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驅(qū)瘟辟邪、平安祈福——歷代五瑞圖欣賞與淺析

 三遠堂 2022-06-18 發(fā)布于上海

▲開啟藝術 三遠堂藝術工作室歡迎您

/整理/張越

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的內(nèi)容,蘊含了深邃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

一年一端午,一歲一安康,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jié),為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jié)”。此外端午節(jié)還稱“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龍舟節(jié)、浴蘭節(jié)”等。

端午節(jié)是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如今人們總說過年過節(jié)越來越?jīng)]意思,尤其在城市里,老覺得沒“年味兒”。

其實什么是年味兒?無非就是一種氣氛。

像端午節(jié)是在傳承發(fā)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的節(jié)日,節(jié)俗內(nèi)容也更為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jié)的兩大禮俗,這兩大傳統(tǒng)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jié)也稱“菖蒲節(jié)”。

艾葉和菖蒲與中國人的生活一直有著密切的關系,端午節(jié)臨近,人們習慣在門上插菖蒲艾草,或者懸于堂中以防蚊蟲,祛避邪疫。

《燕京歲時記》有云:“用菖蒲、艾子插于門旁,以禳不詳,亦古者艾虎、蒲劍之遺意?!?/span>

可是如今這種“藏”在樓道里的景象已成了一種裝飾文化,您不進樓,什么也看不見,但僅靠著小區(qū)里這點兒氛圍,氣氛顯然不夠。

古人還喜歡布置吉祥畫,五瑞圖就是舊時一種吉祥題材的國畫。

傳統(tǒng)端午書畫創(chuàng)作中,通常以艾葉、菖蒲、大蒜、葵、荷、竹枝、枇杷、榴花等節(jié)物,寓以辟鬼、禳災、止瘟、和合、平安、福果、天佑子孫等美好含義,通過物喻的手法作《五瑞圖》祈福。

在古今畫家中有多種“五瑞圖”的留存表現(xiàn),不妨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古代五瑞圖有些什么吧!

五瑞圖畫面所畫為五種祥瑞之物,即椿樹、萱草、芝蘭、翠竹、磐石。

椿樹高年,比之為父;萱草忘憂,喻之為母;芝蘭號稱“君子秀”,譬之為子;翠竹生于細筍,“孫”、“筍”二字同音,借用為諸遠孫;而竹又有“節(jié)節(jié)升高”及“虛中勁節(jié)”之德;盤石則比喻家庭和美無爭,基礎有如磐石之穩(wěn)周。此五者象征家庭之祥瑞,故題為“五瑞圖”,為畫家行筆命意。

先介紹一幅劉海粟美術館館藏高近1.89米的巨幅文徵明《五瑞圖》。

文徵明《五瑞圖》劉海粟美術館館藏畫心:長,189.1厘米;寬,94厘米

明·文徵明《五瑞圖》

《五瑞圖》是一張山水畫,但是其中又有花卉的元素,這個是比較特別的。

在青綠山水中,文徵明又重點突出描繪了象征蒼勁的古柏、代表母親的萱草,以及寓意祥瑞的靈芝、祥云,帶有靈性的溪流水瀑,故名“五瑞圖”。畫幅上方山被云鎖,祥云占了畫面很大的面積。山泉自祥云中傾瀉,仿若天上之祥云降落。草、木、樹、石、祥云、活水均以極精細之筆繪出,并施以青綠胭脂,雅致高逸。

這一幅《五瑞圖》曾為劉海粟先生的收藏,畫面左上方有三枚劉海粟印章。

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的向往及虔誠祈禱祥瑞和平安的愿望。

平安、幸福、健康的祈福,尤其對當下有著特殊的意義。

“五瑞”的由來最早可追至《史記·舜帝后記》,舜招五方諸侯來開會,給他們賜姓,即玉的“五瑞”(五玉),玉圭、玉璧、玉琮、玉璜、玉璋。漢秦時,“天人感應”盛行,“五瑞”成為天與人溝通的橋梁。

《新唐書》中有載:“凡景星、慶云為大瑞,其名物六十四;白狼、赤兔為上瑞,,其名物二十有八;蒼鳥、赤雁為中瑞,其名物三十二;嘉禾、芝草、木連理為下瑞,其名物十四。”從中可知,唐代時,大瑞多通過天象顯示,上瑞多是走獸,中瑞則是飛禽,下瑞是植物。唐代之后,祥瑞品種不斷增加。

