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的開端應該是從三段開始的,最西一段始于古希臘人,或者說亞歷山大大帝推動的對東方的向往與好奇;最東一段始于中國,中國漢朝對匈奴的征伐,讓漢朝掌控了西域地帶,打開了向外輸出的通道,并得以建立對西來商人的管理與貿易;中間一段始于波斯帝國,波斯帝國的發(fā)展和對商業(yè)的熱愛,得以連通東方與西方在貿易上的往來。 從亞歷山大大帝到古羅馬,在西方人的眼中,東方是一個神秘且奢侈、富裕的地方。這個東方的概念顯然更大,并不單純只是指向中國所在的遠東,它包含了所有歐洲以東的地區(qū),尤其是埃及、波斯、印度等地方的財富讓羅馬人驚嘆不已。 田野的收獲,商品的數量,以及成群的牲畜,讓羅馬人覺得,東方的人不用勞作,就可以享樂。羅馬人對東方不斷地逼近和征戰(zhàn),是他們對東方的富裕以及奢侈生活的向往。 在羅馬人開始向東方探索的同時,漢朝也開始向西方靠近。在漢朝完成對匈奴的征伐之后,漢朝開始掌握西域地區(qū)的商貿活動。 中國由此打開了向西貿易的大門,這使得中國的絲綢得以走進世界,而絲綢之路的東方之端也就此誕生。 漢朝對外來貿易的管控有著一套嚴格正規(guī)的管理體系,不僅制定了專門的貿易規(guī)則,還對西域的商人進行詳細的記錄,包括所住旅店的頂級,貨物的價值,以及貿易的行程,就像今天的海關和對外貿易管理一般,可見應對全球化的措施從早古時就已存在。 貿易最主要的產品是絲綢,絲綢不僅是奢華的奢侈品,有的時候還扮演著國際貨幣的角色,因此很多商貿路上的國家對絲綢都有著大量的需求。 波斯和貴霜帝國推動了絲綢的世界旅行。首先,貴霜帝國的發(fā)展,確保了更多來自中國的貨物可以通過貴霜帝國流向地中海。 同時,中國同波斯的交往也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多的波斯商人來到中國,帶來中國需要的商品,同時又將絲綢等貨物運往地中海。 波斯是中國和羅馬的中間線,羅馬通過波斯以及古印度的港口,獲取大量來自中國的商品,尤其是絲綢,成為了羅馬人的新寵。 絲綢的滑、薄讓不少羅馬人趨之若鶩,甚至引起了保守派的恐慌,甚至頒布法令禁止男人身著絲綢,但也無法阻擋人們對絲綢的喜愛。這就像是一種文化的入侵,因異文化物品在本國內的瘋狂流行而引起的擔憂,無論在哪個時代都存在。 羅馬人對絲綢的大量購買,使得帝國造幣總數的一半流入到了東方的貿易市場。這種大規(guī)模的跨境貿易也催生了嚴格的運貨合同,如果毀約了,例如沒有在規(guī)定的時間交貨、付款,將會面臨嚴厲的懲罰,這也表明跨境的大規(guī)模貿易已成為常態(tài)。 當然羅馬不只是單純的買方,同時也是賣方,羅馬的玻璃、銀器等同樣也是市場上的緊俏貨。 東西方貿易的發(fā)達帶動了絲綢之路沿線上城市的發(fā)展,很多小村莊變成的小鎮(zhèn),小鎮(zhèn)發(fā)展成商業(yè)大城市,越來越挺拔的建筑拔地而起,一座一座連接著絲綢之路的最東端和最西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