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結消囊湯: 柴胡12g,鱉甲15g,郁金12g,川楝子10g,青皮10g,山慈姑 12 g, 金銀花 60 g,莪術 10 g, 夏枯草 15 g, 防風 10 g, 白芷 10 g, 赤芍 30g, 浙貝母 12 g, 花粉12 g, 乳香 20 g, 沒藥 20 g, 當歸 10 g, 牡蠣 15 g, 皂刺 12 g, 甘草 10 g, 山甲珠 10 g( 研末沖服) 。另加生水蛭 6 g, 蜈蚣 2 條, 研粉黃酒沖服。 本病病機肝主疏泄, 喜條達,情志抑郁則氣滯, 肝氣郁滯, 濕熱蘊結, 蟲積肝內(nèi)日久致瘀,瘀滯肝絡則疏泄失司, 致濕濁阻于肝內(nèi)而形成囊腫?;蝻嬀迫站茫?或過食辛辣釀濕生熱, 致濕熱蘊結而形成本病。故擬消囊散治療本病, 其中取柴胡、 郁金、 陳皮、 丹參、三棱、 莪術、 丹皮疏肝理氣, 活血化瘀, 為方中主藥; 黃芩、 半夏、 山楂、白芥子、 萊菔子、 川貝母、 冬瓜子、 茯苓清熱利濕, 消痰化滯;白術、 當歸、鹿角霜益氣養(yǎng)血, 既防理氣化瘀藥傷正, 亦制黃芩苦寒; 百部、 石榴皮為防肝寄生蟲而設, 本方旨在使肝氣得疏, 瘀血得化, 濕熱得清, 蟲患得除, 正氣勿損, 則囊腫自消: 柴胡、 當歸、 陳皮各 20 g, 郁金、 半夏、 茯苓、 山楂、 石榴皮、 三棱、 莪術、 丹皮、 丹參各 30 g, 黃芩、 白芥子、 鹿角霜各 40 g, 冬瓜子、 白術、 川貝母各 50 g, 萊菔子、 百部各 60g。共研細末,分 30 包, 每天晚餐后溫開水沖服 1 包。頭暈乏力者每天以人參 5 ~ 10 g 煎湯送服。 唐氏等認為本病屬中醫(yī)脅痛范疇, 由于脈絡不通或絡脈失養(yǎng), 導致肝區(qū)“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 。故其治療以疏肝解郁、 活血通絡、益氣健脾來達到止痛、 消囊腫的功效:昆布 15 g,海藻 15 g, 婆羅子 5 ~ 10 g, 炒山甲 10 ~ 15 g, 川楝子 6 ~ 10 g,浙貝母 10 ~ 15 g, 皂刺 5 ~ 10 g, 延胡索 10 ~ 15 g, 郁金 10 g,生薏米 15 ~ 30 g, 莪術 15 ~ 30 g, 枳實 10 g, 降香 10 g, 白梅花 6 ~ 10 g, 玳玳花 6 ~ 10 g, 太子參15 ~ 30 g。 趙氏根據(jù)肝囊腫中之內(nèi)容主要為水的特點, 結合臨床經(jīng)驗, 認為本病系屬“痰飲”范疇。正如《景岳全書》 云:“痰即人身之津液, 無非水谷之所化……但化得其正,則形體強, 營衛(wèi)充,而痰涎皆本氣血, 若化失其正, 則臟腑病, 津液敗, 而氣血即為痰涎” 。故而治療上采用通陽化飲法。而苓桂術甘湯為治療痰飲要方,有溫中化濕, 健脾通陽, 化氣行水之功, 用治肝囊腫甚為合拍; 朱震亨云 : “痰在脅下及皮里膜外, 非白芥子莫能達” , 故白芥子當不能忘; 皂角刺化痰托毒排膿; 痰瘀同源, 治痰勿忘逐瘀, 故用莪術、 三棱破血消積, 郁金行氣活血。諸藥同用, 使痰飲得化, 囊腫自然消失:茯苓 15 g, 桂枝、 白芥子、 三棱、 莪術、 郁金各 12 g, 焦白術、 皂角刺各 10 g, 炙甘草 6 g。加減: 脅肋脹滿者, 加柴胡、 香附各 10 g; 肝區(qū)疼痛者, 加延胡索、 川楝子各12 g; 囊腫偏大者, 加浙貝母 10 g, 橘紅 6 g, 制半夏 9 g,澤瀉 12 g。 張氏治療本病之瘀血內(nèi)阻, 肝失疏泄, 肝腎不足證 , 治以疏肝行氣, 活血破瘀,養(yǎng)肝益腎, 使用六味地黃湯為主加枸杞子、 菊花來養(yǎng)肝益腎, 加元胡、 枳殼以疏肝行氣, 加三棱、 莪術活血破瘀以消積聚, 加車前子利水以消囊腫中的液體, 從而達到攻補兼施之效。經(jīng)服 49 劑之后, 囊腫消失,療效顯著。 李氏認為肝囊腫的病因病機為脾氣虛弱, 脾失健運,水濕不化, 停聚而成痰飲,流注于肝臟而成囊腫。治療上采用標本兼治, 攻逐痰飲治其標, 健脾滲濕治其本。