“五瑞”為題材的繪畫在漢代時已出現(xiàn),如甘肅成縣的《西狹頌》摩崖石刻旁即刻有《五瑞圖》。其中的“五瑞”包括黃龍、白鹿、嘉禾、甘露、木連理,寓意蜀道開通以后,給人們帶來的祥瑞。

文徵明之前,元代畫家陸廣也畫過《五瑞圖》,該幅畫芝、蘭、萱草、朱竹、大椿,配以坡石,此外還有朱竹,有竹報平安之意。

元陸廣五瑞圖

該幅畫芝、蘭、萱草、朱竹、大樁,足以坡石。芝蘭芳草喻人家佳子弟,大樁長年,萱草忘憂,竹報平安,故名之日五瑞。

元 陸廣 五瑞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陸廣(活動于公元14世紀中期),江蘇吳縣人。字季弘,號天游生。善山水,彷王叔明,落筆蒼古,用墨不凡。

最清雅是“端午清供”

在描繪端午的清供畫中賞讀一幅明代畫家陳栝的《端陽景圖》,畫中畫了一只古瓶,根據(jù)古瓶上的冰裂紋可以推測,這只瓶子可能是龍泉青瓷。

▲明 陳栝 《端陽景》軸

瓶中插了石榴花、蜀葵、艾草、梔子花、萱花,花的穿插很有講究,以艾葉為中軸線,疏密得當,大花苞、小花頭搭配和諧,配色也淡雅溫和。

五瑞花的造型與古瓶相得益彰,正如畫家的題畫詩所說:“蒲觴泛酒引薰風,照眼榴花別樣紅。更有戎葵添麗景,一時都聚古瓶中?!?/span>

這瓶插花也代表了明代中期的插花風格,畫家用的器物也是以瓷器為主,而且特別崇尚高雅的古瓷。

明朝文人插花遣興,整幅畫節(jié)令特征明顯,構圖精妙,用色淡雅清新,筆法細膩老到。

.........................................

明·項圣謨—《五瑞圖》

明·陸治《端陽佳景》

《端陽佳景》軸中,陸治以沒骨花卉繪園中一景,主景以蜀葵居中,背面太湖石,左方石榴穿出,兩旁則配以山丹、靈芝,主景雖居中,坡則斜下,加以石榴之橫出,使構圖穩(wěn)重之主景外,又有斜向動態(tài),不致刻板。

此畫筆墨構圖和陳淳(1438—1544)近似,卻沒有陳淳放恣的氣息。其中自然優(yōu)雅的韻味,正是沈周(1427-1509)、文徵明(1470-1559)以來吳派畫家共同追求的格調(diào)。陸治(1496-1576),明代江蘇吳縣人。字叔平,號包山子。倜儻好義,以孝友稱。詩文書畫并工,山水、花鳥頗能出己意。嘗游文衡山、祝枝山之門,畫名幾與衡山相垺。

明 孫克弘 《畫端陽景》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畫家孫克宏畫的一張《端陽景圖》,畫面中央是三根用繩子捆綁的艾草,圍繞它的有蜀葵、梔子花、石榴花和枇杷。

端午又稱天中、端陽,是陽氣極盛的日子。農(nóng)歷五月剛入初夏,疫病流行,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等五毒滋生,在中國古代被視為“惡月”,讓人畏懼。

說了這么多,大家應該發(fā)現(xiàn)了,端午的習俗,大多是從辟邪祈福的角度產(chǎn)生的。

“天中”,是古人對端午節(jié)的叫法。因為端午節(jié)正處夏季,是一年中最潮濕燠熱之時,所以端午節(jié)古時又稱“天中節(jié)”。

為了能夠平穩(wěn)地度過農(nóng)歷五月,古人找到了五種植物,可在端午時節(jié)驅(qū)蟲防病,故將其稱作天中五瑞。天中五瑞傳統(tǒng)上指艾草、菖蒲、石榴花、龍船花、蒜頭五種植物,枇杷、蜀葵也常列其中。

