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的一座高山上,坐落著一座神奇的寺廟。 一條河將這座寺廟分為東西兩岸,西邊是和尚,東岸則是一座尼姑島,住著超過兩萬人的女性修行者。 她們剪去漂亮的秀發(fā),剃度出家,整日披著紅袍敲著木魚,念著“南無阿彌陀佛”。 她們向佛祖虔誠地祈求著,有的人想要洗去罪孽,有的人向往心靈的寧靜。 她們之間很少交流,更別說和西岸的和尚來往。 她們神色淡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循環(huán)反復。 這些尼姑們,到底圖什么? ![]() 01 修行時的極度清苦這座寺廟叫做青亞寺,坐落于四川省甘孜的一所高山上。寺廟建立在4000多米的海拔處,云霧繚繞頗有仙氣,是當?shù)氐某ブ帯?/p> 這是佛教的圣地,但它與普通的寺廟又有很大的差別。 據(jù)悉,青亞寺在1985年建成,相比起全國各地歷史悠長的古廟,它只能算是個新秀。 但在當?shù)兀鄟喫率欠浅S忻?,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不僅是因為它坐落于海拔奇高的地勢上,還因為寺廟里念佛經(jīng)的信徒很多都是女人。 根據(jù)媒體報道稱,在這里出家的女性僧人有兩三萬之眾。 在最開始的時候,這里只有幾百人、幾千人修行,隨著寺廟漸漸發(fā)展,來這里修行的女尼姑越來越多,就發(fā)展到今天的局面了。 青亞寺旁一條河,名叫曲昌河。這條河將青亞寺分為東邊和西邊,東邊的覺姆島上全是尼姑,西邊則是和尚們的住所,頗有點大學時期,男女分兩棟宿舍樓的感覺。 ![]() 寺廟之所以會這么安排,是有深意的。 佛門最怕腌臜事,怕修為不深的和尚尼姑互生情愫,玷污了佛門清白,生出些事端。 其次是堵天下人之嘴。這里的和尚尼姑都是為修行而來,每日追求之物就是“修得佛學奧秘”,根本沒有那么多花花腸子。和尚跟尼姑見面也不過是點頭示意,隨即擦肩而過修自己的道去了。 但架不住悠悠眾口、三人成虎,和尚尼姑住在一塊,沒有什么事情都能被傳出事情來。 和尚尼姑分開住,是最好的選擇。 由于東西岸被隔開了,民眾便在曲昌河上建了兩座橋,隨著一座橋走便可通向亞青寺殿宇朝圣,隨著另一座橋走,便可行入山中深處進行修行。 在西藏的文化中,尼姑被稱作“覺姆”,與“珠穆朗瑪峰”的“珠穆”發(fā)音有些相似,這也是“覺姆島”的由來。 ![]() 這是藏族人,對佛文化的尊敬,即使是地位低下的女性,一旦出家也能得到同胞的尊重。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佛教的理念。 佛教注重修行,對外物沒有太多的追求,每一個出家人的心靈與身體都忍受了巨大的磨煉。 據(jù)悉,青亞寺僧人們的居所大多是由住在西邊的和尚親手建造,沒有具體的方案和建材,都是隨心所動, 房子的外面大多都是紅墻,像小格子一樣碼在道路的兩側(cè),乍一眼看去,有點像一個個小小的火柴盒。 這個地方,美麗得就像是童話故事中溫馨的小城鎮(zhèn)。而僧侶們,就是住在其中的精靈。 這些房子約莫只有一米高,進出都得低頭彎腰。 ![]() 有人好奇,這里為何要把房子蓋得如此低矮?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他們是為了“斷舍離”。 修行的和尚和尼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修行打坐上,不需要起身活動或是做什么事情。 這間低矮的房子,已經(jīng)滿足了他們的日常需求了。 這里的和尚和尼姑,都不在乎自己房子好不好、大不大,能夠遮風避雨便足夠了。 還有一些尼姑只能住在土棚內(nèi),比一般的僧尼更加清苦。 土棚內(nèi)連地板都沒有,只在地上墊了一層薄薄的泡沫墊子,好幾個人擠在數(shù)平米的地方,冬天冷夏天熱,生活條件的惡劣是世人無法想象的。 