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紀到19世紀末,人們認為玻璃隕石是地球火山噴出的火山玻璃;到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認為玻璃隕石是一種玻璃質(zhì)的隕石,如月球火山噴出的產(chǎn)物,彗尾在空氣氧化的產(chǎn)物或者隕石通過地球大氣層時消熔的產(chǎn)物;20世紀30年代以來,玻璃隕石的成因又分為了,月球成因與地球成因之說兩種,即月球火山噴出物進入行星際空間后,并入了地球軌道落地形成。與隕石或彗星沖擊地球時,使沖擊地的巖石產(chǎn)生高溫熔融并濺射到空中,又迅速墜落冷卻而形成。 ![]() 隨著月球樣品的深入研究,與行星探測所獲得的行星資料,還有人們對地球上大型沖擊坑的系統(tǒng)研究,玻璃隕石的月球成因之說不再被認可,而地球沖擊成因更容易被人接受。 雖然玻璃隕石的成因從未得到目擊與科學研究的認定,但無論最終玻璃隕石是何成因,都無法阻礙玻璃隕石在隕石、地球巖石和其它玻璃中特殊的存在地位,在科學界人們從未停止過對其的研究,在收藏界,玻璃隕石擁有其它天然玻璃更高的待遇,在寶石界,玻璃隕石更是成為了特別的首飾配件。 ![]() 不似其他隕石墜落的隨機,玻璃隕石在全球存在于固定的區(qū)域,有呈棕褐色的北美散落區(qū)玻璃隕石;有呈墨綠色、翠綠色和橄欖綠色的莫爾達維石散落區(qū)玻璃隕石;呈淺黃色、黃綠色的象牙海岸散落區(qū)的玻璃隕石;更有呈墨色、俗稱“雷公墨”的澳大利亞——東南亞散落區(qū)玻璃隕石,這也是形態(tài)多樣,面積最大的一個散落區(qū),當中在我國境內(nèi)分布北到西北的陜西、內(nèi)蒙,南到廣東湛江、茂名、雷州半島、廣西梧州、海南島等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