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幼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是陽明學(xué)的開山之祖。他曾在會稽山陽明洞建造草堂,世稱“陽明先生”或“陽明翁”。因?qū)矣写蠊?,生前被封為新建伯,死后追封為新建侯,所以他又被世人稱為“新建伯”“新建侯”或“王新建”,亦稱“明翁”。 ![]() 明成化八年(1472)九月三十日,王陽明出生于浙江省紹興府余姚縣(今余姚市)。余姚位于杭州灣南岸,風(fēng)光秀麗,南有四明山和天臺山,西南有會稽山,姚江穿縣而過,因此陽明學(xué)又被稱為“余姚之學(xué)”“姚江之學(xué)”。 紹興府古屬吳越之地,氣候溫潤,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饒,是觀光覽勝之佳所,自古以來就是江南的一處文化中心。受當(dāng)?shù)仫L(fēng)土的影響,余姚的文化藝術(shù)向來興盛,仰慕道家仙士的玄虛靜退之風(fēng)盛行,才子名士輩出。余姚有一座龍泉山,王陽明之父龍山公曾經(jīng)在那里讀書,王陽明晚年也曾在山腰處的中天閣傳經(jīng)授業(yè),教誨弟子,興盛時期門人弟子一度多達(dá)三百多人。 ![]() 圣賢偉人的誕生一般都會伴有一段奇異的傳說。昔時,堯的母親懷胎十四個月才分娩,相傳鄭氏也是懷胎十四個月才生下王陽明。一天夜里,王陽明的祖母岑氏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天上陽光明艷,祥云繚繞,諸多神仙身著緋紅色的衣服擊鼓吹簫,樂聲悠揚,其中一位仙人懷抱一嬰兒,腳踩瑞云,自空中徐徐而降,徑直朝著王家宅邸走來,將嬰兒送入岑氏懷中。 仙人說:“此子授汝?!?/p> 岑氏說:“吾已有子。兒媳終日孝敬公婆,請將此子授伊?!?/p> 仙人回答:“可矣!” 仙人說完之后,岑氏忽聞嬰兒啼哭之聲,不禁驚醒。此時,院內(nèi)仿佛還有仙樂回蕩。岑氏將這一奇事告知竹軒公(王陽明的祖父王倫)竹軒公也頗感奇怪,于是給新生嬰兒取名為“云”,這就是后來的王陽明。余姚王陽明故居瑞云樓。“瑞云”一詞源于王陽明奇異的出生傳說。 一直到五歲,王云都還不會說話,王家人很是擔(dān)心。有一天,王云和其他小孩一起在門外嬉戲玩耍,恰巧一位神僧路過,他盯著王云端詳了一會兒后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p> 此話正好被竹軒公聽見,竹軒公心中一驚,頓時醒悟:取名為“云”,一語道破天機(jī),泄露了王云的出生秘密,所以王云才遲遲不會說話。于是竹軒公將其名字改為“守仁”,王云便立刻會說話了。 王陽明十四歲,開始學(xué)習(xí)弓馬之術(shù),研讀《六韜》《三略》等兵法書籍。他認(rèn)為儒生的最大缺點就是不懂兵法。雖然孔子曾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但當(dāng)世的儒生僅僅是巧于章句,平時只關(guān)注科舉及第和榮華富貴。儒生做文章粉飾太平,一旦遇事,就束手無策,實乃儒生之恥。 “格物窮理”,眾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王陽明在京城和父親同住期間,官署中有許多竹子,王陽明和錢氏一起“格竹子”,二人日夜沉思,但是毫無所得。三天之后,錢氏因為疲勞過度病倒了,于是不得不放棄“格竹子”。王陽明覺得這是錢氏精力太弱的緣故,所以更加發(fā)奮圖強、不分晝夜地全力“格竹子”。但王陽明依然失敗了。七天之后,王陽明也因勞累過度病倒了。因此,二人嘆息說:“圣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p> 王陽明的格竹之法,其實更接近于禪學(xué)。當(dāng)時陽明之所以選擇格竹,是因為竹子就在那兒。說得極端一點,如果當(dāng)時在那個地方的不是竹子,而是別的東西,那么王陽明也會去格別的東西。依照王陽明當(dāng)時的想法,格什么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窮盡其理。 ![]()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十八歲的王陽明與諸氏完婚。這一年,王陽明從京師回到家鄉(xiāng)余姚。同年七月,他前往江西洪都(今南昌)迎娶妻子諸氏。諸氏是當(dāng)時江西省布政司參議諸養(yǎng)和之女,陽明在洪都期間就住在諸養(yǎng)和的官邸中。諸養(yǎng)和也是余姚人士,而且和龍山公是至交,所以王陽明才會和諸氏成親。 弘治三年(1490),王陽明十九歲。是年,祖父竹軒公去世,龍山公從京師回余姚為父治喪。出殯之后,竹軒公被葬于余姚東邊的穴湖山。龍山公在墓旁搭一草廬,為父親守喪。 弘治五年(1492),二十一歲的王陽明參加浙江省鄉(xiāng)試,得中舉人,獲得去北京參加會試的資格。 弘治六年(1493),二十二歲的王陽明參加會試,結(jié)果以失敗告終。王陽明第二次參加會試已是弘治九年,這一年他二十五歲,非常遺憾的是,他又失敗了。弘治九年(1496),二十五歲的王陽明參加會試,再次落第。當(dāng)時,同僚中有人因為落第而感到羞愧,王陽明安慰他說:“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蹦侨寺牶?,對王陽明佩服不已。 弘治十二年(1499),王陽明再次參加會試,這次一舉成功,名列前茅。后來又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被賜予二甲進(jìn)士出身第七人。 王陽明考取進(jìn)士后,觀政工部,負(fù)責(zé)政府的土木建設(shè)工作。朝廷派他前往河南??h,讓他主持建造威寧伯王越的墳?zāi)埂?/p> 弘治十三年(1500),王陽明二十九歲。是年六月,他出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弘治十四年八月,王陽明三十歲,受命前往直隸和淮南地區(qū)審查犯人。在和當(dāng)?shù)氐牡胤焦賳T仔細(xì)溝通之后,王陽明平反了很多冤假錯案。 弘治十五年(1502),王陽明三十一歲。是年,他向朝廷上書,乞求歸鄉(xiāng)養(yǎng)病。獲得批準(zhǔn)后,他回到家鄉(xiāng)余姚,筑室于四明山之陽明洞。修習(xí)神仙導(dǎo)引之術(shù)一個月之后,感覺靈魂已經(jīng)能夠從身體中自由出入,而且還能夠預(yù)知未來。有一天,他對身邊的童子說:“有四位相公來此相訪,汝可往五云門迎之?!蓖觼淼轿逶崎T靜候,果見王文轅、許璋等四人前來拜訪。此四人都是王陽明的好友,童子將受王陽明差遣、特意前來相迎一事告知四人。四人都頗感詫異,見到王陽明之后,問他:“子何以預(yù)知吾等之至?”王陽明笑著回答說:“只是心清。在王陽明悟得佛教和道教之不足的第二年,即弘治十六年(1503),王陽明三十二歲,是年,他受會稽太守佟公之邀,從杭州來到會稽山為百姓祈雨,并作《祈雨文》一篇。 弘治十六年(1503),王陽明結(jié)束西湖療養(yǎng)之后,回到京城。翌年,王陽明三十三歲。是年秋天,出任山東鄉(xiāng)試的主考官。 弘治十七年(1505),王陽明轉(zhuǎn)任兵部武選清吏司 ![]() 主事。在京城期間,陽明與湛甘泉一起為復(fù)興圣學(xué)而向弟子講授身心之學(xué)。 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明孝宗駕崩,太子朱厚照即位。劉瑾專權(quán)。上欺武宗,下亂朝綱,排斥忠臣。給事中 戴銑、御史薄彥徽共同上書彈劾劉瑾,卻反被全部打入大牢。王陽明當(dāng)時擔(dān)任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看到戴銑和薄彥徽等人被打入大牢,他義憤難平,上書彈劾劉瑾。劉瑾看到這封奏折之后還是大怒。他票擬圣旨,將王陽明打入大牢,杖責(zé)四十,還令親信親自監(jiān)督。行刑者加力杖責(zé)王陽明,致使王陽明在受刑中途一度昏死過去。三十五歲時因替大臣戴銑求情而入獄 。 正德二年(1507)春天,王陽明離開北京,前往貶謫之地貴州龍場。擔(dān)任驛丞。 王陽明初抵龍場后,便披荊斬棘搭建了一間茅草房。