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豐子愷的“緣緣堂”緣起江灣 李憶廬

 金錢河南山牧童 2022-06-20 發(fā)布于陜西

.

豐子愷的“緣緣堂”緣起江灣

李憶廬

淞滬鐵路江灣站舊貌

豐子愷寓所中的緣緣堂匾額

弘一法師(李叔同)在江灣永義里緣緣堂前留影

復興高級中學內(nèi)的立達學園舊址石碑

◆李憶廬

      1925年至1932年,豐子愷曾在江灣度過了他生命中重要的8年,他的寓所“緣緣堂”之名,最早也是起源于此。徜徉在江灣古鎮(zhèn),我們重訪中國第一條營運鐵路和江灣站的遺存,并一同回望豐子愷的江灣歲月。

      淞滬鐵路與“吃火車”

軌交三號線江灣鎮(zhèn)站附近,萬安路、逸仙路交界處,有一段地圖上已無標識的殘舊鐵路。枕木深陷在泥土里,空曠的軌道臥在高低不一的民房之間,軌道已停用許久,道旁野草恣意生長。這就是中國第一條營運鐵路——淞滬鐵路的遺存。

      淞滬鐵路是中國第一條正式投入運營的鐵路,有著無限的往日榮光。

1876年吳淞鐵路開通運營,當年人們稱之為“鐵馬路”,次年因民間反對而拆除。1897年,盛宣懷重建該鐵路,稱為淞滬鐵路。1898年9月1日通車,全長16千米,沿線設有寶山路、天通庵路、江灣、三民路(今三門路)、高境廟、何家灣、蕰藻浜、吳淞、炮臺灣9個車站。這段鐵路一直承擔著繁重的客運和貨運任務?!拜嗠S鐵路與周旋,飛往吳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機器巧,艷傳陸地可行船?!鼻迦艘灾裰υ~描繪火車行駛似陸地行船的奇特盛景。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兩次淞滬之戰(zhàn),鐵路沿線曾是上海軍民頑強抵抗日軍入侵的主戰(zhàn)場。當時報紙上頻繁出現(xiàn)“江灣之敵來犯受創(chuàng)”“我軍奮勇迎戰(zhàn),俟敵逼進,即出壤沖鋒,以血肉之軀與敵相搏,敵軍不支潰退”“閘北至江灣間,我敵炮火互轟”等報道。在廣紀路615號淞滬鐵路江灣站的舊址,至今仍保存了一座高約2.4米的鋼筋水泥圓形碉堡,這是淞滬戰(zhàn)爭的歷史遺跡。

1949年后,淞滬鐵路又開建了311和611支線,對運輸物資起了很大作用。居住在沿線的居民,則每天都要“吃火車”——人或車被橫穿的火車攔住。上世紀90年代,攝影師許海峰拍攝了鐵路沿線居民的一組影像:火車從密集的居民區(qū)蜿蜒穿過,待火車駛去,居民在火車道上晾曬衣物,在鐵路軌道上下棋、吃飯,頗有泰國火車市場的既視感。我曾住在離311支線不遠的居民區(qū),也時常體驗“吃火車”的滋味。通常,鐵路沿線平交道口設有信號燈,豎著“紅燈停用、綠燈通行”的告示牌。每遇火車要經(jīng)過,兩邊黑色的大欄桿就會放下攔住道路,紅色信號燈同時亮起。于是馬路邊所有的汽車、自行車及行人都原地等候,等待鐵軌遠處那“嗚——”的一聲長鳴,一個巨大的黑色火車頭“哐當哐當”地開來了,車頭“吱吱”地冒煙,后面連接著一節(jié)節(jié)貨物車廂?;疖囻傔^軌道,道旁的人們都能感受大地的共振。車過欄桿收起,車輛和行人又魚貫橫穿鐵軌前行了。因為火車過往,高峰時期道路要連續(xù)中斷30分鐘左右,“吃火車”的人即便性急也奈之若何。而深夜奔馳的貨運火車發(fā)出的鐵軌聲,高亢的汽笛聲,足以讓熟睡的人們被擾醒。