李氏認為用張仲景對懸飲的治療用破積逐水的十棗湯來治療肝囊腫過于峻猛, 故采用控涎丹治療本病。并認為先天性肝囊腫的治本之法宜用六君子湯加味,以六君子湯健脾燥濕化痰, 加澤瀉、 豬苓利水滲濕, 蛤殼粉、 生牡礪有相須之妙, 浙貝母化痰散結, 其中澤瀉為治療肝囊腫之要藥, 但久服有消耗真陰之弊。對于肝囊腫晚期出現(xiàn)肝功能損害的患者, 應先解肝臟之毒治其標, 用茵陳、 梔子、 大黃既可清利肝膽濕熱之毒, 又可減輕邪熱煉液成痰之勢。豬苓、 陳皮健脾化痰, 肝在無痰濕郁結下, 也自然能使氣機調達, 再用檳榔和青皮舒肝行氣化痰, 氣行則痰自消。連翹清熱解毒散結?;⒄?、 郁金清氣化痰、 活血保肝。待肝功能恢復, 再治囊腫之本。對肝囊腫伴肝功能損害的患者, 則認為川楝子、 半夏等對肝功能有損害的藥物不能用, 而會耗傷肝腎之藥物如澤瀉, 也盡可能不用, 當用太子參、 豬苓等代替, 方可減少對肝腎的損害。 姜氏提出的辨病位方式, 本病屬于其所說肝病脅痛中的 “肝經(jīng)痛” 范疇, 當見脅痛為氣滯血瘀和經(jīng)絡不通的狀態(tài), 姜氏常用四逆散合金鈴子散( 亦稱金鈴四逆散) 為基礎方治療本病。由于本病多見脅痛, 故根據(jù)其對脅痛的部位不同進行的加減, 可參考之: 脅痛在右者, 需加入絲瓜絡、姜黃; 脅痛及左( 即兩脅俱痛) 時, 還要加入當歸、 川芎、 赤芍等藥。 魏氏等人則使用塞因塞用之法來治療較大的肝內(nèi)囊腫摘除后復發(fā), 伴見黃疸患者 1例, 其辨證為中氣不足, 囊體阻閉膽管, 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正所謂“正氣存內(nèi), 邪不可干 ” ,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 故用溫補調達之法治療, 囊腫雖存, 但癥狀未再復發(fā)。雖本病多屬實證, 應以破積散結, 化瘀消癥, 清利濕熱為治療原則, 但本例貌似實證, 實為虛極,故用塞因塞用之法, 獲得良效。 巴氏治療肝囊腫,以李東垣益氣升陽之劑, 即補中益氣湯為基礎, 使用自擬肝囊腫專方治療肝囊腫, 方藥如下: 黃芪 20 g, 炒黨參、 茯苓、 蒲公英各 15g, 炒白術、 陳皮、 木香、 炒積殼、 郁金、 炒延胡索、 當歸、 紅花、川芎、 白芍各 10 g, 升麻 3 g, 柴胡 6 g。其中, 方用黃芪、 生曬參、白術、 陳皮、 當歸、 升麻、 柴胡啟動肝經(jīng)的舒發(fā)氣化, 配用枳殼、 郁金強化疏泄之力, 佐延胡索、 白芍柔肝和血, 茯苓、 蒲公英行水散熱結。如此7 劑湯藥之后, 癥狀明顯減輕, 脘脅脹痛大減, 精神見振, 二便飲食均好轉,以前方加減, 續(xù)服 40余劑, 諸癥消失, 1. 5 個月后復查, B 超顯示肝囊腫消失, 肝腫大縮復, 體健如常。 曹氏等人認為肝囊腫應屬中醫(yī)“癥瘕” 、 “積聚” 的范疇, 使用經(jīng)方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療本病 :桂枝 10 g, 茯苓 15 g, 桃仁 15 g, 丹皮15 g, 赤藥 15 g, 郁金10 g, 川楝子 10 g, 皂角刺 10 g, 大腹皮 10 g, 甘草4 g; 方中桂枝通血脈而消瘀血, 助氣化而行津液, 一藥而兩擅其功, 為君藥; 桃仁活血, 茯苓滲濕, 川楝子行氣, 皂角刺散結, 共為臣藥; 桃仁、 丹皮、 赤芍、 郁金、 大腹皮涼血消瘀, 行氣 止痛, 利水消腫, 共為佐藥; 甘草調和諸藥, 為使藥; 加減法:如脅肋脹滿者, 可加柴胡 10 g, 香附 10 g; 肝區(qū)疼痛者, 可加延胡索 10 g, 白芍 15 g; 囊腫偏大, 或肝臟腫大, 或捫及無痛性包塊者, 可加浙貝母 10 g, 莪術 10 g; 脘腹脹悶者, 加蘇梗10 g,焦白術 10 g; 脘腹疼痛者, 加木香 10 g, 荔枝核 10 g。全方共奏活血化瘀、 消癥散結, 同時疏肝理氣、 化濕導滯之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