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 藏 、投 稿 請加微信聯(lián)系小庸:23169257 本圖文由該院師生投稿 
2022年的春夏之際,又一波疫情來襲。此時,雕塑系畢業(yè)創(chuàng)作教學進入了關鍵階段。創(chuàng)作熱情遭遇疫情寒潮, 這是本屆畢業(yè)生面臨的現(xiàn)實境遇,“驅寒保暖”則成了指導老師為教學的有序推進而冥思的主題。 我們常說,創(chuàng)作要“不走尋常路”。疫情下,此次畢業(yè)創(chuàng)作及教學也注定會應了這“不同尋常”之意。 具象雕塑工作室本次畢業(yè)創(chuàng)作的選題大致包括對個人情感及日常生活的關照,對傳統(tǒng)符號的再想象以及對身邊人物、事件的個性審視。對作品的表現(xiàn)則以現(xiàn)實主義為基調,注重造型本體的視覺表現(xiàn)強度,借以探討具象雕塑語言在當下所發(fā)生的語義變化。線上指導的有序開展、實踐計劃的動態(tài)調整、創(chuàng)作過程的嚴格把控、數(shù)字造型的推廣運用、個別輔導的專項預案、思想與心理的積極引導…… 為了教學的圓滿,老師們盡職盡責,無絲毫懈?。粸榱藙?chuàng)作的目標,同學們全力以赴,沒有自我放逐。我們始終相信,只要有方向, 有熱情,有堅持,終能迎來屬于自己的那份收獲。雕塑藝術創(chuàng)作本就是艱辛的!而疫情的疊加只是為這份艱辛增添了別樣的風味??v有寒潮肆虐,但“開放的六月”大門依舊和往年一樣毅然開啟, 這“別樣風味”將隨著六月的風,暖暖地飄散出去……
120×90×200cm 玻璃鋼、現(xiàn)成品 指導老師:彭漢欽 ▼  作品介紹:扎西,藏語意為“吉祥”,也是我創(chuàng)作原型人物的名字,作品以具象寫實的創(chuàng)作手法,塑造藏民的雄野氣質、文化特色及藏族獨特的人類學價值和美感?!鞑亓种ツ摽h,“蓮花秘境”處達木珞巴民族鄉(xiāng)達木村,今日仍能聽到周邊的原始森林里,布谷鳥的鳴叫。

唐永威-《緣》 260×360cm 石膏、木板 指導老師:刁偉 ▼  作品介紹:照片對我來說它連慣著時間、記錄著美好、敘寫著成長,我以照片作為最初的創(chuàng)作靈感,以家庭也中心進行創(chuàng)作。家庭的記憶是美好的、溫暖的、幸福的……家,永遠是溫暖的代名詞,是心靈休憩的港灣。作品《緣》表達著我對家庭、時間、生命的思考和理解。

胡明喬-《我是“藝術家”》 360×80×80cm 玻璃鋼、柏木 指導老師:李震 ▼  作品介紹:以自我為原型,坐立于高聳如云的椅子之上,椅子似乎象征著“藝術”系統(tǒng)的宏大。我坐在這把“藝術之椅”上,要為藝術去服務,為藝術而思考,而自己很渺小。面對藝術很正式,實際上在藝術方面很浮淺,但是金色鯉魚又象征著我富有的想法與創(chuàng)意,那是我對于將來藝術發(fā)展的無限美好。

鄒星宇-《醒獅--No.DD0806》 110×100×100cm 樹脂、綜合材料 指導老師:馮陸 ▼  作品介紹:我將醒獅獅頭和鼓的形象解構,以機械朋克的方式重組,意在表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科技化的生活沖擊下從輝煌逐漸沒落,而如今我們所用的科技設備終有一天也會隨時代潮流成為歷史,醒獅和現(xiàn)代機械之間在不同時代中具有共性。若只沉溺于從前,固步自封不尋求改變,終會隨時代淘汰;著眼于當下,破而后立,才能在廢墟中迎來新生。

陳君亦-《無名氏的自我救贖》 高260cm 長寬可變 木頭、金屬、石英砂 指導老師:馮陸 ▼  作品介紹:《無名氏的自我救贖》這件作品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我自身的病痛。當傷病使我無法直立行走,當我在醫(yī)院看著來往的病患有的甚至在苦苦掙扎著只為存活,仿佛命運在于我們開一場玩笑,我們無法預知也無法避免。人作為一個個體某種程度上是孤獨的,有許多個瞬間需要自己獨自面對與承受。負面事物來臨時,孤立無援的人們只能選擇沉淪或者自我救贖。作品中的無名氏可以是任何人,同樣我也希望任何人在面對負面事物時,哪怕無人伸出援手,也可以堅定的靠自身獲得自身我救贖。