他們不追求吃穿用度,不存在攀比競爭,只一心求道向佛修行。 當然,不在乎世俗之物,不代表他們不熱愛生活。 ![]() 在修行的間隙,他們會選擇拾掇一些奇異的石頭、美麗的花草裝扮自己的房間。 這并非追求物質(zhì),只是妝點生活罷了。 畢竟觀賞美麗的事物,也是對心靈的凈化。 而僧人們所追求的,就是褪去內(nèi)心的雜質(zhì),得到靈魂的升華。 02 每月低廉的生活費當然,僧侶修佛不代表他們靠吸仙氣就能活著,他們也需要吃五谷雜糧,處理日?,嵤?。 之前,寺廟只有一間可供僧侶使用的廚房,和尚和尼姑便輪流使用。 后來修行出家的人越來越多,便增設了廚房,和尚在和尚廚房吃,尼姑在尼姑廚房吃,各自安排各自的吃食。 和尚需要承擔許多體力活,例如建房,而尼姑則需要承擔寺廟的勞動,比如灑掃寺廟、砍柴燒水、洗衣做飯。 ![]() 在2006年和2008年,亞青寺建立新的佛堂之際,沒有使用太多現(xiàn)代科技,大部分的活計都是由僧侶們完成。 和尚承擔房屋建造的部分,尼姑們也需要背砂石、泥土。 各司其職,每個人都需要為寺廟付出勞動。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僧尼的做法和追求,覺得如此清貧的日子簡直沒法過。 這就是修行,既要心靈耐得住寂寞,也要身體扛得住辛勞。 在世人的眼里,出家修佛者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逃避現(xiàn)實解決不掉的難題,給他們打上了一個“消極”的標簽。 世人不知道的是,修行之人吃得苦比普通人多得多。 當然,修行者會遠離世俗紛擾,不用經(jīng)歷社會中的爾虞我詐,可以在極大程度上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 ![]() 這也是無數(shù)人愿意拋棄一切來此出家的最大原因,只為了斬斷自己與紅塵之間的因果。 為了內(nèi)心的寧靜,他們寧肯忍受身體上的辛苦、物資上的匱乏。 青亞寺在山區(qū),生活條件跟先進的城市相比,可謂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沒有電沒有自來水,生活中想要用水只能自己去打水。 甚至會有不少人選擇從家中帶干糧,維持日常的生活。 在青亞寺的衣食住行,全靠僧侶們自給自足。 寺廟每個月會給僧侶們發(fā)放幾十到幾百元生活費,學名曰誦經(jīng)費。 這筆錢根據(jù)每個人的修行情況、為寺廟付出的勞動而裁定。 為寺廟供養(yǎng)得多、德行優(yōu)秀的覺姆,一個月是可以拿到三百塊的。 ![]() 在青亞寺外的路旁,是有小型的飯店和超市的,覺姆們可以拿著這個月的誦經(jīng)費購買一些當月需要使用的物品或者是下館子。 很少有僧侶會選擇用這筆錢滿足口腹之欲,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購買無法替代的日用品。 對于僧侶而言,需要滿足的不是身體,而是心靈。 03 骨肉分離的錐心之痛青亞寺注重心靈的修行方式,讓無數(shù)追求心靈寧靜的人趨之若鶩。 這也導致覺姆島上住著各種各樣的女子,包括單親媽媽。 為了年幼的孩子能夠得到母親的照顧,覺姆島上有著一條特殊的規(guī)矩:小男孩在十歲之前,可以跟母親一起在覺姆島上修行。 ![]() 這些小男孩剛跟著母親登上覺姆島的時候,總會表露出不少負面情緒。 有的男孩們舍不得離開溫暖舒適的家,有的男孩看到這么多沉迷修行的尼姑會不安,有的男孩吃不慣齋菜想吃肉,天性好動的他們甚至很難集中精神靜下來打坐。 小孩不比成年人,他們不懂得何為修行、何為打坐,剛靜坐幾分鐘便搖頭晃腦想要起身玩耍。 這個時候,他們的媽媽總會低聲安撫他們躁動的情緒。 隨著時間流逝,小孩們一日日長大,在尼姑的耳濡目染之下沾染了佛性,他們變得跟大人那樣淡然,每日的生活除了念經(jīng)就是打坐。 等到他們十歲的時候,小女孩會繼續(xù)留在覺姆島上修行,日常生活沒有太大的變化。 ![]() 而小男孩們,則需要離開覺姆島去西邊的和尚區(qū),跟著成年的和尚一起生活和修行。 在分別的時候,母親總是萬分舍不得孩子,流著淚千叮嚀萬囑咐。 而年幼的小男孩去一個新的環(huán)境,這里沒有母親,身邊不再是尼姑,而是和尚。 剛開始小男孩有會一點迷茫,但年長的和尚們會盡量幫助他、安撫他的情緒。 小男孩會跟著成年和尚修行打坐,為寺廟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和尚們建房子的時候,小男孩便跟在和尚的屁股后頭,撿沙石瓦礫。 在佛音和修行中,小男孩的心會漸漸寧靜下來,不再整日思念母親。 由于青亞寺的僧人和尼姑很少有見面的機會,小男孩離開母親后,母子倆很難再見。 但佛經(jīng)和修行會讓他們忘記骨肉分離的痛楚,彼此間的親情會變得淡薄。 母子倆即使見面了,也是各自修行,很少會產(chǎn)生交流。 ![]() 有人看了他們的修行,覺得讓母子分離強行斬斷親緣過于殘忍了。 但在佛文化中,人要斬斷七情六欲,不管是愛情還是親情,都是修行路上的絆腳石。想要攀登極樂世界,必須斬斷人世因緣。 佛教講的是因果,談的是來生,要在這一世吃苦受累贖還罪孽,就可以在轉(zhuǎn)世輪回的下一世得到幸福。 這也是許多作惡多端的人會在年邁之際開始求神拜佛的原因,做了太多錯事的他們,希望來生能夠得到幸福。 佛教,追求的就是重生。 ![]() 04 女人亦可成佛青亞寺的規(guī)矩遠不止“小男孩長大后得離開覺姆島”這一條,佛教最愛談清規(guī)戒律,每間寺廟都有數(shù)不清的規(guī)矩,青亞寺也不例外。 在夜里,僧尼們不允許出門,尤其不允許尼姑去和尚區(qū)、和尚去尼姑區(qū)這樣的事情發(fā)生。 就連來探望僧尼的家人來探望他們,也只能選在特定的時間,晚上是絕對不允許的。 除此之外,僧尼們外出需得經(jīng)過青亞寺管事的同意,一旦擅自離開寺廟,以后想要回來會很難。 青亞寺的僧尼們,必須要參加寺里開設的誦經(jīng)活動和法會,若遇急事無法參加,也得要跟管事請假報備,還得放棄對寺廟的供養(yǎng)。 ![]() 每個人對寺廟的供養(yǎng)會影響到上文提到的“誦經(jīng)費”,也就是說放棄供養(yǎng)的僧尼只能領取很少的生活費、甚至是無法領取。 青亞寺對僧尼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會給來修行的僧尼發(fā)放證件,避免人員混亂發(fā)生意外。 僧尼們都自覺遵守青亞寺的各項規(guī)定,過著井然有序的生活。 雖說這里人員眾多,但很少有人心生邪念實施犯罪行為,畢竟來這里的人都是為了洗滌心靈。 有人好奇,這些弱質(zhì)女流為何會愿意忍受這般清苦的修行? 說到底是女性意識在覺醒。 ![]() 在傳統(tǒng)的藏文化中,女性的地位是比較低下的。 藏族是馬背上的民族,賴以生存的“游牧”多靠男人,女人一般是在家處理家務。 這導致兩者之間地位差距相當大,也導致藏族大男子主義的男人特別多。 但佛教的理念卻是“眾生平等”,沒有種族差別,沒有性別之分,只要是生命就是平等的。 佛文化中,有一個理念是“女人亦可成佛”,這樣的理念在某種程度上宣揚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這也是青亞寺有許多尼姑的原因之一。 在藏語中,“覺姆”不止是尼姑的意思,也有“女尊者”的含義,王的姐妹和母親都被尊稱為“覺姆”。 ![]() 可見,在藏族人的眼里,尼姑是非常偉大且值得人尊敬的。 只有在佛文化中,她們才能脫去被世俗壓迫的枷鎖,感受到平等。 這也導致藏族地區(qū)尼姑庵人滿為患,不管是世家小姐,還是窮苦人家的女兒,都跑來出家修行。 她們秉持著一顆圣潔之心,抑制口腹之欲和人類天性,恪守清規(guī)戒律,追求著往生和心靈的寧靜,用虔誠的吟唱叩響西方極樂世界的大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