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美食——燒麥 !燒麥”,是呼和浩特的一種流傳很久、至今不衰的傳統(tǒng)風(fēng)味食品。早在清朝時,當(dāng)?shù)氐臒溇鸵衙麚P京城了。當(dāng)時,北京前門一帶,燒麥館的門前懸掛的招牌上,往往標有“歸化城稍美”字樣。外地客人來到呼和浩特,都要品嘗一下燒麥,才算不虛此行。 燒麥一詞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早年呼市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的燒麥,故燒麥又稱“捎賣”,意即“捎帶著賣”之意;也有人說因為燒麥的邊皺折如花,故又稱之為“稍美”,意即“邊燒美麗”之意?,F(xiàn)今燒麥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約定成叫“燒麥”了。吃燒麥,還必須住以得釅的茶,這種茶產(chǎn)自兩湖等地,被壓成頭形狀,故名磚茶。它具有解油膩、促消化的作用,草原上的牧民由于肉類攝入太多,尤其鐘情于這種茶,據(jù)說,國家專門設(shè)立了茶儲備庫供牧民飲用。呼和浩特最時的燒麥是手羊肉餡麥,這種麥的肉餡由傳統(tǒng)較碎的泥變成了挫碎的肉塊,油得更少,口感更清爽。 做法!用特制的面錘,把和好、揉到的面墊淀粉成薄薄的皮,再碾成荷葉狀;新鮮羊肉配等佐料拌成餡,再勾以熟淀粉,成為干濕適度,紅、白、綠相間,香味撲鼻的燒麥餡,把餡放在燒麥皮子里輕輕捏成石榴狀,上籠蒸七至八分鐘熟燉麥出,頓時鮮香四,觀其形,晶瑩透明,皮薄如蟬,柔韌而不破;用筷子統(tǒng)起來垂垂如細,置于盤中團團如小餅,人稱是“玻璃餃子”,因為內(nèi)蒙古大草原的羊多以沙蔥為食,自然去味,所以,呼和浩特的燒麥吃起來清香爽口,油而不膩。 推薦“中國燒麥美食街”!經(jīng)小召頭道巷(舊城改建前稱小召三道巷)至興盛街(1956年前稱圪料街)西口,臨大南街及大召商業(yè)區(qū)。北至小召前街的向北延伸段,臨大東街,全長1100米。全街共有燒麥店鋪20家。 除了德順源、老綏遠幾家招牌店外,這條街中 燒賣名店繁多,如“聚騰源”、“清晨源”、“獨一居”、“溢香園”、“麥林軒”、“澤裕園”、“鑫源城”,還有食材供應(yīng)和媒體宣傳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小駿馬”和“巨呼市”。這些企業(yè)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在本地區(qū)都頗有名氣。怪不得呼市流傳著這么一句詞語;“借問美食何處有?婦孺皆指燒賣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