1997年,淞滬鐵路全線停運,只保留江灣—何家灣的一段支線,以及311和611支線仍在發(fā)揮余熱,承擔著少許貨運任務。而在江灣火車站舊址,建立了1876老站創(chuàng)意園區(qū),設計了鐘樓、鐵軌、站臺、火車頭和車廂,傳承老站的文脈。

     緣緣堂與江灣教育圈

宋代江灣鎮(zhèn)已成市集,且是上海地區(qū)重要的港口。據(jù)《宋史》記載,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曾駐軍于江灣,隨軍家屬遂安家在此,市集日益繁盛。在今江灣公園入口處,即有韓將軍的雕像。

江灣鎮(zhèn)坐享淞滬鐵路之便利,鎮(zhèn)南緊靠上海租界,商人競相來此租地辦廠,市面日趨繁榮。鎮(zhèn)東辟有跑馬廳(萬國體育會),吸引眾多游人。上世紀初至二三十年代,先后有勞動大學、立達學園、持志學院、文治大學等八所高等學校落戶江灣,孕育了豐潤的人文環(huán)境,形成著名的江灣教育圈。

這里,尤其要說一說豐子愷先生。1925-1932年,豐子愷在江灣鎮(zhèn)度過了生命中極為重要的八年。先在虹口老靶子路(今武進路)租用民房開學,1925年初,豐子愷、夏丏尊、匡互生等人湊錢籌款,在江灣原立達路(今車站南路)以租地造屋的方式,建造新校舍,取校名為立達學園。豐子愷擔任立達學園的校務委員,西洋畫科負責人。夏丏尊曾是豐子愷在浙江一師時的老師,匡互生則是五四運動時期的先鋒人物,也是立達學園的主要創(chuàng)辦人。在江灣,他們勵精圖治,不久后學校還增辦高中,并設農(nóng)藝科和藝術專修科,改校名為“立達中學”。可喜的是,教師隊伍日益壯大,朱光潛、方光燾、陶元慶、夏衍、陳望道等陸續(xù)加入。不久后成立的“立達學會”會員達42人,可謂名流薈萃,如茅盾、葉圣陶、鄭振鐸、胡愈之、劉大白、朱自清、陳抱一、關良等皆參加過該學會。

在立達學園初創(chuàng)時期,豐子愷和家人先后暫住在西門樂盛里、江灣的同安里、安樂里。學校走上了正軌之后,1926年,他遷至江灣永義里27號居住。當年的永義里,是一條極普通的弄堂。從豐子愷的長女豐陳寶記述的文字里,隱約能想象出它的模樣:“一排朝南的石庫門房子,每幢一樓一底,住一家。每套房子樓下為客廳,上樓去經(jīng)過左邊的亭子間(在廚房上面),朝右再跨幾步,上去便是前樓。進入前樓處有條小扶梯,爬上去便是曬臺(在亭子間上面)。每個教師(或職工)住這樣一套房子,從后門(廚房開向弄堂的門)出入。”每戶人家不過是一樓一底加上半樓的一個亭子間,居住條件雖然有些局促,但依然滋養(yǎng)了豐子愷精神的淡泊安寧。

1926年秋(另一說法1927年),豐子愷最敬重的老師李叔同(弘一法師)途經(jīng)上海,來到永義里小住。某日,豐子愷和先生說起要為自己的寓所命名,弘一法師就叫他在小方紙上寫了許多自己喜歡而又可互相搭配的字,團成許多小紙球,撒在供桌上。有趣的是,豐子愷連續(xù)抓了兩次鬮,居然拿起來的都是“緣”字,于是就將寓所的堂名定為“緣緣堂”。他當即請老師題寫橫額,交付九華堂裝裱,懸掛在永義里的小屋里,這就是“緣緣堂”之名最早的由來了。