而上面提到的端午清供,也是古人端午節(jié)時必備的“儀式”。通常會包含五種時節(jié)植物,稱為“五瑞”。這“五瑞”據(jù)說就是抑制“五毒”的。

用現(xiàn)代漢語來說,五瑞指的是菖蒲、艾草、石榴、蒜頭和龍船花。這些植物多具有濃烈的香氣,可以驅(qū)除溽暑毒害,有的本是上好的中藥材,可以祛病健身,有的則具有一定的毒性,可以以毒制毒,消滅毒蟲。

《天中佳景》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如臺北故宮所藏的《天中佳景》軸,這件作品曾在2018年臺北故宮舉辦的“百卉清供-瓶花與盆景畫特展”上展出。畫幅無作者款印。畫題云“天中佳景”,“天中”即端午節(jié)的別稱,故知此畫當為端陽應景之作。

幅中凡繪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枝梢并系有精致香囊。盤中則擺設粽子、荔枝、石榴等。幅上方,另見道教的靈符四道,及鐘馗畫像一。按,符咒自黃帝時代起,即被視為驅(qū)鬼的工具。北宋神宗年間,也已出現(xiàn)印制鐘馗畫像的記載。不過,鐘馗圖像由歲朝除祟演變?yōu)槎斯?jié)迎福,卻須遲至明中葉。據(jù)此,“天中佳景”的作者絕不至早于明。

菖蒲,全株有毒,又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有殺蟲滅菌的功用。長條而挺直的菖蒲葉片從基部生出,兩三指寬左右,長可達一米左右,中間有脊,兩邊有刃,像是一把青鋒寶劍。古人認為菖蒲形如寶劍,懸掛在門梁上能伏魔化煞。

作為中藥,菖蒲根還有驅(qū)風邪、利尿、鎮(zhèn)痛的效果。

清代畫家蔣溥所繪的《天中五瑞圖軸》記錄了一種古人十分講究的習俗:五瑞驅(qū)五毒。

此圖現(xiàn)藏于山東博物館,長126.5厘米,寬30厘米,左側題有“天中五瑞甲寅五月五日午時南沙蔣溥寫于五云深處”。

▲清 蔣溥《天中五瑞圖軸》


畫中繪菖蒲、石榴花、蒜頭、枇杷、蜀葵五種植物,正是五瑞。藍、粉兩色五朵蜀葵與四片菖蒲插于瓶中,石榴花、枇杷與數(shù)朵蜀葵置于籃中,石榴花枝娉婷而立,正好充當了素色花瓶上的紋樣?;@邊散落著兩顆蒜頭與一個粽子,提手上還綁著一只蟾蜍,這也是古人在端午“采雜藥”時收集的藥材之一。

.........................................

特別是在羅聘的《五瑞圖》中,“五毒”是以五種動物來刻畫的。由于這五種有毒動物在端午時節(jié)開始滋生、出沒,于是民間就有了“避五毒”的習俗。

清 羅聘《五瑞圖》

名稱:清羅聘五瑞圖軸

尺寸:縱91.2厘米、橫38.7厘米

時代:清代

天中節(jié)即端午節(jié)。圖中所繪蛇、壁虎、蜈蚣、蜘蛛,金蟾是為“五毒”,民間用來驅(qū)除邪祟祈求平安,故稱“五瑞”。此幅構圖簡潔,立意巧妙,標新立異。

羅聘為我們展現(xiàn)了這樣一幅場景:一條一米多長的蛇扭曲著身子,在草叢中爬行。前側為一只蟾蜍跳躍著仰望著上方。與蛇同在草叢中的尚有數(shù)只蝎子。在畫幅上側,為雜草叢生的山崖,崖邊樹枝上懸著一只蜘蛛,而山崖草叢中則匍匐著一條蜈蚣。畫中描寫的蛇,頭呈三角形,吐著信子,很顯然,這是一條毒蛇。

題識:“五瑞圖。乙未天中節(jié),兩峰羅聘畫?!扁j“羅聘私印”、“ 兩峰畫印”白文印。乙未為乾隆四十年(1775),作者時年43歲。

羅聘(1733-1799),字遯夫,號兩峰,自號花之寺僧。金農(nóng)弟子。歙縣(今安徽歙縣)人。寓居揚州。工詩,善墨梅、蘭、竹、道釋、人物、山水,尤工畫鬼,其畫古趣盎然。為“揚州八怪”之一。

