里,我們就“巧遇”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自然,這里說的“巧遇”,是我們在踏青返程途中,懷揣高郵城外阡陌鄉(xiāng)野的菜花芳馨,以及古運河上滿是歷史思索的涼風,穿街走巷急急趕赴飯局之際,意外“邂逅”了“汪曾祺紀念館”。 
汪曾祺紀念館 在汪氏紀念館里,陳列著一張張泛黃的相片,尤其出乎意料的是,我獲悉,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汪曾祺在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后一度在我的母?!爸逻h中學(長新中學前身)”任職國文老師。此項“發(fā)現(xiàn)”,高郵在我心中瞬間平添了一種額外的親切感。 而由“致遠中學”,又不能不讓我懷念起母校的創(chuàng)辦人高崇靖老校長。他是我最為尊敬的師長之一。高老校長學貫中西,有著不凡的見識。他一口標準的北京話,待人接物謙恭優(yōu)雅,見人招呼一式欠身鞠躬禮,在那個特殊歲月儼然是一道特殊的“風景”。作為參加過中國早期話劇運動的前輩,他曾經(jīng)對我說,他參演過的一部話劇,演出場地只是現(xiàn)在兩三間教室的大小,但這部話劇的演出活動被編寫進中國話劇史。其時懵懂少年的我,聽高老校長的那番介紹,對“小劇場”與“大時代”的勾連極為訝異?,F(xiàn)在想來,以往總認為凡編入歷史的,一定是與規(guī)模宏大相聯(lián)系的,殊不知,歷史的源頭形體與其未來往往并不般配,唯有歷史的精神才是不變的。 念及以上對歷史的感悟,大概是我日前高郵之行,最為意外的“邂逅”收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