李依燃-《絨夢》 200×100cm 羊毛 指導老師:刁偉 ▼  作品介紹:沉睡以后,意識于肉體陷落,飄入那片我時常會想起的秘境,那里的一切都是柔軟而溫暖,奇幻的生物于其中肆意生長,這片秘境就這樣在我意識深處靜謐長存,喜悅的、煩惱的、憤怒的都會被那里的生靈悄然吞噬,余下的只有內心的平靜,是我的桃花源,是我永恒的心靈歸宿。

吳雯熙-《八珍玉食》 190×90×120cm 水泥 指導老師:彭漢欽 ▼  作品介紹:現(xiàn)今藝術品與真實物品的界限在生活化的場域中逐漸變得模糊。作品以日常的“食”作為切入口,塑造了食物、餐具和動物,有吃剩的花生、掉落的水果、倒了的可樂罐、殘羹垃圾等物象,無一不在暗示著人類的存在與行為,以豐盛的野餐聚會場景呈現(xiàn)了一種當下時代生活進行時的樣態(tài)。水泥是時代的產物,選用水泥為材料其目的在于用這種看似冰冷的材料語言去講述一場狂歡之后的寂靜。作品將泥塑與現(xiàn)成品結合,在真實與虛假之間探索藝術品與物品的邊界,其背后所藏匿的是關于對“藝術品的本質”的思考。

鄭和星-《她們》 尺寸可變 羊毛氈、泡沫、聚酯纖維 指導老師:李震 ▼  作品介紹:看見生活中的她們,看見被培育的審美,看見不協(xié)調和無奈,看見無法傳遞的溝通。

孫陽陽-《云游》 尺寸可變 石塑黏土 指導老師:刁偉 ▼  作品介紹: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本該四處領略大好河山,卻被疫情封鎖在這四方天地。于是突發(fā)奇想,要是能夠就地轉換位置去到世界不同的地方那將會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其實坐在家中“云游”早在南宋時期的畫家宗炳就提出過“澄懷觀道,臥以游之”?!霸朴巍碧热粽娴膶崿F(xiàn)我將會是怎樣的一種狀態(tài)存在呢?置換成功的我在世界的另一端又能與當?shù)氐娜藗兣鲎渤鲈鯓拥幕鸹?

衛(wèi)桐-《秘境》 250×260cm 綜合材料 指導老師:馮陸 ▼  作品介紹:《秘境》這件作品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我對生活細節(jié)的關注:塑料制品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很多的塑料廢品。塑料的降解通常需要100到200年以上,白色污染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世界各國非常重視的問題。通過《秘境》這件作品,我用自己的方式參與進環(huán)境保護中。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身處上海,遭遇疫情的封鎖,物資匱乏,作品中應用了很多隔離期間產生的日常廢棄塑料瓶進行再加工創(chuàng)作,我希望觀眾可以通過《秘境》這件作品意識到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參與進環(huán)保行動中來。在上海隔離這段親身經(jīng)歷讓我意識到生命的可貴與自由的重要,有幸通過創(chuàng)作把正在隔離的我夢想中的“桃園”展現(xiàn)出來。

魏榮-《魘》 450×350cm 綜合材料 指導老師:李震 ▼  作品介紹:一座座大大小小的云朵小島,大面積運用珠子這種材料。遠遠看起來十分華麗,夢幻,散發(fā)著耀眼的光芒,就像是一個夢境。而當你走近這場夢,它真的美好嗎。一個個有著莫名其妙行為的人偶,它們看似忙碌,看似熱鬧,可連頭都沒有的它們到底在忙些什么。這到底是甜美的夢,還是掙扎的魘。燦爛的背后,往往是孤寂。

肖紅虎-《履記》 900×560×240cm 松木、亞克力、紙箱盒 指導老師:李震 尹代波 刁偉 ▼  作品介紹:作品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個視覺錯位球鞋空間,在這當中展示了我在鞋上創(chuàng)作以來的一部分作品。每一雙鞋上的內容都展示著不同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給人以不同的視覺沖擊。與此同時,我把我最喜歡的一件作品——“三星堆”,以木雕形式呈現(xiàn)了出來,作品的尺寸大概有普通鞋的10倍大。我想通過這個作品讓大家知道,藝術并沒有遠離生活,而是正在發(fā)生在生活中的每個瞬間。藝術是多樣化的,它不僅僅發(fā)生在繪畫,雕塑作品中,它還可以發(fā)生在每一件衣服,每一雙鞋當中。這樣的創(chuàng)作方式讓我覺得能拉近大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讓藝術“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周屹峰-《律動》 80×170×90cm 光敏樹脂 指導老師:尹代波 ▼  作品介紹:無盡的問題呈現(xiàn)的是生命的神秘且偉大,人類思考的律動,正是人類對于自我的不斷追問,才造就了我們目之所及的一切,從動物到上帝,從萬物之一到萬物之靈,人類印下的每一個腳印都是在用這種思考的律動述說著自己的故事。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