茅草房非常小,只有齊肩高,僅夠?qū)捨柯猛緞诶?。王陽明以原有的荊棘為籬笆,墊土為階,臺階非常低矮,若有若無,以致讓人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不久,王陽明發(fā)現(xiàn)了一處鐘乳洞,便將自己的住處搬到洞中。初名“東洞”,后來王陽明效仿家鄉(xiāng)的陽明洞,把它更名為“陽明小洞天”。鐘乳洞所處的位置較偏僻,四周很荒涼,而王陽明卻覺得這是因為鐘乳洞不容他人,專等自己到來。王陽明搬入此洞后,樂其幽靜,悠然自得。王陽明以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艱難處境,盡管他與龍場當(dāng)?shù)厝苏Z言不通,但他淵博的學(xué)識、開朗的個性,很快獲得了當(dāng)?shù)厝说淖鹁磁c喜歡。 王陽明雖然能夠超然面對榮辱得失和艱難困苦,但他對生死之道還沒有看開。在佛教和道教中,生死是一件大事,儒家對此也非常重視。對儒者來說,生死觀是修行中的一件大事,如果不能打通生死關(guān)的話,哪怕是闖過了其他所有關(guān)卡,也不能成就圣賢之道。朱熹認(rèn)為,生死乃是一種“理”,只有至“理”,才能夠克服死。如果生死真的如朱熹認(rèn)為的那樣,那就再好不過了??墒牵绾巫屢粋€人理性地去面對突然而至的死亡所帶來的恐懼,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學(xué)問功夫,于一切聲利嗜好,俱能脫落殆盡,尚有一種生死念頭,毫發(fā)掛帶,便于全體有未融釋處。人于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于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知命之學(xué)”。 王陽明在龍場意識到自己仍然沒有超脫生死之念后,感到非常吃驚,于是在屋后建了一個石槨,日夜端坐其中,參悟死之要義,尋求心之靜一,以求自己能夠超脫生死之念。 一天夜里,王陽明恍然頓悟,隨即發(fā)狂般地歡呼雀躍起來,感覺就像云開霧散,豁然見到陽光一樣,過去自己一直未曾參透的“格物致知”之旨最終露出了真相。王陽明覺悟到:原來圣人之道蘊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一直以來所沿用的向心外求理的方法本身就是一個錯誤。這就是后來所謂的“龍場頓悟”。 ![]() 王陽明在龍場通過“澄默靜一”的修習(xí)超脫了生死之念,同時還悟出了“格物致知”之旨。龍場頓悟,其實是王陽明第一次體認(rèn)到“心”與“理”的融合。 王陽明通過“主靜修行”而超脫了生死之念,然后又以此為媒介,在實現(xiàn)“心”與“理”統(tǒng)一的過程中,體悟到“格物致知”之理不應(yīng)該像朱熹那樣從“心外求理”,而應(yīng)該向自己的心內(nèi)求理。因此可以這樣說,王陽明的龍場體悟與陸九淵對“心即理”說的體悟是相通的。 龍場頓悟”悟得的就是“心即理”。“龍場頓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奠定了王陽明今后做學(xué)問的方向,所以說王陽明真正篤志于圣學(xué)是從“龍場頓悟”開始的。 正德三年(1508),王陽明在貴州龍場創(chuàng)建龍岡書院。并在此教授諸生。 正德五年(1510),王陽明三十九歲得以赦免,升任江西省吉安府廬陵知縣,他在廬陵的施政方針,不是用刑威來壓制百姓,而是重在教導(dǎo)人心,通過教育感化來讓百姓信服。即使是發(fā)布政令,他也是通過縣內(nèi)父老來告諭縣民,以溫情獲得人心。 正德五年(1510)十一月,王陽明入京朝覲。 正德五年(1510)十二月,王陽明被任命為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即當(dāng)時四川地區(qū)的大法官。由于當(dāng)時湛甘泉、黃綰和王陽明三人已經(jīng)結(jié)成學(xué)術(shù)同盟,所以湛、黃二人聽聞王陽明將要到地方赴任的消息后,都備感遺憾。