清代畫家羅聘是“揚州八怪”中最年輕的一位,他的另一幅《五瑞圖》劍走偏鋒又標新立異將五毒亦作為五瑞吉祥物,亦正亦邪。

金蟾口銜長蛇,背上壁虎,足下蜈蚣,身下花葉枝上爬伏毒蝎一只,是為“五毒”,民間又演義為“五瑞”。畫面左上一只飛翔蝙蝠是為“福到”。“五瑞”周邊輔以鮮花對比呼應,構圖簡潔,立意巧妙,構排處理得當,形象生動,仙草葉枝運筆嫻熟干脆,畫面工寫結合,為羅聘畫作中稀少之作??梢姰嬚咴诶L作此作中時,深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大膽不拘泥于古成制,獨辟蹊徑給予全新“詮釋”。

不知出于何時何人,清供畫在明末入清以后大大盛行于文人之間,并逐漸演化為案頭清供的形式,五瑞的品種也頗為多變。

清代中期以后,如項圣謨(1597-1685)、黃慎、戴熙、奚岡、吳昌碩、虛谷、張大千等都曾畫過《五瑞圖》。

瓶花是虛谷喜畫的題材之一。圖中蜜桃、枇杷、百合等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花果,給人以樸素、親切的感覺。圖中瓷瓶及百合用勾染法描繪,線條簡練,造型準確;花卉、蜜桃及枇杷用沒骨法表現(xiàn),層層渲染,增添了花果的層次感及質(zhì)感。畫面設色潤澤鮮艷,富有淡雅清新的韻味。

清 虛谷 五瑞圖

虛谷俗姓朱,名懷仁,僧名虛白,字虛谷,是晚清民國時期著名花鳥畫家,與任伯年、蒲華、吳昌碩齊名,并稱為“清末海派四杰”,并有“晚清畫苑第一家”之美譽。但是此五瑞圖非彼五瑞圖,虛谷創(chuàng)作的五瑞圖是以蜜桃、枇杷、百合等花果為主題的設色畫兒。

“五瑞”即端午祥瑞之意,蜜桃、枇杷、百合等花果均有吉祥寓意,于是使畫家們的節(jié)令畫更為豐富。

.....................................

▲清 王時敏 端午圖軸
紙本,墨筆,縱100.8cm,橫40.1cm
故宮博物院藏

“清初四家”之一的王時敏《端午圖軸》軸是一幅畫家晚年較為罕見的墨筆花卉。畫幅款署:“丙辰端午西廬老人戲墨?!毕骡j“王時敏印”(朱文)、“西廬老人”(白文)印。鑒藏印有“桐陰館藏”、“陸潤之鑒藏”二方。

丙辰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王時敏時年85歲。此圖是王時敏為端午節(jié)所作的節(jié)令畫,描繪了菖蒲、蜀葵、玉簪以及薔薇等幾種初夏的時令花卉。該圖所繪花卉筆墨簡練潔凈,清新古雅,表現(xiàn)了吉祥喜慶的意境。

.....................................

清 任伯年 端午圖

任伯年的《端午圖》則素樸清雅,寥寥幾筆,韻味十足,似乎可見作者飲黃酒小酌的悠閑場景。端午節(jié)吃黃魚是江浙一帶的風俗,任伯年小酌的時候自然忘不了這一點。

.........................................

清 郎世寧 午瑞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一幅近似于歐洲靜物畫的作品,青瓷瓶內(nèi)插著蒲草葉、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盤里盛有李子和櫻桃,幾個粽子散落一旁。圖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畫是為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而繪制的,散發(fā)著濃濃的節(jié)日氣息。宮中檔案說此圖“端陽節(jié)備用”,表明當時宮廷也有端午使用菖蒲、艾蒿的習俗。

就構圖而言,畫中物品聚散有致,三角形的布局帶給畫面穩(wěn)定感,而色彩深淺及光影明暗的變化展示了花葉、水果和瓷瓶的立體感,尤其是瓷瓶肩部見于歐洲繪畫而中國畫絕無的“高光”手法,能令觀者清晰地體會到西方油畫的技巧。

這幅清代畫家余樨所繪的《端陽景圖》,以挺秀細潤的筆法,將菖蒲、蜀葵、豆娘、蟾蜍和青蛙等動植物生動逼真地刻畫出來,一派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畫中的動、植物與端午風俗有關。菖蒲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可防疫驅(qū)邪的靈草,與蘭花、水仙、菊花并稱為“花草四雅”。端午節(jié)這天,人們多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并飲菖蒲酒,以驅(qū)邪避毒。

▲黃慎《五瑞圖》軸

.........................................