      漫畫家的“斜杠人生”

      永義里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毀于戰(zhàn)火,現(xiàn)已不存,它的舊址究竟在哪里?翻查《虹口區(qū)地名志》,當年的立達學園,就在現(xiàn)車站南路28號復興高級中學區(qū)域,而永義里則在中學對面車站南路的一片居民區(qū)。

      1924年7月,朱自清、俞平伯合編的《我們的七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公開出版,其中發(fā)表了豐子愷的《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的漫畫,這引起了鄭振鐸的關注。當時,鄭振鐸正在編輯《文學周報》,1925年經(jīng)朱自清介紹,鄭振鐸認識了豐子愷,兩人遂成為摯友。鄭振鐸請他創(chuàng)作漫畫,經(jīng)常乘淞滬列車去江灣索畫,他追憶說,坐火車回家時,手里夾著一大捆豐子愷的漫畫,“心里有著一種新鮮的如占領了一塊新地般的愉悅。”鄭振鐸在《文學周報》上開辟專欄,將這些畫以“子愷漫畫”的題頭發(fā)表,自此,中國也就有了“漫畫”一詞,“漫畫”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并被人們所熟知。

      1926至1932年,寓居江灣期間,豐子愷不但以漫畫在中國藝壇嶄露頭角,而且在音樂、翻譯、藝術理論等領域取得了可觀的成績,著有《藝術教育ABC》《構圖法ABC》《谷訶生活》;翻譯出版了《藝術概論》《現(xiàn)代藝術十二講》等,是致力于介紹西洋藝術的先驅(qū)之一。此外,他還撰寫了不少隨筆小品,從而成就了全面發(fā)展的“斜杠”人生。他對江灣的生活充滿感情,在出版的第一部音樂理論著作《音樂的常識》文末,他署“一九二五年歲晚 著者在江灣立達學園”。后來在江灣居住時期創(chuàng)作的重要作品,幾乎都署“子愷 記于江灣緣緣堂”。

      1928年,因經(jīng)費不足立達中學決定停辦西洋畫科。學校部分教師及學生轉至杭州藝術??茖W校。豐子愷仍掛名在立達學園,直到1932年初全家離開江灣寓所。立達學園因一·二八淞滬戰(zhàn)爭爆發(fā),江灣、南翔兩地校舍先后毀于戰(zhàn)火。其主要創(chuàng)始人匡互生不顧疾病,忙于復校未及時醫(yī)治,遺體葬于立達學園農(nóng)場。江灣生活對于豐子愷而言,孕育了其人生的精神底色,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后記

江灣古鎮(zhèn)這顆曾經(jīng)流光溢彩的珍珠,幾經(jīng)變遷,如今很多遺址已無跡可尋。原來的小橋流水人家,先后建起了十幾棟建筑,河道被填、小橋不在,逐漸成了居民小區(qū)。


倒是原江灣鎮(zhèn)原來管轄的區(qū)域,江灣五角場、江灣體育場、新江灣城等,劃歸楊浦區(qū)管轄之后,發(fā)展成為了新型商業(yè)區(qū)和高端住宅區(qū)。古鎮(zhèn)很失落,于是在萬安路原江灣鎮(zhèn)最繁華的地方,豎立牌坊“江灣源”,記錄這里曾經(jīng)的輝煌。2021年隨著動遷公告的頒布,千年古鎮(zhèn)最后的一片老街巷,很快也要湮滅在歷史的腳步中了。

徜徉在窄小的萬安路,我思忖:建筑終究是有壽命的,在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后,會隨著時代發(fā)展而變遷或消失。那么,可否將古鎮(zhèn)原有的風貌刻錄成影像,讓后人得以循跡曾有的古跡。

新民晚報星期天夜光杯2022.6.18

.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