他們認(rèn)為無論如何要把王陽明留在京城,于是二人和喬白巖商量之后,一起鼓動戶部尚書楊一清,勸他上疏讓王陽明留在京城。 正德六年(1511)正月,王陽明被提拔為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負(fù)責(zé)官吏封爵和誥敕草擬等工作。 正德六年(1511)十月,王陽明升任文選清吏司員外郎。文選清吏司是負(fù)責(zé)文官銓考的機(jī)構(gòu)。 正德七年(1512)三月,四十一歲的王陽明升任考功清吏司郎中。 正德七年(1512)十二月時,王陽明被任命為南京太仆寺少卿 ,要離開京城到南京赴任。 正德九年(1514),王陽明前往南京赴任。在那段時間,王陽明做的一次真正的講學(xué)還是在滁州時,當(dāng)時他也是讓弟子們?nèi)W(xué)習(xí)“靜坐”。王陽明的“靜坐”說并不是只專注于“靜處無事”時的修行,同時也沒有忽視“動處有事”的功夫。“所謂知得灑掃應(yīng)對,便是精義入神也?!标U述了讓弟子們學(xué)習(xí)“靜坐”的理由: ![]() “圣賢之學(xué),坦如大路,但知所從入,茍循循而進(jìn),各隨分量,皆有所至。后學(xué)厭常喜異,往往時入斷蹊曲徑,用力愈勞,去道愈遠(yuǎn)。向在滁陽論學(xué),亦懲末俗卑污,未免專就高明一路開導(dǎo)引接。蓋矯枉救偏,以拯時弊,不得不然,若終迷陋習(xí)者,已無所責(zé)。” “初學(xué)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strong> 正德十一年(1516),王陽明升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受命巡撫南、贛汀、漳等地(以下簡稱“南贛汀漳”)。 正德十二年(1517),王陽明四十六歲,是年九月,王陽明擔(dān)任提督軍務(wù)都御史,并受領(lǐng)旗 牌(兵符)。朝廷派他前往江西南部平定賊匪。 正德十三年(1518),明被擢升為右副都御史,并被授予蔭子一人為錦衣衛(wèi)的榮譽,世襲百戶。王陽明再次回到江西。在贛期間,王陽明修復(fù)了位于贛州的濂溪書院,并在此教授弟子。平定江西、廣東兩省反賊。平定了三浰、九連山的賊寇。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fā)動叛亂。王陽明“圍魏救趙”平定叛亂。四十八歲的王陽明平定了寧王宸濠之亂,立下大功。但由于武宗身邊的佞臣挑唆,王陽明不但沒有得到獎賞,反而遭到毀謗和誣陷。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繼大統(tǒng)的世宗,王陽明升其為南京兵部尚書,加封王守仁為新建伯,世襲。 嘉靖元年(1522年),父親王華去世,王守仁回鄉(xiāng)守 ![]() 制。 嘉靖三年(1524年),他受邀在稷山書院講學(xué); 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紹興創(chuàng)建陽明書院,其弟子亦開始講學(xué),傳播“心學(xué)”。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領(lǐng)盧蘇、王受造反。總督姚鏌不能平定,于是下詔讓王陽明以原先的官職兼左都御史,總督兩廣兼巡撫。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陽明率湖廣兵抵達(dá)南寧,而盧蘇、王受剛歸降,愿意立功自贖。 嘉靖七年(1529年)十一月,平亂后,王陽明(五十七)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還鄉(xiāng),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今江西省大余縣境內(nèi))舟中。 看王陽明一生的大起大落,領(lǐng)悟他的思想洗滌心靈,能讓你在人生低谷、大起大落之際,看破得失寵辱,進(jìn)而走向“知行合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