▲張大千 《五瑞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此畫為張大千舊畫重繪之作,癸亥(1923)仿石濤清新俊逸畫風,書法遒勁中稍顯稚嫩,但不難看出早期張大千在繪畫中的深厚基礎和仿古能力。1948年重畫枇杷、大蒜,筆法簡練純熟,敷色雅麗、相得益彰。

圖中物象,皆與端午習俗有關

“五月江南碧蒼蒼,蠶老枇杷黃”

枇杷是端午節(jié)前后的時令水果

在江南一帶,過端午節(jié)不僅要吃粽子

而且還要吃枇杷



張大千 1979年作 《端午習俗》

款識:
雄黃大蒜千年俗,簪艾懸蒲萬戶歡。
祗有老夫枵腹坐,畫符嚇鬼近來難。
古來午日俱畫赤靈符,今無復見矣。
六十八年午日戲作,八十一叟爰。

▲江寒汀(1903-1963) 天中五瑞圖
天中五瑞,即古人選取的菖蒲、艾草、石榴、蒜、龍船花五種植物,合稱“天中五瑞”,以避毒驅(qū)邪。

如今人們昵稱端午節(jié)為“粽子節(jié)”。粽最初是作為端午節(jié)拜神祭祖的貢品,晉代時已經(jīng)普及到全國各地,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慶食物。近現(xiàn)代大家齊白石曾多次畫端午題材作品,并將粽子、咸鴨蛋入畫,使端午題材的繪畫更加雅俗共賞。

他創(chuàng)作的《端午》以及《端午美味圖》,寥寥幾筆便將勞動人民對節(jié)日的美好祝愿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人有酒溫果鮮之感。這些作品蘊涵著樸素的思想感情,在前人畫作中極其少見。

.........................................

齊白石 五日吉祥 1943年作

上面的畫,是齊白石老先生于1943年創(chuàng)作的一幅端午應景作品,“五日節(jié)”家家掛艾葉菖蒲以僻邪驅(qū)瘴,畫中的主角是艾葉和菖蒲。艾葉偏倚右側,左側菖蒲又稱蒲劍,畫中數(shù)筆,以花青寫之,濃墨勾莖,不失“劍氣”。

簡單幾筆便微妙地表現(xiàn)出棕子的棱角轉折,濃墨乾筆寫出棕繩,旁搭配造型簡潔的酒壺、酒杯。

.........................................

《端午美味圖》作于1953年,是齊白石老人晚年之作。

雄黃酒、咸鴨蛋、粽子、荔枝、櫻桃,都是端午節(jié)應景之物,白石老人以少勝多,以寥寥幾筆將其描繪得淋漓盡致,讓人有酒溫果鮮之感。

端午節(jié)是我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端午節(jié)原本是夏季的一個送離五瘟神,驅(qū)除瘟疫的節(jié)日,后因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日投江自盡,后世亦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

在世界的歷史進程中,人類文明在發(fā)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伴隨著瘟疫與災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亦形成了自己的應對經(jīng)驗,民俗文化中的“五瑞”便是其一。如今,“五瑞”對平安的祈愿一樣是美好的,代表著國人祈求國泰民安、追求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千百年來,人們以豐富多彩的形式慶祝傳統(tǒng)節(jié)日,歸根到底是對節(jié)日所蘊含的精神內(nèi)涵的緬懷和追溯,端午節(jié)一直以來都是中國人憂國憂民情懷的集中表達,是植根于國人內(nèi)心的一種文化自覺。

特別是在現(xiàn)今全民抗疫的大背景下,讓我們一起品賞這些傳世之作,在獨特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氛圍中認識端午節(jié)的文化魅力。

三遠堂藝術工作室

教育  |  培訓  |  手作  |  繢集  |  出版    ↑


三遠堂藝術工作室 | 在這里您可以:

開啟藝術之旅-零基礎國畫,書法,油畫、藝術DIY等豐富您的業(yè)余生活。

關于藝術學習,歡迎大家一起交流和溝通!

開啟童稚心靈 挖掘藝術潛能

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 提高技藝水平

▲開啟藝術 三遠堂藝術工作室歡迎您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